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1)突出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2)满足广大一线教师最为迫切的教学需求。 (3)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育理念。(4)根本上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技能。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语文家常课,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并且注意解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分为十个专题,进行问诊,作者运用亲自执教中的经验,探求问题解决办法,并辅以教例为证,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破解语文阅读教学难题的可学管用的范本。
作者简介
杨海棠,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教研员。主持省级重点立项课题三项,发表文章近百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封面人物,《语文教学通讯》“教研先锋”。 出版语文教学专著两部:《教学的智慧——献给奋战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与教例》。
名家推荐
杨海棠老师是语文特级教师,是语文教研员。作为一名教研员,他不仅做案头研究,更是亲自深入课堂执教,上课,思课,研课。这是多么令人感动、感佩的行为!所以,他的研究接地气,有生气,有灵性,更有说服力和指导价值!我相信这是一本对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有着引领作用的好书。
——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教授级教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孙双金
这是一本教研员在课堂中用心写成的书,读到那些从实践生长出来的思想,似曾相识,却又惊喜不已。因为,杨海棠老师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句子。
——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
以教研员的身份扎入课堂,实践与思考得以融合,由此提出的阅读教学主张,才有了坚实的依靠,有了实际的效力。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管建刚
目录
引言 我的阅读教学主张
阅读教学探索
守住朗读
——让学生留住语文的根
强化默读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
学会略读
——快速捕捉文本的关键信息
注重精读
——提升学生文本阅读的综合理解力
语文知识
——为学生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
阅读教学教例
散文教学
——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
小说教学
——学习作者是怎样讲故事的
说明文教学
——学习作者是怎样“劝说”的
诗歌教学
——从“密咏恬吟”探其“深远之韵”
文言文教学
——着力于文本的“一体三味”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节选
序
语文课效率不高,学生学习负担重,社会认同度低,究其原因有教学上的问题,也有教师方面的问题,但症结在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不成熟。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作出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重新认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门课程“教什么”的问题,明确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为主要目标的语文课程,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倾向于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培养,是多数发达国家母语课程的基本取向。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始终固守“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从课程结构看,用于阅读的时间占了四分之三,而运用表达教学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语文课程“阅读”和“表达”教学时间的先天性失衡;从教学方法而言,主要采用“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为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使得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历史课、常识课的不正常现象长期难以扭转。正如杨海棠老师说的那样:学了《孔子拜师》(三上),学生知道了“孔子虽然学识渊博,远近闻名,但仍虚心好学,到千里之外去拜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了《乡下人家》(四下),学生告诉老师“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是最主要的收获,是知道了乡村生活很美,很有趣,乡下人日子过得很快乐。”学了《新型玻璃》(五上)学生“知道了有五种新型玻璃,尤其是防盗玻璃很好玩,可以防小偷。”教师教完一篇篇课文,学生留下的主要是课文思想内容的痕迹。
语文课没有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教学重点,而去片面追求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仅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也使得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老师吃力,学生没劲”的不正常现象始终难以改变。
海棠老师是一位有着20年教研经历的小学语文教研员。他立足课堂,既研又教。通过长期的上课与听课,评课与讲座,研究与探索,他认识到语文课程层面存在的这些深层问题,大声疾呼当前语文教师必须“在观念上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过去是以理解课文为中心,为主业,现在应该是既有理解,又有运用,把理解和运用相结合,而且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运用,应该指向运用!”这个观点与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出的界定相当吻合,是难能可贵的。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中海棠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比如他提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应该首先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质量”。重视课文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宝贵经验,朗读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语感积淀,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他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是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精读理解中学习语言的精妙表达”,这些主张都很有见地,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他还提出“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需求下,必须让学生真正掌握略读课文的本领”,“学生的知识愈丰富,语文学习愈轻松——不可淡化、虚化语文知识的教学”,这些主张切中语文教学的时弊,可以纠正当下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模糊认识。海棠老师还就如何将语文课真正上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从亲自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从亲自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从亲自听说中才能学会听说,从亲自思考中才能学会思考。”凸显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这本书还梳理出了每个学段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重点。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能力,朗读课文的能力,从阅读中学习说话和写话的能力。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应加强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写好话的训练。中年级:应加强词句的理解与运用,段的理解与运用、朗读能力、略读能力、默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加强词句的理解、运用与积累,尤其应加强段的教学,理解自然段,认识意义段,为高年级篇章教学打下基础。高年级:继续培养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课文基本表达方法的能力,篇章的读与写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理解力,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养成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习惯。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文章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看法要有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样对各年段语文教学内容的划分和表述,使得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更加清晰,教师容易理解,也便于操作。
海棠老师主要从事的是语文教研工作,但是他一直没有离开语文课堂,在完成繁忙的教研工作的同时,每学期都坚持在实验学校上课。每学期有计划、有系统地上10篇课文,低中高年级都上,各种体裁的课文都上。作为教研员,偶尔上一些示范课,这不足为奇;但要长期坚持课堂教学实践,是很不容易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海棠老师更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能够真正从问题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本书凝聚了一位资深语文教研员20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值得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读一读。特别是海棠老师亲力亲为坚持定期下课堂上课,令人钦佩,值得广大教研员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2015.5.28
(吴忠豪,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精彩书摘
引 言
我的阅读教学主张
我是一位有20年教研经历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我多年的教研方式是:立足课堂,既研又教。我既教作文课,又教阅读课。我教阅读课的目的,主要是研究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并且注意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长期的上课与听课,评课与讲座,研究与探索,我不仅指导了我县众多的语文教师,而且在阅读教学中也收获了经验,留下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教学主张。
主张1: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应该首先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质量。
著名语文教育老专家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评价一节语文课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阅读教学,“读”占鳌头。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是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法。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训练了词句,提升了语感,又内化了语言,留住了人文。所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该首先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质量。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这么重要,可是当前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偏低,达不到课标提出的朗读要求。任意走进一所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检测一下学生学过课文的朗读情况,你会发现:学生朗读一篇课文一般比较熟练,但丢字添字现象比较严重,不注意停顿,能声情并茂地准确读出课文思想感情的学生少之又少。经常到全国各地上课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此更有深刻地体会。他说:“当前全国小学生有95%的朗读不过关,达不到课标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课标上说,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揉造作的腔调,可是能自然朗读课文的学生寥寥无几!”
学生的朗读课文存在着严重问题,而且还很普遍。语文教学效率一直不高,朗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解决朗读的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应该有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观。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不考朗读,所以便弱化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重视教师对文本的分析,重视学生的课外书面作业练习。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好差,一切均在朗读中!抓住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让学生守住了朗读,也就守住了语文的根。语文的“根”留下了,还怕语文这棵“大树”不能枝繁叶茂吗?所以,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语文学习的原点出发,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办事。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的结果一定会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今天谈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应该首先谈朗读质量,朗读效率;谈语文教学方法,也应该首先谈朗读教学方法;举行语文公开课的宗旨与任务,也应该首先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这才是我们所应持的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观。
第二,应该下大力气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课标要求。
其实,抓好学生的课文朗读,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法,关键看教师是不是愿意去踏踏实实地做。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走过场。学生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没有把课文读熟练,不要开讲。教师对于朗读水平比较低的班级,在这方面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二是对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形式,体会情感,让学生入境生情,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自自然然,有声有色。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把握基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工作。因为在这方面,许多老师忽视了。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让学生明白把课文朗读好的意义及要求,这是由知到行的规律。二是让每一个学段都过好朗读的关,每一学段都要对上一学段负责,步步为营,拾级而上,这是能力达成的原理。三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一开始要严格要求,有一定的强制性,强制学生把课文读好,当然这里需要老师的责任心和耐心。强制学生这样做一段时间,学生会慢慢地适应,慢慢地也就习惯了。教学经验表明:只要基础扎实,严格去做,一个月便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信,老师们可以试试看。
第四,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好,教师本人应该先把课文读好。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每教一课,我都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把课文读好了,有了朗读的体会,课堂上指导学生也就有了针对性。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也应该先念会背。除此之外,我平时还会像学生一样,背诵课标给小学生规定背诵的75首古诗词。教师应该是一个比学生更会学习的人。教师处处给学生做了学习的榜样,课堂上教学生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主张2: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新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年7月组织编写并出版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书中强调指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点应该抓住默读教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课文的学习活动中,凡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要用到默读方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要用到默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用到默读;分段和概括段意要用到默读;品味词句段的含义要用到默读;赏析课文的表达方法要用到默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用到默读;准备回答课后的思考练习要用到默读。还有,学生的课外自由阅读也是默读。默读不仅经常运用于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而且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学科也是以默读为主。就中小学生来说,白天的自习课上,学生以默读为主;晚上的自习课,教室里更是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自由地默读看书学习。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是以默读为主,将来的终身学习也是以默读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应该重点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反之,学生有了较强的默读能力,他也必定有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学生的默读能力这么重要,可是一些教师既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很好地培养。听课中发现,一些语文课“热闹”有余,“安静”不足;一些教师上课比较急躁,给学生留出默读课文的时间太短,学生看书没看一分钟,便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许多学生默读课文时不会思考,不会批注,默读效果很差……
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我常用六种教学方法。一是营造安静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作好默读的心理准备;二是给学生充分地默读时间;三是教会学生远离“三不”(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四是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进行有效地思考;五是注意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六是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除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选择恰当的默读时机,即注意默读的方法与默读的内容应该有机地统一,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主张3: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需求下,必须让学生真正掌握略读课文的本领。
这里我特别强调“真正”二字。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信息既多又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涌进社会生活。人们为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便捷,面对大量而又不断变化更新的信息,既要学会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又要快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关键信息。快速捕捉文本的关键信息,人们必须学会略读。因为略读是粗略地读,是选择的读,是精力高度集中的读,是思维迅速加快地读,是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有用信息、关键信息的读。换句话说,略读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阅读。所以说,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需求下,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真正掌握略读课文的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略读”,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略读课文的本领,包括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批注,如何选择,如何交流等;“粗知文章大意”,就是大致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最关键的东西,包括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以及作者是怎样告诉的。
我经常走进农村学校听课,也经常听老师们讲略读课。从教学效果来看,总体是不尽人意的,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略读课文的本领。具体表现在:一是不会略读,不会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学习略读课文,也就是说,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能力,就是上面所说的如何读,如何思,如何选择,如何交流等;二是发现不了最有价值的东西,即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文本的浅表信息,比如文章讲了什么事,至于它的深刻内涵、言外之意,以及文本的表达方法,却知之甚少,或把握得极不准确。
一个小学生还没有学会略读,不具备略读课文的本领,不仅影响到他的中学学习,还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教师。一是教师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教学,学生没有从精读课中学到必要的阅读方法,那么,他在略读课文学习中也就无从运用。不懂方法的学习是最低效的学习。二是教师没有充分地放手。略读课文的学习,应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是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地阅读,教师所讲的东西极少,教师更不能把结论讲给学生。三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有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流程的安排等,都有问题,不是切合略读课文学习特点的,也不是适合以学生为主的学情需要。
……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4
开 本:16开
字 数:20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