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的治校之道—— 一位中学校长的管理理念和实践

梦山书系

作者:陈照星 著

编辑:黄珊珊

ISBN:978-7-5334-6588-9

定价:32元

出版时间:2014-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校长理念中学

关于本书

 编辑推荐 本书涵盖中学办学实践的“谋略—文化—管理—德育—科研—感悟”等方面,每一方面的具体思路和做法相对集中在一起,便于学校管理者学习借鉴也便于读者阅读分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校管理类选题,作者多年担任中学校长,本书是他在南安实验中学15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宝贵的办学经验,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方略、实践体会等。反映了作者在办学实践中追求的目标,也是办学15年心路历程的写照。
 
作者简介

   陈照星,1963年生,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名校长培养人选,泉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1999年至今任南安市实验中学校长、副书记。先后获南安市优秀拔尖人才、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目录

前言 /
 
【谋略编】
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精心制定/
管理制度建设的全盘考虑/
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
德育工作的一揽子方案/
教育科研的特色发展/
 
【文化编】
教育现代化的课题/
学习型学校的建构/
师生精神家园的建设/
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之道/
和谐校园、科学发展的求索/
 
 
 
【管理编】
班子引领,党建立标/
励精图治,崇廉立德/
创新管理,专业提高/
平台搭建,专业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深化,示范学校建成/
名师工程,团队发力/
 
【德育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八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自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如何提升主题班会活动课的教育实效/
 
【科研编】
课题研究出成果,科研兴校争一流/
深化校本教研的三个根本性问题/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
新基础,活课堂,乐师生/
一条有效的校本教研途径/
 
【感悟编】
注重素质培养促进每位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发展/
如何做好校长、办好学校/
赴复旦大学培训研修随感二则/
创新聚活力,求实谋发展/
励精图治铸名校/

精彩节选

  • 节选
学习型学校的建构——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应以新的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着重点是教师的发展,即提升教师的反思教学能力和同伴协作能力,要使教师在反思和协作中共同发展,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课程整合能力。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客观规律出发,建立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要关注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关注和满足教师自我完善过程中的需求,循序渐进,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要使教师在有效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个性,具备自我完善的探索能力,自觉将改革的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想结合起来,不断朝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实现学校培养名师,进而把我校培植为名校的目标。
    一、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些做法。
    1.学习提高——扎实抓好校本培训工作。教师有效参与、专业发展和教育理想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完善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标准、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等新问题,不断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新技能,不断引领教师学习提高、自我发展成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功能。我校校本培训立足本校本岗,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包括技能型、实践型、交流型、评价型、理论型、研究型。根据课改进程中教师遇到的焦点问题,适时组织教师通识培训、观摩课例、观看讲座;邀请专家举办现场讲座;学校及时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文件,作课改专题讲座;学校为每一位教师订一本泉州科教所《教育动态》,一份《人民教育》,为教师订各类报纸杂志,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校为教师提供教育网址,引导教师网上查询资料;增设教育动态网页,提供前沿的教育研究动态信息;通过校刊《实验园地》设置课改专版,及时发表课改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教研室及时收集翻印课改资料,及时汇编论文专集,刊登学习心得、优秀论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共享。这些举措对课程改革实验起较好的导向作用,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使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不断发展。
    2.反思交流——扎实抓好“听评课家常化”活动。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必须具备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教育智慧和理论素养,这需要教师在改革中直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反省、思考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反思的进程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预测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具有调控性,使教学成为一种多向的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学成为一种理性的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学校安排实验年段各学科每周提供一个研究课,教师个人以“五个一”为研究方式,学校行政、实验教师和非实验教师每周听两节课,教师互相听课评课,目的就是构建一个教师自我反思交流的平台;学校领导进课堂听课,直接与教师对话、沟通,给教师以人文关怀,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革;教研室在不同阶段组织教师撰写论文,组织进行论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评比,推动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此外,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课改开放周”活动,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研讨课为主题。开放周前,教研组精心研讨,备课组集体备课,精心安排教学方案。开放周期间,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促进教师自觉把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研效果。活动期间,教师听2~3节课,交流教学心得,对提高我校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教研水平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开放周后,学校举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个人的反思、探索能力。实验证明,教与研相结合,教与思相结合,使教师获得新的职业生活方式,磨砺了教师职业新的境界和思维品质,使教师体会到自己职业的新的价值与意义,获得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欢乐。在实践中,教师们不断更新了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学水平,形成了创造性的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了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3.同伴协作——扎实抓好“新课程研讨日”活动。教师的有效参与、协作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在协作中,群策群力,发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克服了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我校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发挥帮扶作用,协同成长;同时,“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新课程研讨日”包括“周六研讨”活动和星期中半个工作日活动。周六研讨以反思交流教学得失、思考研讨教学策略为基本内容,每周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学校组织教师观摩课例、观看讲座,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发表有创意的个人见解,在讨论以至争辩中达成共识。研讨的内容渗透文件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反思、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测试方式、班级建设等。教师提供研究课例,通过听课说课评课,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同时,教师之间进行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教育资源,彼此支持,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备课组以星期中半个工作日为研究时段,定时定点集体研讨,教师之间协同合作,个人备课中有了疑问和困惑,实践中有了得失,集体备课就成为教师释疑解惑,发表不同见解的舞台。这样一来,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交流中提升教学研究品质。此外,我校主动与兄弟学校、友好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国光初级中学、晋江南区中学、永春崇贤中学、永春锦斗中学、南安华侨中学、南安炉邨中学、泉港区三川中学、漳州市龙文区教育局教育参观团等先后到我校交流研讨。通过教师群体专业研究,提升各自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比较中寻找差距,获得共识,坚定信心;促进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在流动中激活思想,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研究中心。
    4.专业引领——扎实抓好专家讲座评课活动。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会不断出现亟须解决的专业理论、边沿理论、跨学科整合等问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专业研究人员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他们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同时,教师自身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中,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现场讲座,为教师析疑解惑,解决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先后邀请了侯怨水老师、李伟胜博士、徐敏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主动邀请了泉州、南安市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作专业指导。我校教师先后为新基础教育专家、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专家、语文出版社专家回访、语文版全国研讨会、福建省课改专家调研、泉州市普教室、南安进修学校提供了20多个研究课例,接受专业人员的批判性指点,使教师在快意的感受中增强信心,在痛苦的感受中经受磨练,在矛盾的抉择中调整方向。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立足于提高教师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来进行指导,使教师在反思甚至痛苦的感受中经历蜕变,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这样的指导教师受益最大。
    5.资源整合——扎实抓好教师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规范研究行为的一个基本渠道。在教育科研中教师通过学习科研基础知识、科研理论、科研方法,把学习、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体验教育科研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自觉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在研究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边规范,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自身的教育理想不断深化,朝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我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两个国家级“十五”重点研究课题:上海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叶澜教授、高兰生教授等专家组多次到我校听课评课,研讨课题,给实验班教师具体的业务指导。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研讨交流,使我校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教师的业务素质快速提高。实施课改实验以来,我校充分利用原有的研究成果,把原有的研究资源和课改课题研究进行整合,把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进行沟通整合,增强了课改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规范课改实验的研究规划、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研究行为,我校申请立项的课题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及校本培训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研究》。在课改实验中,教师自觉把自身的教育研究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使自身的学习、实践、研究、研讨更加明确化、规范化、科学化。
    6.保障激励——扎实抓好学校服务导向职能。为保障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配置、经费投入、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着重抓好“五个到位”。第一,组织到位。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全体备课组长为成员的实验中学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课改实验的组织领导;成立教育教学教研室,负责课改实验的组织协调工作;整合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力量;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了英语听力课、口语课,数学的奥赛课,语文的图书阅览课等。第二,制度到位。制定了《南安市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南安市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实施办法》《南安市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听评课制度》和《南安市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评价与考试制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使课改实验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人员到位。大部分教研组组长下到实验年段任课,加强课改实验师资力量;拟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和研究人员。第四,经费到位。划拨专款作为课改实验经费,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以及体育、艺术、劳动技术等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保证教学、研究、活动之需。第五,奖励到位。为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内部管理活力,制定了《实验中学奖教方案》和《实验中学晋升高、中级职称评聘推荐办法》,对在不同级别刊物发表科研论文的教师及时奖励,并在职称评聘、培训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我校校本教研的初步成效。
    1.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在校本教研中,学校增强了校本培训功能,让教师在培训中感受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扎实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提高课程整合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引导教师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用多听课评课的方法不断自我充电,提升课程素养;在课堂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生活,努力追求生命与生命对话、智慧与智慧碰撞、情感与情感交流,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学习世界,走进广阔的生活……使教师成为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成为探究者、成功者。不断牵线搭桥,沟通家长、学生、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加强校际、校本、周六研讨实效,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投入巨资,添置了图书资料、报纸杂志、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培育人文教育氛围;设置德育教研室、教育教学教研室,协调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提供各种有效资料,规范研究管理功能。先后编辑了《采撷希望》《南安实验中学新课程探索与实践》等专集,录制了6堂教师教学光盘,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长。
    2.教师们初步具备了反思交流、同伴协作能力。在校本教研中,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听课评课上研讨课的一系列锻炼,初步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实验年段开一百多堂研讨课,教师懂得了什么样的课是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在实践中不断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学习的方式;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课程整合、三维整合、教学资源、课程评价、人文关怀、多元评价、二次考试等不再是陌生抽象的概念,而是教师耳熟的口头语;懂得了如何写教学反思,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如何关注学生发展。实验年段各备课组召开几十次研讨会,在课余时间教师乐于主动交流,研讨问题,在电话里互相研讨咨询,袒露自己课堂上最得意、最忘情、最精彩、最有收获的感受,懂得了如何倾听他人的建议,并诉之于文字。学期教师论文和技能竞赛获奖14人次,参加南安市第三届“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各个项目的评选活动取得喜人的成绩。在集体备课中,大家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彼此互惠,发挥了群体的智慧,教师个人不再感到孤立无援;为了获取最佳的教学策略,教师之间能坦诚相见,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甚至脸红耳赤地争辩之后仍感到惬意和舒心。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实践中反思,在尊重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

其它信息

装 帧:半精装

页 数:225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234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