2015.02教师成长●陶继新对话名师
【编者按】集小学语文教师与教研员于一身的杨修宝,当是小学语文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丰硕的成果为此做出了实证性的说明。他提出研修引领,让学生爱上语文,广泛阅读经典;并做真教研,守正创新,辩证地剖析从生到熟、从熟到生的规律,找到“一断两难三没有”的不足。
终生爱着语文(一)
陶继新 杨修宝
终生爱着语文 生命更有意义
杨修宝:我执着地爱着语文教学,让教师爱上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着力做的事就是在快乐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一直想通过我的教学让教师感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力量和感动,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地爱上语文。
陶继新:没有爱,就不可能学好语文;没有快乐,也不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没有感动,也不可能让语文走入学生的心灵。您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教学《母爱》的时候,学生与听课教师就被深深感动了,大家从中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如果大部分教师都能这样上课,学生不但会当下学得快乐,而且还会由此终生爱上语文。
······
杨修宝:正如您所说,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这样做,编选了一些这类的文章及绘本进行教学,同时把“学习语言文字”巧妙地融于其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得言,又得法,更得情!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精神的成长,我想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一定要做好。
陶继新: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关键是提供怎样的语言文字。我认为,一是儿童性,二是经典性。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思维来框定学生的思维,他们的学习力远远超过大人的想象。同时,要有情,有趣,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则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撰文是“情动而辞发”,读者读文则要“披文以入情”。学生如何入情,有的也可能自己走进课文的情中,更多的则需要教师的引领。同时,还要有意义,语文承载着“道”的功能。不过,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对于“道”的呈示,不能太直白,而应当将其隐蔽于教学的流程之中,从而让学生“于无声处”接纳文中的“道”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既生动有趣地学到语言文字,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生的境界。
······
杨修宝:真的没必要纠结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情感厚重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条理明晰的课文就要让学生学会构段行文。优秀的教师总能在人文性强的课文里巧妙运用学习语言文字的妙招,又能在工具性学习时无痕地融入人文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思想与智慧的体现吧,这就是“大巧不工”“文道统一”吧!这样的策略运用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就产生了1+1>2 的效果吗?择“美”文,用“良”法,语文学习便不会枯燥,不会厌烦,而尽是满眼春光,陶醉怡然。有时跳出来想一想,便找到了途径,也就没有了动辄得咎的忧愁,而迎来豁然开朗的坦途。当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教师们明大方向,有好方法,即眼中有方向,脑中有智慧,手中有技巧。
陶继新:“明大方向”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夫,并通过文化让生命更有意义与更加精彩,教师就不能只是鹦鹉学舌的教书匠,而应是不断文化升值的有品位的人,是说起来如行云流水,写起来妙笔生花,做起来彰显人格的人。至于何以才能成为这样的人,途径肯定不是单一的,而大量的阅读与不断的写作,以及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处处为人师表,当是必经的路径。
享受阅读快乐 积淀文化底蕴
杨修宝:很多教师过于纠结课文的细枝末节,总感觉找不到语文教学的明晰途径,总有不会教学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好,可就是解决不了,每天都依然如故,用一种方法教学所有课文。这便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找不到教学的方向!更别说独到的教学技艺,特色的教学风格了。您经常说,大量阅读,不断写作,才能让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可现状并不乐观。如果教师们也能跟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从此起步,或许能触类旁通,提升技能,找到方向,看到希望。我带领着我们区域内的语文教师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集体突围,明确方向,坚实前行,竭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努力,实现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收获学习的快乐的目标!
陶继新:语文教师如果不是不断地为自己积累文化,不断地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教学之路的。教学语文,从表面上看是教那些有限的课文,其实不然。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就有可能捉襟见肘,形不成自己的语系,也没有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学起来也是味同嚼蜡。相反,如果有了大量经典文化的积累,有了不断写作的尝试,再教课文的时候,就有可能举一反三,生动形象。
······
杨修宝: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进行积累,就像农民的粮仓里没有粮食一样。让读书成为习惯,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率先垂范要做好的。我现在正在积极推动读书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儿童文学,系列绘本课堂教学,邀请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等等。影响之下一些教师已经开始拿起书,读起来,讲起来,有的教师也已经写起来,交流起来。
陶继新:诚如您所说,教师的读书,需要自身内在努力,也需要有效的引领。如果有很好的引领,让教师感受到读书的好处,并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就有可能喜欢上读书。而且,他们还会影响到学生,让孩子们也喜欢上读书。
······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
终生爱着语文(一)
陶继新 杨修宝
终生爱着语文 生命更有意义
杨修宝:我执着地爱着语文教学,让教师爱上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着力做的事就是在快乐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一直想通过我的教学让教师感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力量和感动,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地爱上语文。
陶继新:没有爱,就不可能学好语文;没有快乐,也不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没有感动,也不可能让语文走入学生的心灵。您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教学《母爱》的时候,学生与听课教师就被深深感动了,大家从中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如果大部分教师都能这样上课,学生不但会当下学得快乐,而且还会由此终生爱上语文。
······
杨修宝:正如您所说,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这样做,编选了一些这类的文章及绘本进行教学,同时把“学习语言文字”巧妙地融于其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得言,又得法,更得情!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精神的成长,我想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一定要做好。
陶继新: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关键是提供怎样的语言文字。我认为,一是儿童性,二是经典性。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思维来框定学生的思维,他们的学习力远远超过大人的想象。同时,要有情,有趣,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则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撰文是“情动而辞发”,读者读文则要“披文以入情”。学生如何入情,有的也可能自己走进课文的情中,更多的则需要教师的引领。同时,还要有意义,语文承载着“道”的功能。不过,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对于“道”的呈示,不能太直白,而应当将其隐蔽于教学的流程之中,从而让学生“于无声处”接纳文中的“道”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既生动有趣地学到语言文字,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生的境界。
······
杨修宝:真的没必要纠结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情感厚重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条理明晰的课文就要让学生学会构段行文。优秀的教师总能在人文性强的课文里巧妙运用学习语言文字的妙招,又能在工具性学习时无痕地融入人文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思想与智慧的体现吧,这就是“大巧不工”“文道统一”吧!这样的策略运用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就产生了1+1>2 的效果吗?择“美”文,用“良”法,语文学习便不会枯燥,不会厌烦,而尽是满眼春光,陶醉怡然。有时跳出来想一想,便找到了途径,也就没有了动辄得咎的忧愁,而迎来豁然开朗的坦途。当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教师们明大方向,有好方法,即眼中有方向,脑中有智慧,手中有技巧。
陶继新:“明大方向”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夫,并通过文化让生命更有意义与更加精彩,教师就不能只是鹦鹉学舌的教书匠,而应是不断文化升值的有品位的人,是说起来如行云流水,写起来妙笔生花,做起来彰显人格的人。至于何以才能成为这样的人,途径肯定不是单一的,而大量的阅读与不断的写作,以及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处处为人师表,当是必经的路径。
享受阅读快乐 积淀文化底蕴
杨修宝:很多教师过于纠结课文的细枝末节,总感觉找不到语文教学的明晰途径,总有不会教学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好,可就是解决不了,每天都依然如故,用一种方法教学所有课文。这便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找不到教学的方向!更别说独到的教学技艺,特色的教学风格了。您经常说,大量阅读,不断写作,才能让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可现状并不乐观。如果教师们也能跟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从此起步,或许能触类旁通,提升技能,找到方向,看到希望。我带领着我们区域内的语文教师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集体突围,明确方向,坚实前行,竭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努力,实现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收获学习的快乐的目标!
陶继新:语文教师如果不是不断地为自己积累文化,不断地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教学之路的。教学语文,从表面上看是教那些有限的课文,其实不然。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就有可能捉襟见肘,形不成自己的语系,也没有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学起来也是味同嚼蜡。相反,如果有了大量经典文化的积累,有了不断写作的尝试,再教课文的时候,就有可能举一反三,生动形象。
······
杨修宝: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进行积累,就像农民的粮仓里没有粮食一样。让读书成为习惯,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率先垂范要做好的。我现在正在积极推动读书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儿童文学,系列绘本课堂教学,邀请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等等。影响之下一些教师已经开始拿起书,读起来,讲起来,有的教师也已经写起来,交流起来。
陶继新:诚如您所说,教师的读书,需要自身内在努力,也需要有效的引领。如果有很好的引领,让教师感受到读书的好处,并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就有可能喜欢上读书。而且,他们还会影响到学生,让孩子们也喜欢上读书。
······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
上一篇:2015.02生活空间●健康快车
下一篇:2015.02教师成长●永新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