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是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小学高年级校本心理课程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从“快乐交往”“自信学习”“笑迎青春”“珍爱生命”四个辅导主题切入,融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和“NLP”简快身心练习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内心体验。
本书按照适用年段和辅导主题有机排序,拥有科学而合理的架构,加之紧密联系的课题与核心词、详细而富有新意的辅导过程、温情而不失理性的辅导反思,都体现本书为小学心理学科教育添砖加瓦、总结发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专职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指导师。2004年开始探索小学心理辅导课,多次上市区小学心理辅导观摩课,2015年出版心育专著《有一种幸福,叫成长——一个心理教师十年成长手记》。
目录
目录
第一辑:快乐交往
第1课 我的新团队
第2课 我会肯定
第3课 我能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4课 我会倾听
第5课 我会解释
第6课 我能竞争与合作
第7课 我会交朋友
第8课 我与男(女)生友好相处
第9课 我的情绪我了解
第10课 我会调适我的情绪
第二辑:自信学习
第11课 我有好的学习习惯
第12课 我的目标我做主
第13课 接长我的“短板”
第14课 我有专注力
第15课 我是记忆小能手
第16课 我能面对挫折失败
第17课 我能打开创新大门
第18课 我是时间管理小高手
第19课 网络助我健康成长
第20课 我会笑迎考试
第三辑:笑迎青春
第21课 我知道我从哪里来
第22课 我们的生理变化
第23课 我的青春我保健
第24课 我们逆反有“理”
第25课 音乐让我更优美
第26课 偶像我们谈
第27课 我要做个好男(女)孩
第28课 我们一起维护友情
第29课 尊重我们的隐私权
第30课 我能应对被欺负
第四辑:珍爱生命
第31课 我知道我是谁
第32课 我生命的价值
第33课 我能面对生命变化
第34课 梦想成就我未来
第35课 感恩让我有力量
第36课 书香带给我快乐
第37课 积极暗示助我成长
第38课 我要走出“舒适圈”
第39课 我会做最好的自己
第40课 我的美好童年存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节选
发展性心理辅导课需要一批执着的探索者
钟志农
吴伟红老师主编的《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出版了,这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一件值得祝贺的喜事。其实在几个月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她书稿的电子版时,心里就已经涌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说不清是惊喜,是感动,还是敬佩。因为作为一个同样走过一段艰辛路程的过来人,我深知作者个中所经历的曲折与不易。
这本心理辅导课课例设计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它的理论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关注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发掘每一个生命天赋的正向能量,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标志之一。吴伟红老师主编的这本课例设计,就很好地把握了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大方向。她认为小学的心理课程是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服务的。“心理辅导课就要帮助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和价值体系,培养良好人格。”所以,我们看到全书40节心理辅导课,确立了“快乐交往”“自信学习”“笑迎青春”“珍爱生命”四个辅导主题模块,每个学期专攻一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10节课,每一节课的切入点都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而着眼于生命发展和成长需要,就是着眼于积极心理的导向,着眼于正向能量凝聚起来的价值体系。
二是它的结构化设计体现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每一节课的辅导流程,都分成“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四段,这样一种结构化的表述,突出了团体动力各个阶段所需关注的重点,使辅导教师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握每个阶段的操作重点;同时,设计方案还辅之以团体动力结构中每个发展阶段的“设计意图”说明,更有利于初涉心理辅导课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在实施中加以深入理解。而总体框架中设置的“设计架构”“辅导意图”“辅导反思”和“资料链接”等,也是别具新意、匠心独运的。
三是它的选题与设计总结了10余年小学高年级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经验与教训,具有扎实的基础性。吴伟红老师在后记中说,这个过程她自己经历了豪情满怀的奋进岁月,也遭遇了“江郎才尽的失望和无奈”。她的这种处境是我们这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都能感同身受的。但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种“过山车”般的起落升降,给她带来的思考和结论却是:“作为探索者要经得起失败,需要耐心和恒心去摸爬滚打”。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大家从理论上都认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和预防为主,都认同心理辅导课程是实现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任务的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而另一方面,除少数因领导者个人因素而较为重视心理课程的学校之外,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并未给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课程留出应有的空间和时间,而是用一个“活动课程”的“大箩筐”涵盖学科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课程。你若是说课程设计“没有考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板块”,有人会回答你“有”。但你若是到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生活中去实地考察一下,你却会发现这个“有”其实是“似有若无”——领导来校检查的时候,心理课是有的;评比心理健康教育荣誉称号的时候,心理课也是会有的。其他时候,你看到更多的可能就是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危机干预”,应对中考、高考的“考前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等等。与10多年前教育部两个文件发布时那种热气腾腾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活跃时期相比,现在真有一点“啃鸡肋”的味道。
相比之下,美国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并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规定从幼儿园开始到12年级都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美国有36个州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另有7个州规定为非必修课。而且,大多数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据统计,有91%的州立学校和86?2%的市立学校单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仅少部分州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合并,在某一学段开设。
看起来,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仍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梦想”,也许这属于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差距。而缩小这一差距,实现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梦”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这一代学校心理教师的肩上。吴伟红老师的这本《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的出版,就是她作为一个“探索者”有勇气继续“摸爬滚打”的明证。
发展性心理辅导课在中国本土要真正生根立足,需要一大批像吴老师这样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前行的探索者。尽管“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但也不应成为怀疑“梦想”价值的理由;恰恰相反,“梦想”的价值正在于用它来为“现实”引路。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不要忘记有一颗追求的心是最重要的。而从“现实”通往“梦想”的桥梁,就是我们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是为序。
2015年9月22日于钱塘江畔
(钟志农,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
节选
后记
一路向心处行
(一)
人生路上会遇到峰回路转。2003年8月,刚拿到苏州大学汉语言本科函授文凭,学校便安排我参加吴江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25天的系统培训,帮我打开了一扇探索心灵的窗,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狭隘与局限:自认为关爱学生,苦口婆心的说教,只是缓解自己无奈的焦虑,没有用心寻找破解密码;自认为对学生严格要求,只是满足老师的控制欲,漠视生命的多样性,否定儿童的内心需求;埋怨学生知行不一,其实是找了个伪命题,“自我”一直在找“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纠结一些德育活动没有实效,其实根源还在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是非对错出发,忽视感性觉察、情感体验……这次学习经历激起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和热情。2004年5月,我自费报名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希望从心理学中获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智慧,对人性多点了解,体验生活和工作的快乐,也把快乐传递给学生、家人和周围的朋友、同事。
2005年,我放下了钟情15年的语文教学,转岗为心理老师,同时负责学校德育心育管理工作,走上了心育探索之路。管理者的角色让我致力于全员心育,建设校园心育文化;心理教师的角色让我不断提升心理专业能力。心理课堂是心理教师的立足之地,也是成长沃土。
(二)
心理辅导课本没有被列入规定课程中,但我争取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把五、六年级两周一节的健康课包揽过来,改上心理辅导课。当时全部的底气,来自培训期间听的一节高中心理辅导课。辅导老师通过一个个体验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用心感悟,改变认知。我觉得借用这样的模式,一定能吸引学生。没有规定教材,没有专家指导,没有教研组研讨,我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教学宝典,购买了南师大主编的《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从“心灵部落”和“心海扬帆”等网站收集心理游戏活动素材,东拼西凑,现学现用,一堂堂颇有新意的心理课初见雏形。
和其他学科一样,迅速提升课堂质量的一条捷径就是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 2005年 12月,学校承办吴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我尝试上了“遇到失败挫折怎么办”心理辅导课。在师范教教育心理学的袁老师让我明白心理课在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感悟,应淡化老师的指导。老校长和几位班主任也从如何倾听和反馈学生方面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这节凝聚了众人智慧的心理辅导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激发我不断尝试的勇气。
(三)
一堂堂心理公开课,让我的方向愈发明确,思路愈发清晰。可日常的每节课,不全是那么精雕细琢的,学生对心理课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轻松自由有时演变成了散漫随意,心理游戏有时仅限玩乐,体验浮于表面,分享交流就变成相互闲扯。我陷入对心理辅导课实效的怀疑:心理辅导课真的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吗?似乎不能,结果往往如“蜻蜓点水”,一圈小小涟漪过后便恢复原样,学生的行为模式似乎没有多大改变。我最初的豪情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江郎才尽的失望和无奈。
沮丧过后访谈学生、请教同行,经过冷静反思,我发现了自己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课上成心理班会,专注解决班级的某个焦点问题,我变成班主任的角色;有的课上成小组心理咨询,帮助有困扰的同学深入探寻,其他同学成了旁观者;有的课过多依附于游戏形式,缺少明确的辅导理念和主题针对性。自己对这门新型课有过高期望,急于想通过学生的行为转变来证明这门课的价值和地位,反而欲速则不达。
看到这些问题,我心里反而踏实了。在和同行交流中,我知道了这些也是他们的困惑。作为探索者要经得起失败,需要拥有耐心和恒心去摸爬滚打。值得做的,就要做好;能做好的,就能够得到成功的快乐。
(四)
小学心理辅导课上什么?我认为心理课程是为生命成长服务的。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才会乐观、积极地生活,激发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心理辅导课应帮助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和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人格。
小学心理辅导课最适合哪个年级?我认为是高年级。这个年龄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觉醒,个性差异明显,学习压力增加,人际关系变化,进入异性疏远期,内心有自尊与自卑、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冲突,正是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契机。我确立了“快乐交往”“自信学习”“笑迎青春”“珍爱生命”四个辅导主题,改变把各个主题分散到各个年段的散点辅导课模式,每个学期深入探讨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十节课,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小学心理辅导课怎么上?不是单一的游戏体验,只停留在趣味性上;也不是单一的引导感悟,只注重意义。心理辅导课应该既有趣又有意义。辅导流程分成“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四段式。各个环节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融入我体验过的 “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中的一些练习,引导学生内心感悟。
我知道心理辅导课的意义只是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一颗颗积极、正向的种子。一个人的“解悟—体悟—彻悟”过程是长时间的学习实践。辅导老师要以敬畏生命之情优化种子,肥沃泥土,然后怀着祝福耐心地等待……
(五)
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引领并帮助我走上心理课堂探索的专家领导们。南京师范大学班的华教授、苏州大学的黄辛隐教授、苏州市教科院的朱文学副院长、苏州教育局德育处的徐洁副处长、吴江心协的陈维麟会长、吴江教研室的孙入学老师都亲自来听课,给我鼓励和指点。
衷心感谢张磊、袁斌、杨颖、苏志芳、张兆琴等同行给我很多不能忘记的指导帮助。感谢顾琴华、徐梅、浦菲、周培红等同事陪我一起磨课、上课,团队的温暖让我不孤单。
衷心感谢我的一届届学生们来到这块实验田里,真诚的建议和意见让我拥有不断努力的动力,也请他们谅解我的各种不足,没有很好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衷心感谢学校姚虎雄校长和同事管建刚对我写这本书的推动和帮助!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成知辛主任对我的扶持!特别感谢浙江省心理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他探寻的学生成长路线图指引我走出迷茫,他对我的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欣然作序。
本书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出处难觅,恳请读者谅解,并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为文稿校对的朋友李莹。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书中的谬误、不妥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吴伟红
2015年盛夏于苏州吴江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8
开 本:16开
字 数:268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