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教育观察●本刊特稿
【编者按】似乎因为这"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大家关注阅读;也似乎因为我们大梦书屋的开张,我们关注众人如何阅读;还似乎因为我们这教育媒体的特殊性,我们关注如何引领大众阅读……因着这些关注,忽然觉得真的该好好来聊聊阅读这个话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我刊主编黄旭先生与大家闲话阅读,希冀从这漫谈中给出一个引导,一个让您可以从自身做起,并带动周边阅读的模式。
世界读书日准确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确定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在于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希望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20年过去了,在这个被称为“后现代状况”的时代,有人说我们早已“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人们“扔下书,去刷微博、去追剧”。读书,这个本来极具个性化的人类获取知识、净化内心、丰富自我的行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规训色彩而被复制着。那些林林总总的“读书日”“阅读节”,与其说是一个个全球“盛典”,不如说更像是“警钟”——这个世界不能再这么匮乏下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在这个读书日里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和庆典,闻“书”起舞,“为阅读狂”,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也是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的。
······
我从小喜欢读书。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不能读书了,家里的书籍便成了我获取知识、滋养精神的生命源泉。那个年代,阅读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远不及现在,一群孩子,为了读到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从小我们就有了“窃书不算偷”的概念,每每为能在关闭不用的图书馆中“偷”到一本好看的书而奔走相告。家中的藏书被我慷慨地广为传借,许多书甚至一去不复返,为此没少挨父母的责骂。在我的记忆中,阅读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强迫,没有任务,也不为功利,就是喜欢看书,如饥似渴。尽管那些现在称之为“名著”的如同砖块般的大部头图书,其内容如今想来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当时也肯定似懂非懂甚至根本不懂,但是,那个年代那种童年对书最质朴的喜爱以及用书香哺育我成长的家庭,成就了我后来与书相伴的人生。这种习惯,这种内化于心的精神气质,即使与生俱来,也是要靠始于童年持之以恒的养成的。这大概就是阅读的伟大之处和精妙之处。与童年对阅读的热烈渴求相比,现在读书,当然多了功利需求。即使是为了撷取内心的平静,也多少带有功利之目的。在未知的面前,人们往往感到敬畏和空虚,而此时,唯有阅读能够慰藉我们不安的心灵。读书,是通过涵养精神气质,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坦然地行走下去。
······
今天,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可喜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全民阅读的推广与书香社会的建设正渐入佳境,这对于出版人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福音。2014年,在许多传统书店纷纷倒闭的时候,我们营建了一方赏书的体验式空间———大梦书屋,它是理想者的痴心,也是出版人的情怀。在大梦书屋里,我们试图为城市勾勒一种阅读的生活方式,让爱书的人与书籍亲密接触,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书屋成为作者、读者和出版者聚集的园地,成为一片精神领地,引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惯阅读、热爱阅读。我们的口号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那样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论什么职业、什么阶层,聚集在弥散着浓浓书香的书屋里宁静地翻阅书籍,恬淡地坐在充满咖啡香的桌前互通读书心得,在我眼里,这就是这个城市里最美的地方,就是一个能够让梦成为最真的现实的地方。
······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习惯
黄 旭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据说这个节日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一个与书相关的美丽传说有关。而这一天恰巧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维加的忌日,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确定为全球性图书日倒也“恰如其分”。 世界读书日准确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确定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在于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希望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20年过去了,在这个被称为“后现代状况”的时代,有人说我们早已“进入了机械复制时代”,人们“扔下书,去刷微博、去追剧”。读书,这个本来极具个性化的人类获取知识、净化内心、丰富自我的行为,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规训色彩而被复制着。那些林林总总的“读书日”“阅读节”,与其说是一个个全球“盛典”,不如说更像是“警钟”——这个世界不能再这么匮乏下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在这个读书日里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和庆典,闻“书”起舞,“为阅读狂”,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也是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的。
······
我从小喜欢读书。小学三、四年级时,学校不能读书了,家里的书籍便成了我获取知识、滋养精神的生命源泉。那个年代,阅读的开放度和自由度远不及现在,一群孩子,为了读到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从小我们就有了“窃书不算偷”的概念,每每为能在关闭不用的图书馆中“偷”到一本好看的书而奔走相告。家中的藏书被我慷慨地广为传借,许多书甚至一去不复返,为此没少挨父母的责骂。在我的记忆中,阅读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强迫,没有任务,也不为功利,就是喜欢看书,如饥似渴。尽管那些现在称之为“名著”的如同砖块般的大部头图书,其内容如今想来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当时也肯定似懂非懂甚至根本不懂,但是,那个年代那种童年对书最质朴的喜爱以及用书香哺育我成长的家庭,成就了我后来与书相伴的人生。这种习惯,这种内化于心的精神气质,即使与生俱来,也是要靠始于童年持之以恒的养成的。这大概就是阅读的伟大之处和精妙之处。与童年对阅读的热烈渴求相比,现在读书,当然多了功利需求。即使是为了撷取内心的平静,也多少带有功利之目的。在未知的面前,人们往往感到敬畏和空虚,而此时,唯有阅读能够慰藉我们不安的心灵。读书,是通过涵养精神气质,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坦然地行走下去。
······
今天,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可喜的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全民阅读的推广与书香社会的建设正渐入佳境,这对于出版人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福音。2014年,在许多传统书店纷纷倒闭的时候,我们营建了一方赏书的体验式空间———大梦书屋,它是理想者的痴心,也是出版人的情怀。在大梦书屋里,我们试图为城市勾勒一种阅读的生活方式,让爱书的人与书籍亲密接触,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书屋成为作者、读者和出版者聚集的园地,成为一片精神领地,引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惯阅读、热爱阅读。我们的口号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那样多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论什么职业、什么阶层,聚集在弥散着浓浓书香的书屋里宁静地翻阅书籍,恬淡地坐在充满咖啡香的桌前互通读书心得,在我眼里,这就是这个城市里最美的地方,就是一个能够让梦成为最真的现实的地方。
······
(责任编辑:林彦)
上一篇:2015.04教育观察●走进港澳台
下一篇:2015.04教育观察●肖川微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