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目录
丛书总序/ 石源华
第一章 特立尼达的中国律师
太平军将士之后
兴旺的律师事务所
美满姻缘
第二章 初涉中国政坛
与家人不告而别
主办英文《京报》
铁窗内的思考
第三章 孙中山的挚友
相知恨晚
中国代表团的“编外顾问”
倾囊办报
为“联俄”尽力
外交发言人
起草《致苏俄遗书》
第四章 力促冯玉祥易帜
循循善诱
主编英文《民报》
“五原誓师”
第五章 广州政府代理外长
主持“杯葛事件”谈判
首创革命外交
痛失爱妻
第六章 “陈友仁时代”
迁都调查团成员
与蒋介石初次交锋
“铁腕”外交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左派的胜利
力挫列强联合通牒
第七章 在革命转折关头
武汉告急
“退却外交”
“我反对分共!”
保护鲍罗廷
第八章 莫斯科之行
秘密出走
恶毒的“桃色新闻”
反蒋联合宣言
难言的失落
第九章 “广州非常会议”外交部长
再结良缘
反帝反蒋一肩挑
“和平会议”无和平
离奇的国民党“四大”
力主对日绝交
为上海抗战奔波
第十一章 福建政府外交部长
再举反蒋旗
难展宏图
重归流亡路
第十二章 难圆报国梦
陈丕士代父“游说”
抗日一员
赤子归根
附录一 陈友仁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节选
文摘一
总序(节选) |石源华
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比起他们的先辈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是在封闭的“大中华帝国”被迫打开国门后,逐步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过渡时期应运而生的。中国的外交家曾经历了三个时代。笔者在研究中着意于将民国职业外交家与他们的前辈进行比较,说明和论证民国职业外交家新的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早在秦汉以前就与周边邻邦及中亚细亚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秦汉以后,中国的对外联系远及西方,相传曾横跨太平洋到达美洲。盛唐时代,中外交往进入鼎盛阶段,远近前来通好的国家多达40余国。宋元时代,中外关系再次形成高潮,元蒙帝国横跨欧亚大陆,海陆交通遍及世界各地。明清时代,中国中央王朝依然是“控驭八荒,怀柔万国”“四夷宾服,万方来朝”,郑和七下西洋,交往国家之多,航行规模之大,对外声势之壮,开创了世界航行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外交家是中国天子的代表,“天朝上国主义”是他们处理外交问题的总原则,“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他们观察世界地理的基本看法,“天朝居中驭外” 是他们对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观念,“夷夏大防”“王者无外”是他们处理涉外问题的基本准则。在以“朝贡”为主要特征的古代中外关系史上,为炫耀封建王朝的权威和盛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过贡献,但他们除了“朝贡”关系外,几乎不承认其他任何形式的外交关系,已明显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进入晚清时代,帝国主义用大炮和鸦片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依然沉浸于“天朝大国”的盲目陶醉之中。晚清外交家与古代外交家一样,基本上由封建官僚兼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面对外国殖民势力的东来和中外交往中出现的新局面,不能适时提出新的外交战略和应对方策,依然是满脑子的封建士大夫的“正朔”观念,视所有的外国人为“蛮夷戎狄”,把外国来访的使节当作“向化来朝”的“贡使”,甚至为了坚持外国使节不得进京、谒见皇帝须行三叩九拜大礼等陈腐的礼仪,与西方国家为此发生严重争执,时间长达150年,不惜牺牲重大外交权益。他们在对外事务中的昏庸无知和在国际舞台上的丑态百出,使他们的名字与近代中国外交丧权辱国的耻辱共存于世。
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较快地从中国外交失败的痛苦经历中觉醒,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不同程度地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曾经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外交思想和主张,在近代中国的对外交涉中演出了若干好戏。如郭嵩焘出使英伦三岛,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曾纪泽虎口夺食,索回已为崇厚割让给沙俄的新疆伊犁领土;杨儒在对俄交涉中拒签卖国条约,以身殉职;薛福成有智有谋,索还滇缅边境大批国土;黄遵宪尽忠职守,对外交涉成绩卓著等等,尽管他们在整个晚清的外交家中数量十分有限,但他们毕竟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国近代外交与国际社会的逐步接轨,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们的某些外交思想和主张也为他们的后继者所继承。
民国时期的职业外交家群体是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民国的诞生而逐步形成的,他们是一个职业外交家的群体,是新时代的产物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他们与他们的前辈相比,面临着不同的国际背景,背负不同的民族使命,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贡献,因而他们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彩的个性形象的群体。
文摘二
特立尼达的中国律师 |钱玉莉
太平军将士之后
陈友仁(尤金·陈),祖籍广东顺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南部的圣费尔南多镇。
特立尼达是拉丁美洲的一个岛国,隔帕里亚湾与委内瑞拉相望,岛上物产丰富,风景宜人。相传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航海时发现了这个岛,因岛上有三座峰,西班牙语中“三座峰”读作“特立尼达”,故得此名。岛上主要是黑人和印度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岛民都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180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2年获独立。
陈友仁的家世充满传奇色彩。父亲约瑟夫·阿陈,原名陈桂新,广东顺德县人,是个穷木匠,以手艺出众和侠义而远近闻名。后因遭到官府和恶霸的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到广西象州。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在“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旗帜下,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加入了“拜上帝会”,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血气方刚的陈桂新也拿起武器,参加了太平军,任木工营副指挥,他充分运用其出色的木工技术,创制出了简易的木船,并为架设武昌至汉阳的江上浮桥出了大力,几次受到东王杨秀清的嘉奖。1854年,陈桂新升任太平军水军后三军军师,他身先士卒,亲自指挥部队在长江上与清军作战。在一次恶战中陈桂新受了重伤,不得不截肢,装上了一条用软木制成的假腿。1864年,天京(南京)失守,他随侍王李世贤的部队南撤,经福建进入广东,后因战败逃到香港。
1866年,陈桂新为逃避港英当局的追捕,隐姓埋名,到一艘英国轮船上当伙夫,跟随该轮船来到了西印度群岛的英属牙买加岛。在那里,他人地生疏,只能以理发为生。后来他又到了法属马提尼克岛,马提尼克岛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多火山岛屿,167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自19世纪起,法国殖民者逐渐将华工运往那里进行经济开发。1846年,该岛成为法国的海外省。在那里,陈桂新独身一人,举目无亲,倍感孤独。他很快认识了华侨少女梁玛丽,小伙子正直勤劳,姑娘善解人意,他们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不久就结成百年之好。历经磨难的陈桂新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家,但霹雳火山的威胁使他们不得安宁。19世纪60年代末,他与岳父全家一起迁往英属特立尼达岛,在该岛的南部定居下来。
特立尼达是个恬静的海岛,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盛产石榴、菠萝、甘蔗和木瓜,这使远离家乡的陈桂新犹如回到了故乡广东,很快爱上了这个风和日丽的地方。他身处这宜人的新家园,又有贤惠的妻子相伴,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使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时间在流逝,陈桂新的愿望渐渐地变成了现实。在他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把自己的姓氏从“陈”变成了“阿陈”,而这个改变完全是由误会所造成的。原来他到移民局注册时,那里的官员询问他姓什么,他先随口应了声“啊”,然后又用广东话答复“陈”,于是他的姓氏被记录为“Achen”即“阿陈”。随和的陈桂新既没有立即纠正这个错误,也没有向他的儿女们挑明真相,由此移民局官员的失误竟变为既成事实,以致当他的大儿子陈友仁在特立尼达出世时,名字也被注册为尤金·伯纳德·阿陈(Eugene Bernad Achen)。直到若干年后,陈友仁回到中国“寻根”,才发现自己的真实姓氏原来是“陈”。
陈友仁的母亲梁玛丽,出生在北京一个世代相传的裁缝家庭,祖籍广东宝安(现深圳)。她是家里的长女,另外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1860年,为了躲避连年战乱,玛丽跟着父母逃离中国,到了美国夏威夷。因为在那里受到歧视,所以他们继续西进,然后南下,最后定居在马提尼克岛。在那里她遇到了陈桂新,并与之结为伉俪,然后一起移居到特立尼达岛。玛丽是中国人,出生在广东,以前并没有人对此产生怀疑,但当陈友仁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后,国外有些书刊却对这个问题大感兴趣,有的甚至得出了玛丽不是中国人的结论。且不说陈友仁的儿子陈丕士、陈依范,女儿陈茜兰都在他们的自传和自传手稿中一致否定这种结论,即使是美国和英国的官方文件也明白无误地证明玛丽是中国人。1927年7月6日,在美国驻北平公使提供给英国公使蓝普森的秘密报告中,确认“尤金·陈是完全的中国人,他的父亲是来到特立尼达的中国人,而他的母亲是到马提尼克的中国人,他的父亲在那里遇见她”。 1927年1月20日,英国驻特立尼达总督H·Byatt爵士在给英国外交部的一个报告中,汇报了对于尤金·陈及其家庭的调查结果:
“我最近注意到新闻电报中经常提到与驻汉口外国代表们谈判的首席中国代表尤金·陈的名字,由于我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因此我指示在特立尼达开展调查,以便搞清该人是否与长期在这里定居的一个著名的中国家庭有联系。结果发现确实如此,希望这能使外交部有兴趣。我在此附上我能够收集到的关于这个家庭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由王国政府的律师为我收集的。
该家庭的父亲是一个称为Achen的移民,当他的孩子们还很年幼的时候,他就去世了,其寡妇将他们抚养大。她在San Fernando镇保留的一个杂货店,是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是纯粹中国血统,名字为:
(1)尤金·伯纳德·阿陈(Eugene Bernard Achen)
(2)约瑟夫·雷昂·阿陈(Joseph Leon Achen)
(3)雷昂·大卫·阿陈(Lionel David Achen)
(4)阿弗来德·布鲁诺·阿陈(Alfred Bruno Achen)
所有这些孩子都在特立尼达出生,因此为英国公民。”
玛丽个子不高,大约只有152厘米,却充满活力,并很有个性。她的幼年是在广东农村度过的,那里的姑娘都以脚小为美,而当她的父母试图给她裹小脚时,她高声叫喊以示反抗,父母只得作罢,让她留下了两只大脚。玛丽很勤劳,一双手总是闲不住,即使进入老年以后,也常常拿着大砍刀,把花园里的灌木和树打理得整整齐齐,直至75岁她还自己管理着商店。玛丽也很善良,富有同情心,特别当她的家致富以后,常常接济周围的穷人,是特立尼达远近闻名的慈善家。但是玛丽对中国却充满了恐惧,那连年的战乱在她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为此,她从来不和孩子们讲中文,甚至希望完全忘记她的家乡。
阿陈和玛丽来到特立尼达后,先是做契约劳工,夫妻俩勤勤恳恳地劳动,并尽一切可能省吃俭用。当他们结束契约时,有了一笔小小的存款,于是他们买下了十字路口处的一小块地,在上面种植蔬菜、可可以及椰子树,后来又经营了几个零售店。两个年轻人硬是凭着勤劳的双手,在异国他乡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小窝,并满怀喜悦地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陈友仁。
陈友仁是在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父亲的正直勇敢,母亲的勤劳善良,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父亲常常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更使他形成了嫉恶如仇、果敢坚强的性格。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对他倍加疼爱,但他并不放纵自己,从小就很有毅力,很能吃苦。尽管当时家里已经比较富裕,但他还是经常主动做家务。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令人遗憾的是,当陈友仁刚满13周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辛劳了一辈子的父亲留下了一些遗产,那就是特立尼达南部的几个杂货店。陈友仁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丈夫早逝的打击并没有把她压垮,看着一个个年幼的孩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挺起腰杆,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不但要照料杂货店的生意,还要抚育4个儿子和1个女儿长大成人,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她只得把几个杂货店交给她的兄弟去经营,但是这个决策却使她损失惨重,因为她的兄弟不善于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每况愈下,眼看濒临倒闭,玛丽当机立断,收回了经营权,最终保全了在圣费尔南多的一个杂货店。
陈友仁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百折不回的坚强性格和富有责任心的良好品德。他看到整天操劳的母亲过早地出现了白发,感到自己作为家里的长子,有责任为母亲分忧。从此他每天放学后总是先帮助母亲照料家务,再带领弟妹和母亲一起把家里椰子树上的椰子敲下来,做成甜椰子糕,然后拿到十字路口的小摊上去卖。直到晚上,他帮助母亲忙完家务后,才在灯下做作业。父亲的早逝,使陈友仁俨然成为家中的顶梁柱,过早地品尝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比同龄人更为成熟,这无疑为他以后从事律师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5
开 本:16开
字 数:244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