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和发展

闽教社“考亭学术系列”

作者:方彦寿

编辑:苏碧铨

ISBN:978-7-5334-6596-4

定价:68.00元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朱熹学派书院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方彦寿,曾任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子文化》期刊主编。现为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朱子学和福建地方文化史研究。出版专著《建阳刻书史》《福建刻书论稿》等。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朱熹学派与闽台两地书院刻书历史的追溯,揭示了朱熹学派与闽台两地之间密不可分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渊源。本书作者的刻书研究,尤其是书院刻书、建阳刻书和朱熹学派的刻书,在许多方面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书中附有作者多年来搜集的珍稀古本书影。
 
编辑推荐
 
本书系“考亭学术系列”之一。全书通过对朱熹学派与闽台两地书院刻书历史的追溯,揭示了朱熹学派与闽台两地之间密不可分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渊源。本书作者的刻书研究,尤其是书院刻书、建阳刻书和朱熹学派的刻书,在许多方面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书中附有作者多年来搜集的珍稀古本书影。
 
朱子学又称“考亭学派”,史称朱子晚年在(今建阳市西南的)考亭村建“考亭书院”,在此与众多师友同道及朱门弟子论道讲学,而朱子最重要最有创新意味的那些学术著述也多半产生于这一时期。本系列取名“考亭学术系列”,意在发扬“考亭学派”论道讲学之风气、光大朱子学之创新精神,其定位是关于朱子学各专题的高端的前沿的精细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辑朱熹学派刻书的传承与发展
朱熹与建阳刻书
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
朱熹刻书事迹考
明代建本中的“朱熹刻书”
朱子门人刻书考
建本对闽学发展的贡献
闽学人物与书院刻书的影响
朱熹学派刻书与版权观念的形成
南宋时期版权观念形成的契机
——从“东南三贤”到祝穆
朱子学派与南宋出版
福建书院刻书述评
建安书院及其刻本
建阳刻书及其对武夷文化的传播
朱熹与漳州官私刻书
第二辑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与发展
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与发展
闽台刻书中心的转移与跨越
——以福州南后街为重点的考察
清代海峡两岸的图书之缘
闽学与台湾书院
现存最早的“袖珍本”四书
台湾海东书院考述
闽台书院的爱国主义传统
传播海外的建本图书
明代晋江理学家群体与图书刊刻
第三辑闽学著名学者著作版本考略
杨时著作版本源流考述
游酢著作版本源流考述
李侗著作版本考述
朱熹自著书考录
——朱熹著述考之一
朱熹编著书录
——朱熹著述考之二
朱熹著作后人所编书录
——朱熹著述考之三
朱熹著作版本考辨三题
朱玉与《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蔡氏九儒书》版本述略
黄榦著作版本考述
祝穆和他的文献巨著
 
鸣谢

精彩节选

前言
 
在南宋以降的福建,有两种非常突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举凡福建文化的研究者,均不能不提。即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派,和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福建刻书业。此二者,之所以说是相辅相成,是因为朱子学学者,凡研究朱子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时,彼时福建跻身全国三大刻书中心的发达的刻书业必被认为是其文化背景之一;反之,凡探究福建刻书业发达的原因时,朱子理学在福建的崛起,朱熹学派在福建的著书立说、刊刻出版,也必被认为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对此二者的联系和渊源,通常的研究者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而笔者则是一个例外。

在宋明以降的福建,还有两种非常突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举凡福建文化的研究者,也不能不提,即上起于南宋、下迄于清末的福建书院刻书,和从清康熙以来从福建传入台湾的朱子学和刻书业,在台湾书院发展中所形成的交集与融合,及其在台湾书院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对此二者的联系和渊源,通常的研究者也多只是浅尝辄止,而笔者则是一个例外。
我之所以在此一再说自己是一个“例外”,并非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而只是强调,我对这几种文化现象的研究,陆陆续续花了约28年的时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仍在不懈地探索之中,此其一。
其二是说,对这几种文化现象,我不是像其他研究者一样,写上那么一段文字,或者最多写了一篇短文即作罢,而是与这些文化现象,谈了一场天长日久的“恋爱”,不知不觉就分别写出了两三个系列,且每个系列都有多则十几篇、少则七八篇的论文。其中,“朱熹学派刻书的传承与发展”,探讨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派,和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福建刻书业二者之间的关系;“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与发展”,探讨的是闽台两地的书院与书院刻书的历史渊源和影响;再进而由以上两个系列,导引出第三个系列,即“闽学著名学者著作版本考略”,涉及的学者,前有杨时、游酢和李侗等理学先贤,后则有朱熹、黄榦和蔡元定等一批名满天下的学者。
所以,我所说的“例外”,只是例外在时间上,所谓笨鸟先飞,比常人多花了大把的时间,耗在一两个论题上;只是例外在数量上,所谓寻寻觅觅,笔者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角的透视,来揭示蕴藏在这些相关论题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
应该说,收入这个集子的30多篇文章,是我在有关朱子学研究的三部专著即《朱熹书院与门人考》《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和《朱熹画像考略与伪帖揭秘》,以及建本研究的专著《建阳刻书史》《福建刻书论稿》之外的,与这两个课题相关的部分论文。所谓“相关”,指的是这两个课题的重叠、交叉的部分。这部文集,也就是我在这两个课题的“交叉点”上徜徉、寻寻觅觅的结果。在此集子结集出版之时,还必须对收入集中的第一篇文字《朱熹与建阳刻书》说上几句。
《朱熹与建阳刻书》是我生平发表的第一篇学术短文,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此文显然不够成熟。但是,从写作此文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似乎就注定了我的研究方向,是沿着“朱熹”与“建阳刻书”,即福建朱子学和福建刻书这样两条路径交叉前行的。
从研究朱熹本人与南宋建阳刻书业的关系,进而拓展到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与建本的关系;又从朱熹创建的书院刻书拓展到福建书院的刻书;再从朱熹本人的刻书事迹,进而拓展到朱子门人的刻书事迹,以及朱熹学派与南宋整个出版业的关系;再从福建书院刻书,扩展到台湾书院的刻书,现在回过头来归纳这些,看起来比较容易,却实实在在地凝聚着我这二十多年的心血,也记录了一个跋涉者的心路历程。虽然当年我在写作这些论文时,事先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长远的规划,有时甚至是率意为之,以至有些文章的内容偶尔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但这些并不妨碍这些文章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而使朱熹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朱子学派与南宋刻书业、出版业的关系得到较好的揭示。这也是我之所以要把这些散见于各处的文章集中起来,以方便读者审阅的原因。
收入本书的各篇文章,大部分曾先后在省内外各报刊或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过,本次结集出版,均一一注明原发刊名,以示对原发刊物编辑的谢意。除对原文某些明显的错误略作修改,文中注释统一改为脚注外,一般不作改动,以尽量保持历史原貌。如《朱熹与建阳刻书》《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均不无小误,文中沿袭旧县志所载,认为同文书院系朱熹所建,是用来藏书的地方。若干年后,笔者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在后出的《朱熹刻书事迹考》一文作了辨正。为保存历史原貌,在《朱熹与建阳刻书》《闽学人物对建刻发展的影响》中均不作改动。
 
方彦寿
2014年5月25日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