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希利尔讲世界史》是一本非常棒的书,生动如见。他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向儿童们讲述了从万物的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世界大事和著名人物,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去孜孜不倦地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并将文化和真知灼见注入他们的灵魂。该书出版后,轰动欧美教育界,不断再版,成为英美等国著名的儿童读物。不论是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这本书都将是时代的引领者。
内容简介
《希利尔讲世界史》以讲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读者描写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社会中最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的各种发明、进步。在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仿佛有一根丝线将散落一地的历史珍珠串起。读过此书,孩子们心中便有了一幅历史地图,一架时间楼梯,站在此刻,回顾漫长岁月中曾经有过的人和故事,他们会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切近明晰的了解。
作者简介
希利尔(V.M.Hillyer),美国杰出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他有着一颗教师的心——一种天生的异能,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如何讲孩子才能听明白以及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什么。希利尔认为,孩子们写作、阅读和数学的基础必须夯实。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学生应当接受历史、艺术、地理和科学的系统教育,意在培育熟稔周遭世界各个方面的全面型学生。希利尔痛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无味,立志为孩子编写一套读起来兴味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积多年当小学校长的教学经验,以五年时间写就此书,这便是《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
目录
第一章 世间万物之源起
第二章 生活在穴洞里的人
第三章 火!火!火!
第四章 从飞机上鸟瞰
第五章 真正的历史开始啦
第六章 神秘埃及之作者
第七章 陵墓建造者
第八章 无钱的富饶宝地
第九章 寻找家园皈依的犹太人
第十章 神话故事之众神
第十一章 神话故事之战
第十二章 犹太国王
第十三章 发明ABC字母之人
第十四章 坚硬似铁钉
第十五章 桂冠
第十六章 一个坏的开始
第十七章 顶着一头螺旋卷发的国王们
第十八章 精彩与邪恶共生的城市
第十九章 一场充满惊险的宴会
第二十章 世界的彼端:印度
第二十一章 中国人行走世界
第二十二章 富人和穷人
第二十三章 罗马人赶跑了他们的国王
第二十四章 希腊对抗波斯
第二十五章 战争狂人
第二十六章 以一挡千
第二十七章 黄金时代
第二十八章 当希腊人遭遇希腊人
第二十九章 智慧之人和愚昧之人
第三十章 少年国王
第三十一章 挑起战争
第三十二章 “靴子”的践踏与反击
第三十三章 世界冠军新主
第三十四章 罗马人之最尊贵者
第三十五章 被人视若神明的皇帝
第三十六章 疆土、权力、荣耀,都属于你
第三十七章 血液和雷电
第三十八章 好皇帝与坏儿子
第三十九章 靠……服
第四十章 野蛮之侵略者
第四十一章 野蛮人对抗世界霸主
第四十二章 新地方,新英豪
第四十三章 为善
第四十四章 一个非洲基督教王国
第四十五章 穆罕默德与早期的伊斯兰教
第四十六章 阿拉伯时代
第四十七章 两帝国,两国主
第四十八章 肇端之始
第四十九章 世界末日
第五十章 真正城堡
第五十一章 骑士,以及骑士制度时期
第五十二章 一个海盗,有个了不起的孙子
第五十三章 精彩历险记
第五十四章 画“连城”的游戏,三个国王排成行
第五十五章 西非的三个国王
第五十六章 玻璃与石头制成的《圣经》
第五十七章 约翰,没人喜欢的家伙
第五十八章 这个讲故事的人了不起
第五十九章 “魔针”与“魔粉”
第六十章 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六十一章 印刷术与火药的发明
第六十二章 发现“新大陆”的水手
第六十三章 财富寻觅者
第六十四章 寻求黄金与探险
第六十五章 沿着非洲东部之海岸线
第六十六章 重生
第六十七章 基督教之争
第六十八章 伊丽莎白女王
第六十九章 伊丽莎白时期
第七十章 一位名叫詹姆斯的仆人
第七十一章 这个国王掉了脑袋
第七十二章 红帽子,红鞋跟
第七十三章 一个自我奋斗成功之人
第七十四章 这个王子逃跑了
第七十五章 美国摈弃了国王
第七十六章 翻天覆地
第七十七章 这个“巨人”很矮小
第七十八章 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海群岛
第七十九章 从森林之神的排箫,至留声机
第八十章 1854年至1865年的日报
第八十一章 三张崭新的邮票
第八十二章 这个时代,奇迹涌现
第八十三章 革命的另一种形式
第八十四章 这个世界充满战争
第八十五章 短暂的二十载
第八十六章 现代的“野蛮者”
第八十七章 抵制独裁者
第八十八章 世界新气象
第八十九章 昨日,今日,明日
精彩节选
孩子们,这一部分也不是给你们看的哦,你们的父母、或者老师才是其读者!本部分,恰是他们定义为的——
前 言
那时候,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们,一般来讲,成长的记忆里都有“美国历史”的烙印。因为那个年代,我们接触到的,除了美国历史之外,其他的历史内容,一片空白。所以,不管岁月更迭,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在学习它。
凭借着有限的知识,我以为1492年才开始世界历史,于是,但凡当我偶读或者偶闻1492年之前发生的人与事时,我的大脑都会固执地把它们归类为童话。基督,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尽管只能在“主日学校”听闻,于我而言,都不是历史真实,而是人为幻想的。在我所熟知的历史中,这些都无人提及,所以,我认为这都是人们的精神领域所构想,在真实的时空里,这些是寻觅不到踪迹的。
德克萨斯州的孩子们,只学习本州的历史,显然是不足的,这跟美国孩子只接触美国的历史,道理一致。这样的历史教育,被人们冠以“爱国主义”的美名,不过,很遗憾,这样的教育往往导致自大与褊狭,因为它建立的基础本身就薄弱——这对其他的民族和时代盲目漠视,自我主义膨胀,偏执与狂妄露出了“尾巴”。一个美国孩子,应该略微通晓他国的历史,应该有全面的眼光,明智且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基于这一认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面了解历史被人们提上日程。
卡尔弗特学校的孩子们,大约9岁开始接触到世界历史,因为人们发现,孩子从这个年龄开始,对过去发生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世界历史的概念能够愉悦领悟。当然,质疑和反对声从未停止过,这些声音来源主要是老师和孩子的家长,不过,这样的历史教学观逐渐被人们所接纳。态度一经转变,市场迫切需求孩子们能够读懂的世界通史读本。为了适合孩子的阅读趣味,大幅度地删改现有的历史教材,时时更新评论及注释,成了当务之急。
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孩子的智力做了客观的分析: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因素一般的情形下,他们能理解什么,又不能理解什么;他们能够理解,或者不能够理解哪些日期、词汇或者修辞手法,以及一些抽象化的原则、概念——这些智力标准因素,成人在编撰读本时,均应考虑。一旦孩子学习到一些生涩的课本,他们不可能理解到位。
孩子的智商问题,作者接触良多。那些他在书房里面写的东西,一旦触及到课堂的“实战”,就不得不改来改去,甚至推翻重写。初稿的语言风格,在作者看来,是十分浅显易懂的,不过,他感知课堂教学中必须重复地逐个试用这些词句,这样才能确保孩子们的确看得懂。一旦倒装句出现,或者表达上可能产生歧义、多义,那么,孩子们产生误读就在所难免了。打个比方,“罗马坐落在台伯河畔”这样一个句子,由于介词“on”在英语当中的应用,很容易被小孩子误解成河面上建造城市,并且思绪飞扬的孩子们,还会觉得水里可能有木桩,这些木桩来承载建筑。显然,9岁小朋友的思维是浅显的——他们可能丝毫不怀疑圣诞爷爷的存在——相对于成年人,他们在一些观念与词语的理解能力上,显得更为幼稚——哪怕他们的父母或者师长充当了这样的角色。所以,就新知识的表达而言,当然简明流畅较好。
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奇闻异事,抑或伟人,在该书均有涉及,不过,单凭这些传记,却无法把历史的脉络清晰勾勒出来,至于给孩子们将来的历史学习,提供一个总揽性的大纲,也是爱莫能助了;其实,假如这些传记不被系统地编纂成史料,那么,这些孤立的片段只会浮光掠影地在孩子们的脑际闪现,时空交织的概念几乎等于零。
所则,题材以时间的维度来组织,成了本书的宗旨——世纪与世纪相交,时代与时代毗邻,摈弃按照国别来排序。假如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叙述其历史,交错进行,那就会像小说里的情节一样,同步展开,难免有混淆。撰写本书的目的其实和撰写方法一致——各个时代的全景图应该连续性地让小学生们接触到,时间上的来回折返,比如把希腊史以时间的脉络说一通,接着又把罗马史从头到尾讲一通,这样不可取。先把整个历史的轮廓粗描,然后让孩子们在日后的历史学习中补充完善细节,这样如同画家先构思出草图、再细描一样科学。一个办公室要运作得井然有序,肯定要有完善的系统来对文件进行归类,那么,有条理地归纳历史知识,也需要一幅清晰的素描图。
至于时间梯度,目的在于让孩子直观明晰两者:时间的长度;世界史的发展阶段。每一段阶梯,表示一千年,每个台阶,表示一百年,或者说一个世纪。假如游戏室、谷仓或者阁楼上有一堵空墙,你可以把“时间梯度”放大了,从地面着色,一直到够得到的高度,绘在墙面上。如果想要有特色,或者袭人眼球,那么,最好把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插图仔细绘制上。这样一来,当孩子惺忪着晨起时,就会在“时间梯度”里看到各种历史过往,并且幻想出各样的图景,显然,此时的他,就不会去揣摩墙纸上那些奇奇怪怪的图案了。不管怎样,时时参考这样一个时间表,在孩子们的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因为长此以往,他们的脑际里,会清晰地浮现过去的历史。
起初,历史年表上的数字,或者表述的时间跨度,可能不为小孩子领会,甚至他们根本分不清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5000年和公元前2500万年这样的概念。要使得这些概念在他们的大脑里形成鲜活的印象,也许,不断地把历史时期归纳到时间梯度里,是个好主意。当我们听到一个孩子表述“第一届奥运会于公元776000年举办、意大利坐落于雅典,亚伯拉罕在特洛伊战争中胜出”时,你也许觉得太好玩了,不过,别惊诧!
假如一屋子的陌生人让你一次性短时间认识,那么,一个个记住名字也许太难了,再把名字和长相结合起来,根本就不可能。这样一来,在把这些陌生人一一对上号之前,如果能听到点每个人的逸事,也许情况就好多了。一个道理,世界历史呈现到孩子的面前,也不能像干巴巴地介绍陌生人一样,因为孩子难于思维对号;而且,一次介绍太多也是一个糟糕的主意,这样势必一瞬间就混淆了“名字”与“长相”的关系。反复地重复新的人名地名很有必要,这样才能让孩子们逐一加深印象,否则的话,罗列的陌生人名地名,会让孩子们“抓狂”。
到将来,不断补充基础性的历史大纲势在必行。于是,孩子们牢固地记住时间表,并且永生不忘,方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就像孩子们学习乘法口诀一样,一定要达到“记住便永恒”的效果,牢记了这个时间表,孩子们就能把每个时期的相关主题如数家珍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他人的提示与质疑,同学们能够把“原始人肇端,一直到现在”的历史,信心满满地、流畅地综述一遍,不漏掉其中的重要史实,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达成了。似乎,这样的目标太过于苛刻?不!如果采纳本书的建议,按照先后的顺序,把历史事件联系到一起,再重点复习一下核心的历史人物与时间,那么,这个目标也便触手可得了。卡尔维特学校,每一年都会有百余个孩子,胜利战胜了这个“高点”。
不过,很多老师这样认为:“即便是所有的内容,都被孩子们忘光,总归还会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留存下来吧。”对于肤浅潦草的教学风格,或者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而言,这也许是一种措辞。就像其他学科一样,历史的学习也可以变成“智力拓展”,但是,有前提:涉及到历史的年代,或者抽象的概念,总会有困难,此刻的对策是面对,而非回避,要学会并且牢记这些知识,刻苦钻研,背诵之后瞬间忘到九霄云外是不足取的。孩子们总是能记住带有故事情节的内容,不过,重要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以及原因”,这些需要仔细研习。说道“从前有这么一个人”是不合适的,正确的表达是,“1215年,约翰王在兰尼米德,原因是……”
所以,该书作为一本基础性的历史教科书而存在,不能定义为是补充读物。针对历史事件,文本中给予了详尽的讲述,历史的“骨架”,有了“血肉”的充盈,栩栩如生。撰稿之初,重点考虑是篇幅的精简,所以,1000页的读本浓缩到了500页,并且剩下的精华,绝不是干巴巴的“枝干”。
且不论如何在书中呈现历史,孩子们都要做到勤动脑筋,努力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让孩子在阅读相关章节后,进行重述,讲清楚故事的轮廓,以及涉及的人物与日期,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真正了解历史的始末。
我想起了一个场景,那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小伙子,走上了第一堂历史课的讲台。如同足球场上的射门后卫一样,他兴奋异样,热情满满。上起课来,甚至说唱搭配,一幅幅地图,操场上、地板上、黑板上,到处都是。有时候,为了阐述一个知识点,他会立马画图,用手支撑着身体跳过桌椅,甚至雀跃倒立。孩子们当然喜欢他的课了,一个个竖着耳朵,瞪圆双眼,如痴如醉,随着老师的肢体和话语沉入其中。不过,如同闵希豪生男爵一样,这个小伙子只想给“给马儿止渴,却忘记看到马屁股早已被砍掉”,慈祥的校长在一月后,建议他为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于是,他自信地出了几道考试题。
只有三个问题出现在考卷上:
1, 你对哥伦布的了解知多少。
2, 你对詹姆斯敦的了解知多少。
3, 你对普利茅斯的了解知多少。
有一个对这门课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 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0
开 本:16开
字 数:288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