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教师成长●陶继新对话名师
终生爱着语文(二)
陶继新 杨修宝
推进引领进程 走向无缝对接
杨修宝:我觉得,当下教师的差异之一是是否有自我发展的欲望。我们对教师的要求、培训越来越多,可是教师的发展举步维艰,极其缓慢。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不用再论,此时更需要的是高效的引导和培训。我越发感觉“引导进程”要遵循成人学习心理,按需而为,还要分层次引导、培训,让其找到自己的原动力和兴奋点,更要开展能激发其热情和动力的研修引领活动,如“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这样的活动。陶继新 杨修宝
推进引领进程 走向无缝对接
陶继新:这些年我主持举办“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通过这些名家和名师的报告与讲课,震撼已经处于精神沉睡状态的教师。其实,很多教师都可以成为名师,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潜力,可是,有的教师并不知道自己具有这种潜能,也不知道如何开发这种潜能。当然,教师层次不一,在引领与开发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
杨修宝:“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已经成为语文教师学习的“圣地”,层次高而又接地气,官方色彩淡而民间意识浓,上课的和听课的教师都有太多的收获,诸多已经沉睡的教师发展之心被唤醒且变得积极,开始主动发展起来!
陶继新:目前一些教师情绪低迷,不思进取,不但其自身少了生活的乐趣,更给学生以负面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辐射力是非常大的,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会向学生传递一种正向能量。而孩子积极的生命状态,不只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
······
扎牢脚下根基 明晰心中方向
杨修宝:我始终记得于永正老师写给我的一段话:“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老师,教研员要又教又研,要站得比老师高一点,想得比老师远一点。”唯有如此才是个合格的教研员。我告诉自己,离开讲台,脚下便无根,言说便无本。现在每周给学生上课成了我最惬意的事。有一次上完课,我站在操场上听下课十分钟里学生们的欢笑声,沉醉于天籁之声,这是人世间最有生命的声音。回来后我写了《最喜欢的声音》,写得自己泪眼婆娑。也正是如此,有很多教师愿意跟我在一起学习研课,做课题研究。这是我的责任,是良心!陶继新:优秀的教研员与教师,都是有内省功夫的。如果在人格上有了问题,不管其教学水平多么高,终究也会走下坡路的。您对教学与孩子的喜欢,与爱这一工作有关,也与您的人格修为有关。不管是如贾志敏、于永正等老一辈的名师,还是如王崧舟、孙双金、薛法根、陈琴等年轻一些的名师,都是人格高尚者。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份化解不开的教育情结,而链接这情结的,则是喜欢语文教学之外的那种挥之不去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而您,恰恰也具备了这些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们学习名师,不但要学其教学的艺术,还要学其如何做人。
杨修宝:慎独是为人之根本,更别说身正示范的教师了!教研员是特殊人群,要正视自己,不要把自己看“特殊”了!把自己看“特殊”了“太高”了就距离教师们越来越远了。教研员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甚至发展到自以为是就更可悲了。评课时教师只要说一句:“要不,您把课上一遍,我们学学?”自己便会哑口无言,颜面扫地!哪还谈得上人格魅力的影响啊!为人不足,何以为学?
······
辨析生熟之理 感悟大简之道
杨修宝:触类旁通,让我想起了黄宾虹先生的一句话:“做学问要从生到熟,做艺术要从熟到生。”学生教育、教师个人发展也正是如此。“做学问要从生到熟”不难理解,任何学习、工作,都是从懵懂到清晰,从生涩到熟悉,从基础到专业,每天都如此地工作、学习,自然就会从生到熟。就艺术而言,从生到熟是一种境地,从熟到生更是一种境界。前者是技术层面的,是基本的知识积淀、技能形成,而后者更重要的是能保持对这一艺术的一种陌生感,始终保持不断超越的动力和愿望。
教育也需要“从熟到生”。对于基本的教学流程、教育技能,任何一个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提高都能熟练掌握。但是,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面对学生,日日年年,如果一成不变的话,学生也就变得呆板、保守、毫无个性。如果我们每天改变一点点陈旧的、保守的、一贯的做法,把已经轻车熟路的教学当艺术来做,让“熟”沉淀在身体深处,带着“生”走进教育,面对学生这个鲜活的生命群体,洞悉今天与昨天的差别,看到此法与彼法的利弊,不断超越自己,享受创造的乐趣,我们会发现,学生每天都是新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
陶继新:从生到熟,从熟到生,这是一种发展规律。显然,开始学习某种学问或技能的时候,是生的。在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后,则会由生变熟。不过,这只就某一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点而言的,而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全部。所以,要再拓宽新的发展点,也就是说要再次跨进由生到熟的行进队伍。如是不断地反复,由生到熟的点不断扩大后,内蕴于心的能量也就不断地扩大,再向生的点掘进的时候,就会相对容易些、快一些。而且,愈是掌握了更多熟的点,也愈是有了向生的点行进的动力。于是,一次又一次地由生变熟,便为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增强了生命的智慧。况且,即使以前已经拥有的熟的点,有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也有可能形成新的生。这就要创新,就要再次让其成为熟。熟的不断积累与汇聚,就有可能打通走向“大道至简”的通道,让你在更多层面更多领域生成一种游刃有余的审美快感。这不是说不再由生到熟,由熟到生了,相反还加速了这种循环,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所谓的“道”也就应运而生了。
杨修宝:这“道”便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我们首先期冀越来越多的教师能由生到熟。当下而言,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由生到熟,即没有研究并遵循教学规律。这些教师眼中的“熟”,只是知识与技能,经常觉得教学已经轻车熟路,课文拿过来就上课,不用再过多地准备和思考。因为已经太熟悉了,每天都按部就班,每天都一如既往,每天都一成不变,时间久了就逐渐走向平庸。这样的“熟”是一种危险,是一种伤害。有十几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们,此时尤其应该在研究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发现新“生”,不断用“曾经的经验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这样的话警醒自己,不断研究思考,尝试改变,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渐进生命节点,渐悟大简之道。
······
(完)
(责任编辑:黄常棋)
上一篇:2015.03卷首语
下一篇:2015.04教师成长●永新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