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学科专辑●语文

2015-04-15 16:26:00 来源: 点击: 收藏
“面对‘国学经典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么办?”专题研究
【编者按】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面对着“国学经典”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么办?本专辑邀请周一贯、施茂枝等专家及教研员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以期给广大读者一些启发,并期待有更多的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适时、适量、适度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稿件。
儿童立场:开发国学经典教育的乡土基因
周一贯
    我国从1994年起先后诞生了有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三大工程”,即“中华文集断层重整工程”“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这“三大工程”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华古诗文诵读”在中小学层面的展开,更为国学经典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让小学的“国学经典”热不仅有更高的效率,而且具恒久的可持续发展性,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来说,更具有直接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当下小学的“国学经典”热是一种外热内冷的“虚热”,似乎还停留在“一窝蜂”式的追慕时尚,缺少了一种从课程建设层面出发的科学考量和合理设计。这不是没有道理。笔者认为从当下看它至少有四方面的“病象”。
    ——教育理念的虚泛化。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还处在启蒙阶段,“儿童立场”应是其根本所在。因此“儿童立场”在“国学经典教育”的整体中应当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理念定位,并构建与“启蒙”特点相应的国学经典教育体系。然而,这最为重要的具有战略性的研究,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建设中却是虚泛的,尚缺少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校各行其是,读《三字经》也罢,读《弟子规》也好,读唐诗宋词也行,“读”就是一切,缺失了对读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实施内容编排的探讨。
······
    ——教学途径的单一化。把国学经典教育停留在“读”与“背”的单一途径,无疑也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诵读兴趣和排斥了学习者“切身体验”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尊重国学经典教育“读”“背”重要性的前提下,从儿童本体出发,克服教学途径的单一化,丰富教学手段,使儿童爱读、乐读、善读,无疑也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话题。
    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要摆脱上述困境,应当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在于如何开发国学经典教育的乡土基因,更多地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衔接,使国学经典教育面对“远”(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古”(古代与现代的遥远间隔)、“大”(国学经典的内容,浩如烟海)的寥廓无垠,找准一个适合儿童的“入口”,即从本土乡情的国学经典着手,以求由近及远、以小识大地去拥抱国学,浸润生命。
······
    一、重视国学经典的乡土基因开发首先是小学教育对儿童立场的坚守
    小学教育的生命本质是儿童教育。儿童是一个与成人完全不一样的生命阶段,有着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儿童接受国学经典更要关注的是必须尽可能地从儿童的特点出发,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由于童年总是和家乡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家乡的一切是儿童从呱呱坠地始就最为熟悉、最感兴趣,也最想了解的。这就使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当从开发乡土基因入手,有了充分的理由。在本土的诸多民间故事、地方传说、历史人物、古址遗存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国学经典的基因。如果我们能由此入手,儿童自然会倍感亲切。因为这是完全符合儿童由近及远、从浅入深的科学认知规律的。
······
    二、国学经典的乡土基因开发,有助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国学经典真有那么多乡土基因吗?这可能会成为有些教师的怀疑。这里,首先应对“国学经典”的范围有一个宽泛的界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作固然是国学经典,但各代各地的传说,散落在各乡各村的古迹胜地等等,只要不是有毒的糟粕,也应属广义的国学经典之乡土基因。由此看来,如果你以为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国学经典文化,这显然是不全面、不正确的结论。经典的乡土基因是客观的必然存在。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承,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儿国学经典的乡土基因?大的不说,小到一个成语,若加细细分析,你都能发现它的乡土元素。如以绍兴来说,信手拈来与之相关的就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夏禹),“卧薪尝胆”“投醪壮师”(勾践),“曲水流觞”(王羲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顾恺之),“金黾换酒”(贺知章),“东施效颦”(西施),“覆水难收”(朱买臣),“合浦还珠”(孟尝),“因地制宜”(赵晔),“东床快婿”(王羲之),“东山再起”(谢安),“乘兴而来”(王徽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陆游)……这些成语的来历,正是在国学经典的著述中形成典故的。当然,各地的文史积淀的体量会有些差异,但不论何地,只要认真发掘还是会所得甚多的。
······
    三、国学经典的乡土基因开发具有丰富教育资源的保证
所有的学习从根本上说都不是教师的“给予”,而是学习者在主动参与、体验过程中自我获取的,国学经典教育也不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说得好:“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因此,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我们一样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而不只是单纯机械的死记硬背。
······
    四、国学经典的乡土基因开发更有利于师资专业力量的发挥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质量提升,与教师与此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说,国学经典的专业知识贮备,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里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这显然不利于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展开。然而,就国学经典教育的本土化而言,却是教师相对比较熟悉的部分。
······
    国学经典是历经时间淘洗之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历史浓缩的图像,是人性升华的晶体。在无以反复的代代生命相延相续的过程中,国学经典便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和物质,声音与表情。所以,经典是人世永远的风景,是乡土赖以永远延续的基因。乡土与经典同在,会永远定格在我们记忆的时空坐标上。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
28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增长点  施茂枝
30 用文化点亮课堂
——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谈 黄日生

上一篇:2015.02教师成长●永新读师
下一篇:2015.02学科专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