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林珊,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副校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副高级职称。系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教育部福建师大课程中心兼职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课堂教学现场赛一等奖(最高奖)获得者。主持研究的科研成果“网络技术与学科整合”获得福建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语文建设》《全球教育展望》等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受邀赴省内外示范教学、讲座百余场。
目录
前言“教学主张”是这样炼成的
上编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第一章真善美的意蕴 \
第一节真善美的文化意蕴\
一、中国哲学中的真善美\
二、西方哲学中的真善美\
三、日常语用中的真善美\
第二节真善美与安身立命\
第三节教育的旨归:真善美\
第二章真善美:语文本体构成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真善美:语文的文化性\
一、语文文化中的真\
二、语文文化中的善\
第二节教材中的真善美价值取向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一、教材的“求真”取向\
二、教材的“崇善”取向\
三、教材的“唯美”取向\
四、真、善、美的同构共生\
第三节真善美语文的文化力量\
第三章真善美语文教学的理论架构 \
第一节真善美语文教学之滥觞\
一、语文教学言语性的迷失\
二、言语主体的精神建构缺失\
三、语用教学技术化\
四、儿童并非“真”学习\
五、教学审美的淡薄\
第二节真善美语文教学的内涵界定\
一、“真、善、美”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
二、“真、善、美”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追求\
三、“真、善、美”是语文教学结果的考量标准\
四、语文教学语境下的真、善、美的关系\
五、真、善、美是基于教学风格的一种课韵\
第三节真善美语文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以语言学和言语教学理论为支撑\
二、以语文教育文化建构论为指引\
三、以儿童精神哲学为起点\
四、以美学为滋养\
第四节真善美语文教学的价值辨析\第四章构建真善美语文教学体系 \
第一节真:语文教学的本体存在\
一、认识论视角:文本本身之真\
二、解释论视角:文本理解之真\
三、主体论视角:文本意义建构之真\
四、课程论视角:文本解读的视角之真\
五、教学论视角:儿童真学言语\
第二节善:语文教学的精神建构\
一、文化建构:打好精神的底子\
二、文以化人:从“道”到“精神意义”\
第三节美:语文教学的课境审美\
一、以“象”出境:课境的构成要素及内涵\
二、造境:课境的创构策略\
下编
实践的在场与抵近第五章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学实践 \
第一节解读:透视真善美\
一、安顿生命:我读《生命生命》\
二、平淡里的诗性光辉:我读《爱如茉莉》\
第二节设计:逼近真善美\
一、教学核心价值的理性思考与重建: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争吵》为例\
二、审视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化: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为例\
第三节生成:享受真善美\
课韵,教学审美新维度——《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温润·点化·融合——《生命生命》教学实录及评析\
繁弦继抑,其韵乃扬——《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情真韵长的“怀念”——《怀念母亲》教学实录及评析\
后记真善美,永恒的彼在\
精彩节选
- 节选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是名师的“个性化理论”,同时也是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名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缺乏教学主张,或者教学主张不鲜明,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这是福建省名师培养工程对名师的基本定位。
作为福建省首届名师培养对象,在不断自我超越的前进途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学主张的提炼与研究之于名师成长的重大意义。在成为福建省名师培养对象前,我已是省级学科教学带头人,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也善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总是以经验的目光审视教学问题和教学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实践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导致对教学的思考相对零散、浅层、模糊,不够系统、清晰、深刻。这正如不少特级教师的普遍反映,他们在“高原期”的一致感觉,正在于“理论的贫乏”。
名师培养工程刚启动,导师余文森教授就指出:名师只能量身定做,进行个性化培养,它必须围绕教学主张这一核心、中心、灵魂展开。名师的培养与成长,教学主张的提出是关键,主张的研究是核心。他认为,名师必须有理论自觉。一方面,自觉地将已有的有价值的经验与教学思考进行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提升和发展成为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而把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信念,提炼、升华为个人的个性化理论,即教学主张;另一方面,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教学主张)反思、批判、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把自己的经验要素转化为充满思维和智慧含量、可资借鉴(更具有普适性和启发性)的“理论因子”,从而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个人理论”,提升实践内涵。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从语文学科内核、教学要素以及个人教学风格入手,将自己原有的较为零散的实践经验、教学思考、教学研究进行整合,以教育教学的永恒价值和核心价值追求为基本依据,以学科特有的本体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内核,确定了“语文教学:求真,崇善,唯美”的教学主张,随即展开教学主张的理论研究。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我查阅了大量从真、善、美维度论述语文教学的文献,力求从新的角度构建教学主张的理论框架。比如,绝大多数文献对“真”的论述,是基于哲学意义的“真”。如何使“真”具体渗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有新意的研究角度。再比如,对于“善”与“美”的研究,也鲜见站在儿童精神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文献。如何将语文本体的“善”与“美”同儿童的道德与审美融合,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接着,我通过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加工和比较研究,获取对我的教学主张最有价值的论据和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判和吸收,使资料个性化,为我所用,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改、丰富、更新、完善。
在此基础上,我对自己的教学主张在理论的高度和轨迹进行系统论证和阐明,力求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明得深刻、清楚、丰富,有逻辑性、有思想性。这个过程对我们一线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名师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在这个挑战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我分别从哲学、教育学和学科、课程等视角为我的教学主张寻找理论基础——从哲学视角看,一部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历史。从教育目的性的视角看,真、善、美是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从学科视角看,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真、善、美。文本客观真实反映了社会的现状,文本的语言具有客观性、准确性。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本性,任何文本都反映一定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语言、美的文字,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语文教学过程视角看,语文也应当具有真、善、美的品味。接着,紧扣关键词“真”“善”“美”,挖掘、构建、提炼教学主张的核心要点,对教学主张进行个性化、学科化的深度诠释:语文教学应当面向人本身——人的感性、人的生命与生活。以语文课程本真为基点,以向善的人文情怀为方向,“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真善美的人格素养,为儿童获得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真、善、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的审美标准。在提炼教学主张的过程中,必得阅读大量理论,必得反观自己原有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必得与导师有许多思想上的交流。随着教学主张的提出,我第一次感到“名师”一词的厚重。
提出教学主张后,必须进一步加以系统阐述,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和体系。我从认识论、解释论、主体论、课程论、教学论五个维度初步构建了语文教学“求真、崇善、唯美”的体系,总结了基本的操作步骤:“求真”,首先从认识向度追求文本的客观性(真理性)、真实性;其次,追求“真语文”,从语文课程性质出发,从文本及其教学中学到语文,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再次,关注儿童的真情实感与儿童的真实表现以及课堂的真实生成。“崇善”,指向儿童的精神建构。首先从价值向度挖掘文本的教育性(意义性)、道德性;其次指向文化建构,让学生从文本中、从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再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快乐幸福。“唯美”即关注课境的审美,探讨课境的构成要素与创构策略。同时,我对语文教学中真、善、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对名师培养的设计,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把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课堂就是自己教学主张、教学理想的实验室。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让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通过行动研究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我从研究教材入手,努力以真、善、美三个视角来统领、解读教材,从文本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真、善、美的内容和意义,使文本解读个性化、生命化。教学中,我以真、善、美作为教学的导向与评价教学的标准,将真、善、美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要素、表现、特征,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要追求语文教学真、善、美的境界,教师就必须具有真、善、美的人格,真、善、美的教学观应当进一步升华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转化为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名师的教学要达到“以人教人”的境界。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对名师而言,理论研究是“上天”的研究,行动研究是“入地”的研究。“上天”让我们有开阔的视野和理论的高度,把自己的教学主张看透彻、想清楚;“入地”让我们有务实的态度和实践的精神,让自己的主张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实践,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同时也不断地改进、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主张和理想。这样,教学就不是一种机械、重复、繁琐的生活,而是一种充满生气、乐趣的教师值得过的本真的生活,这种教学和生活一定会不断地创造出意义和价值。
“教学主张”,名师之魂!
(本文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6日,有改动)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8
开 本:16开
字 数:248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