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教师成长●永新读师

2015-02-15 10:49:34 来源: 点击: 收藏
巨匠与先驱
——林汉达先生印象
 
朱永新
 
    长江文艺出版社要出版一套《林汉达精品丛书》,希望我写一个序言。书稿在去年9月就寄来了,拖了整整半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我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真正的语言巨匠,还是一位伟大的民进先驱,有太复杂的情感和太多的话语要说。
    自2007年底到民进中央工作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学习民进的历史,学习那些民进创始人的精神风骨。林汉达就是我首选的努力走进的人物之一。
    首选林汉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在大学期间曾经读过他的《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在本丛书中更名为《教育心理学二十讲》),儿子出生以后又经常读他的《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在中国,或许人们不一定知道林汉达这个名字,但一般不会不知道《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因为,这是影响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几代人的儿童读物,发行量早已经突破了1000万册。
    兼任民进中央秘书长以后,我曾经和民进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去看望林汉达的儿媳谢文漪女士。出于对民进的信任,她于2011年1月、2012年2月和3月,先后3次向民进中央捐赠了林汉达先生的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物。如他在美国留学时获得的金钥匙奖、访问西藏时达赖赠送的劳力士表、毛泽东主席1951年接见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时的合影、林汉达先生文字改革方面著述的手稿、工具用书、王羲之书法拓片及林先生自己的临帖与刺绣、国民党追捕他的通缉令剪报以及《我的自传》手稿等。她还代表亡夫林文虎先生向民进中央捐赠了清娄东画派画家王鉴的几幅作品。同时她更主动提出,把林汉达先生著作的版权收益,捐赠给民进中央。
我知道,如果林汉达先生在世,他也会这么做。早在1956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的林汉达在回乡视察农村教育时,就为家乡学校捐赠了当时堪称为巨款的1200元,资助学校购买图书、开展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文物与谢女士讲述的关于林汉达的故事,我更近距离地走近了这位民进前辈,感受他的惊人才华与人格魅力。这里按照本丛书收录的三种图书的主题,以及林汉达与民进的关系,分别写下我心中的林汉达先生,与读者朋友分享。
一、为中国孩子讲故事———大才做小事
    1900年,林汉达出生在浙江宁波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8岁就寄读在离家5里地的地主家,为地主扫院子、抱孩子、打杂差,作为他的学膳费。13岁时父亲准备把他送到慈溪一家米铺当学徒,基督徒的远房姑妈念他聪颖好学,资助他去了教会学校继续上学。他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手不释卷,晨诵暮省。自此,勤奋、节俭、求学,成为他一生的关键词。他一心向学,从中国读到美国。据说他仅带300美元到美国留学,以演讲收入勤工俭学,博士学成回国时,还净余500美元。
······
    身居高位、学至大家的林汉达致力于把用艰深的文言文记录的中国历史,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他投入大量精力来做这样的“小事”,不仅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也为历史知识的启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曾经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历史知识是爱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这些中国历史故事已经成为儿童读物的一座丰碑,至今仍广为流传,几乎无人企及。
    这套丛书收录的一百多个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林汉达为孩子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浅显明了的四字标题,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放虎回山”“起死回生”等表达,不仅文字规范,而且生动有趣。如果先生在世,去百家讲坛讲中国历史,恐怕会远比现在流行的一些讲座更加精彩。
二、向传统教育开战———教师如战士
    林汉达一生与教育有缘。
    1915年,他转学入读宁波崇信中学高小班。毕业后就担任了观海卫约翰小学的助教。也就是说,十五六岁时小学毕业的林汉达,就已经开始担任小学教师了。17岁时入读崇信中学,毕业后又在上虞、宁波任教,担任了几年的中学教师。一直到1921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1924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回到家乡,担任宁波四明中学教师。
······
    这本书在当时的确是一部“破天荒”的著作,林汉达用“幽默的态度,生动的笔调,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讨论”既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又系统介绍了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是一部有破有立、简明扼要的教育心理学普及读本。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好评,一再重印再版。
    1987年,上海书店重版该书时,刘佛年先生曾经为其撰写了重版序言,他在序言中说:“将近半个世纪前的书现在又重新印行,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除非是极有价值的著作。”几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吴法源先生主持的大夏书系想重新出版这本书,托我询问版权的事宜,也是因为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
    现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将其纳入丛书重新出版,相信会有很多读者得以一睹为快。当然,70多年来,教育心理学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生物科学与脑科学的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埃里克森等学者新的研究成果,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林汉达先生在教育上的远见、做学问的方法,如主张用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和方法代替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和方法等等,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用北京话翻译名著———学者亦学童
    林汉达不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据说在中学时,他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面对滔滔甬江朗读两个小时的英文。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曾经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大学毕业以后,他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师。几年以后,28岁的他进入上海的世界书局,历任英文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此间,他编写出版了一大批关于英语研究、英语教材、英语词典、英语翻译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标准英语课本》。
······
    这套丛书中的《大卫·科菲波尔》一书,是林汉达先生的翻译作品。我在民进中央见过这本书的手稿,感觉特别亲切。该书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作家23部著作中最心爱的一部。这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译著:原著有40余万字,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欣赏原著的精华,林汉达没有用直译,也没有用意译,而是用“素译”的办法进行了尝试。著名语言学家陆志伟先生在为译著写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这种译法是“为忙人着想”。显然这也是为了让更多如少年林汉达一般的穷孩子们能够读到这本写穷孩子的好书。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即用北京话翻译。为此,满口宁波话的林汉达先生专门做笔记大量搜集北京话的词儿,像孩童一样不断请教生长在北京的朋友。他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实为后人之楷模。
······
四、为民主事业鼓与呼——“贩子”是赤子
    林汉达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热情似火,以生命燃烧,一心焚毁不平,为他人带去温暖。
······
    第二天,上海警方就发出了通缉林汉达的消息。在地下党的营救下,林汉达戴着斗笠,化装成渔翁,从大连经朝鲜到达东北解放区。紧接着他担任辽北教育厅厅长,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日以继夜地编写扫盲教材,深入基层指导青年教师,为解放区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开幕,林汉达与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作为民进代表参加了筹备会议,并且与雷洁琼一起承担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工作。9月21日,他作为民进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会议。
    1957年5月,林汉达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把在上海、宁波等地视察教育工作时发现的问题,写成了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向中央建议,全党要重视教育,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提高等。同时指出,全国扫盲工作计划有冒进浮躁、不切实际之处。因此,林汉达次年即被划为“右派分子”,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改造学习。此后,林汉达一直处境坎坷,但他仍然孜孜不倦于读书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林汉达先生一生一心向学,却不求阳春白雪的学问,只盼能让更多劳苦大众受益,其作如人,被广泛认可。所以,《林汉达精品丛书》还有很大的丰富完善的空间。我们期待,长江文艺出版社能够继续整理出版他的著作,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聆听巨匠的心声,领略先驱的风采。能够在文字中与先生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对静心明目增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黄常棋)

上一篇:2014.09卷首语
下一篇:2014.10教师成长●致敬一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