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邓拓

作者:李 玲 著

编辑:江 华

ISBN:978-7-5334-6372-4

定价:49.00元

出版时间:1999-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邓拓书生

关于本书

编辑推荐 探究邓拓作为一类知识分子代表的内在精神气质,探究造成邓拓生命悲剧的时代原因,探究邓拓思想在当时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位置。 从内视点展示历史人物自身的生命逻辑 详细的史料考证和精细的作品解读

内容简介

《书生邓拓》以详细的史料考证和精细的作品解读为基础,在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命运和国家意识形态演变的大背景下,探究邓拓作为一类知识分子代表的内在精神气质,探究造成邓拓生命悲剧的时代原因。本书力图从内视点展示历史人物自身的生命逻辑,并且尽量把邓拓的所作所为与同时代人的选择展开比较,详细探究邓拓思想在当时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位置。

作者简介

李玲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识分子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兼任中国老舍研究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已经独立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1999-200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妇女研究奖。

目录

序:何以对将来青史! 丁帆4
导言:邓拓的青史情结与忠诚意识 7
第一章  猛忆儿时课读虔 9
一、第一山房 9
二、闽侯小学 13
三、中学时代 15
第二章  得侔前辈追真意 22
一、升学抉择 22
二、人生信仰 25
三、狱中正气 28
四、哲学论辩 32
第三章  独念万众梯航苦 37
一、中国历史论辩 37
二、《中国救荒史》 38
三、“民先”大队长 40
四、投笔从戎 41
第四章  信是毛锥能退敌 44
一、民族抗战 44
二、国共关系 50
三、战地青衫侣 52
四、游击办报 58
第五章  塞外征魂心上血 64
一、军民情谊 64
二、统一战线 66
三、痛悼战友 72
第六章  青丝依样似旧时 79
一、整风被审 79
二、《李自成进京》 84
三、对领袖的忠诚 86
第七章  战史编成三千页 92
一、张家口办报 92
二、意识形态激情 96
三、考古兴趣与文人情怀 98
四、党报理论 100
第八章  愿托长庚护月华 104
一、主持人民日报编辑部 104
二、三代同堂 108
三、谁领导了五四运动? 112
四、《武训传》批判 114
五、纠偏 119
第九章  四时检点听鸡鸣 121
一、党的新闻兵 121
二、“书生办报” 123
三、贯彻“双百”方针 127
第十章  五更风雨梦如飞 131
一、“按兵不动” 131
二、“死人办报” 134
三、《废弃“庸人政治”》 137
第十一章  关心最是后争先 141
一、反“右”风暴中 141
二、放逐与忠诚 144
三、留别战友 147
第十二章  静听湖波拍岸声 152
一、跟上主流 152
二、闭上眼睛 153
第十三章  燕山夜话三家村 160
一、尊重知识 160
二、反对主观主义 167
三、辩证思维 173
四、知识小品 176
五、维护“双百”方针 180
第十四章  心爱斯文非爱宝 183
一、艺术实践 183
二、《潇湘竹石图》 192
第十五章  断骨留魂证苦衷 197
一、风波初起 197
二、围绕《海瑞罢官》的斗争 198
三、批判升温加码 202
四、“三家村”反党集团 204
五、最后的迷惘与抗争 208
第十六章  往事经年归史传 214
邓拓年谱简编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7
一、著作 227
二、论文 228
后记 230

精彩节选

序:何以对将来青史!        

                                              丁帆
 
1966年5月18日是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迅猛发展的时刻,也正是毛主席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的第三天,全国人民都是怀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情在或盲从或惊恐或自危中迎接着这场不知后果的革命的到来。当时我早已经忘记了这一天是我14岁的生日,而是随着势不可挡的滚滚革命洪流,去造中学班主任这个“压制”我们两年多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反了。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的那样,革命小将欢欣鼓舞的日子就是反革命难受之时。但谁也不知道就是在这一天,“三家村”的头号人物邓拓自杀了!即使知道,当时的小将们也一定认为:他自绝于人民!自绝于文化大革命!肯定是死有余辜?!
多少年以后,人们对于他自杀的意义仍然处于一个有分歧的认识状态中。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只要深入了解毛泽东的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打开邓拓的心扉,走进他的心灵深处,将一个悖反而复杂的灵魂解剖开来。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思路,李玲为我们显影出了一个在双重力量挤压下的灵魂。其邓拓评传的深度意义就凸现出来了。
围绕着邓拓究竟是自由知识分子还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问题,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难解,问题是我们能否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去看待这个一直缠绕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能自我确认前提下的命题!很有意思的是,李玲在此书中似乎抓住了问题的命脉,她用了一个具有隐喻性的类比——将陈布雷和邓拓的遭遇进行比较。“邓拓由于‘独念万众梯航苦’才选择革命,但是当革命领袖的理念与‘万众’的生存境遇发生冲突的时候,邓拓只能把目光从‘万众’身上移开,而专注革命领袖的理念了。”此言一语中的!道出了现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旦做了领袖的幕僚之后,无论他投靠的是什么政党,都很难逃脱旧式忠贞思想的囚笼,而一旦发生冲突,忠贞与道德两者都无法抉择的时候,放逐自我,消灭自身的肉体与思想,便成为这些思想矛盾不可解脱者的选择。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五四以降,一批饱吸了西方人文思潮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并没有洗尽旧有的封建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统意识依然强大,五四一代人不可能完全成为具有民主科学思想和自由人权意识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这才是鲁迅深感孤立无援的真实缘由所在。
同样是被领导斥责,邓拓不可能像梁漱溟那样拍案而起,即使落得个千夫所指也在所不惜。虽然梁漱溟还不能算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他只不过是站在传统的儒家道统的立场上来为民请命,但是他没有执政党党性的约束,所以便放纵了自己性格不羁的那一面。其实,性格并不是决定的因素,邓拓的性格深处也具有放浪形骸的血性一面,但是,错把革命领袖个人意志当作最高的党性原则,使得他不能最大程度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倔强地说话。
与储安平相比较,同样是办报,同样是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发出真理的声音,但是在最紧要的关头,他们表现出的政治态度是不尽相同的。邓拓同样是把一个有价值的生命给毁灭了,但是最终他都没有反思自己思想中的领袖崇拜盲点。他在临终时写下的绝笔中四呼万岁,绝对不是黑色幽默的反讽,而是要在冤屈的心境中以死为谏。后人总是以忠贞歌颂士大夫,殊不知,正是这种忠贞阻碍了他们向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化!
显然,邓拓与储安平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尽管他们的文风心性都有近似之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储安平是以站在党派之上的自由知识分子姿态来看待政治问题的,尽管储安平尚未转化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当然,在那种政治语境当中也不可能产生出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但无论如何五四以来自由知识分子的最后侧影还是在他的身上显灵了。而邓拓基本上是需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来思考的,因此,他要比储安平多了一层精神的束缚,因为他必须剔除灵魂深处的那一点所谓的小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情结,把一切献给党,献给党的领袖!在他一次次被毛泽东无端的批评中,不能有丝毫反驳,只有长吁短叹的行状来看,把忠贞等同于党性,是邓拓们失却知识分子本性的要害之处。正如作者所云:“邓拓在备受打击之时审视自己过去的岁月,追问自己的‘后来岁月,还能几许?’这种对时间的焦虑,在本质上是能否实现人生价值的焦虑。这种焦虑缘于邓拓济世救国的高远情怀,而不自信则是因为他把党的个别领袖认定为历史的正义的化身,这样,一旦领袖怀疑自己,固有的忠诚意识使得他不会去怀疑党与历史正义的必然联系,而只觉得自己可能要跌出代表历史正义的战车,堕入无边的历史阴影中,使生命失去意义。这样的焦虑,并没有对党的任何怨言,但是表现出对自我人生的强烈关注,因而仍然是一种相当个人化的思想漫游了。”
在《邓拓评传》中,李玲抱着对历史叙述的客观态度将邓拓的生平进行了描摹,其中的文学细节的丰富想象自不必说,就是对每一细节的调查也从不放过,好在她是福建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对理解传主的性格和思想的成长大有裨益。然而,此书的最大看点却是缘于作者自身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所洋溢出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裁决!她在此书的总结中是这样阐释的:
 邓拓是一个具有高度生命敏感的人,所以,投身革命事业,他始终没有消磨去关注自我生命价值这一内心敏感,尽管这种内心敏感他只在非常私人化的夫妻关系、挚友关系中才有所表露。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恰恰是他投身革命、忠诚于革命的根本动力。其中的内在逻辑是,邓拓认为个体生命要超越时空的局限性,就必须与历史理性挂上钩,而他认为只有马列主义才是代表历史必然规律的唯一真理。
尽管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是邓拓投身革命的内在动力,但是革命的大一统原则又与个体生命的个人性特质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矛盾。邓拓一方面具有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让个体生命的自觉走向对历史理性法则、意识形态法则的质问。
 
邓拓的悲剧是忠诚者的悲剧。这一悲剧烛照出意识形态原则的残酷性,也烛照出把历史理性意识形态化,并且把意识形态组织、意识形态领袖绝对悬置于个体独立性之上这一观点自身的内在缺憾。
的确,“邓拓的悲剧是忠诚者的悲剧”!正是这样的定位,才使得此书在梳理传主的生平时有了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无疑,作者是力图站在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来审视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的,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困扰。不过,我对这一结论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所保留,自以为将“马列主义”改成“毛泽东思想”更为合适。正是忠君意识遏制住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士大夫向公共知识分子蜕变的可能性。
1966年5月18日的我正在和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人民们响应着毛主席的号召,欢庆人类历史上的那场空前的文化浩劫的到来,打倒一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包括“三家村”中的头号“三反分子”。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进了21世纪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去反思这样的问题呢?难道这些思考一定得甩给历史学家吗?倘若我们真的无视这些人类必须思索的基本问题,就会如邓拓当年在痛悼王若飞和叶挺时质问国民党时的那样:“何以对将来青史”!
如果我们在21世纪还不能蝉蜕,我们既对不起历史,也对不起未来,连邓拓也对不起了。
李玲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学者,这些年尤其在现代思想史领域里有所思考,并有所建树。因此,当初我们在构想现代文化名人精神丛书时就想到了她。果然,她出手不凡,此书不仅对邓拓个案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现代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资的方法与价值理念。我期待着她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不断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其它信息

页 数:380

开 本:16开

字 数:310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