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专家推荐作者像一位妙手回春的医生,不但诊断出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病症所在,而且在实践的层面上开出了治愈这些痼疾的良方。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本书可谓是一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而开的“良方”。针对“病症”实施得更多的是“治本”之法,亦即从根本上去发现问题与弊端,再对症下药,予以解决,最终赋予作文教学以新的生命力。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 冯卫东这是一位教研员“做”出来的书,一本作文问题的“诊断”书,一本有效的“对策”,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及教研人员认真阅读。 ——安徽省著名特级教师、省小语会副秘书长 张德华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目录
引言: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作文教学探索
在课堂里探寻教之道
——我和老师一起教作文
在写作中寻觅写之法
——我和学生一起写作文
在相融中找到互利点
——我的读写结合教学观
把教材变成学材
——我对习作教材的创新
让习作命题充满无尽的诗意
——我开拓的习作命题新境界
让作文课堂流溢着欢乐
——学生“习”作变成了“喜” 作
唤醒学生修改习作的自主意识
——我的作文修改观
习作批改就是平等对话
——来一次习作批改的革新
让“有写无评”的日子一去不返
——习作讲评的方式及要求
作文教学有“始”也要有“终”
——“前作文教学”与“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教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三年级学生写“向别人介绍自己”教学为例
思维是作文的总开关
——以四年级学生写“我想对××说”教学为例
感受是生活的关键
——以四年级学生写“暑假记事” 教学为例
唤醒是教学的本质
——以三年级学生写“我的课余生活” 教学为例
“写什么”决定“怎么写”
——以五年级学生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为例
“内容具体”决定“感情真实”
——以六年级学生写“难忘的第一次” 教学为例
读写结合的基本方式
——以六年级学生写“我的小伙伴” 教学为例
读写结合的基本特性
——以五年级学生写“童年趣事” 教学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节选
- 节选
序言
聆听跋涉者的足音
我与杨海棠老师素昧平生,只因他的著作方才建立了一种联系。他说这是一件幸事,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幸事兼喜事!“幸”在多结识了一位同道,一位有志于理想教育的实现、有志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说到“喜”,是因为看到了这本著作,这份多年来他在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孜孜矻矻、求真、求善、求实,在发现、诊断与破解中获得的小学习作教学真经与语文教育硕果。在与杨老师谋面之前,通过几次电话,都是关于习作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著作中内容编排的探讨。他的咨询与构想给了我强大的冲击,我分明地感觉到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痴情于语文教育的人,是个只要做了就不会轻言放弃的人,是个远离流俗、志存高远的人。待到与他见面,更强化了我的这些印象。他的眼神是坚定的,思考是厚重的,每每说到习作教学中的甘苦和收获,他总是显得特别兴奋。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撰写和整理书稿的过程非常艰辛,想起来就会掉泪。”常人怎能理解,一个扎根农村的教研员老师主动请缨承担一个班的习作教学任务;竟日日凌晨3点多起床读书写作,思考教学问题。这是何等的苦涩?但这一切在杨老师看来,却是一种快乐,他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心存热爱,爱思考、爱语文、爱教育,可最根本的是他爱每一个稚嫩的生命。一切在教育工作中有所建树的人都有一颗源于热爱的赤子之心,而能在浸透着泪水与汗水的奋进之旅上继续前行便是对他们最大的慰劳。
杨老师让我感佩的不仅是他的执着,还有他对习作教学的独特见地和研究成果。我尤其欣赏的是他和学生一起写作文的做法。叶圣陶先生曾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文”,20世纪90年代初也流行过一段时间,但终究没有成为一种风气延续下来。于是出现了习作教学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爱写作甚至不会写作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的习作。其结果只能是教师以成人的视角把写作的原则、方法和所谓的“技巧”灌输给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演绎着习作教学的过程。没见过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没见过不谙驾驶的驾校教练,而在习作教学中却常常“反其道而为之”,于是习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应运而生。杨老师提出以学生的写作姿态写“下水文”之举恰逢其时,这既是对儿童立场的习作指导理念的厘清,更是一张“下水文”实践操作的路线图。他提出:“学生作文的难写之处,正是教师作文的要写之处;学生写作的问题之处,正是教师写作的示范之处;学生作文用语的混乱之处,正是教师作文的规范之处;学生习作的学习借鉴之处,正是教师作文的应用之处。”这是对叶老写“下水文”思想的最好实践和发展。教师入乎其里,切己体察,方能为学生习作把脉导航;教师率先垂范,亲自操刀,方能给学生习作以示范、激励和诊断。我建议老师们从写“下水文”出发,开始文字书写的诗意生活。把写作作为熔铸思想、洗练文笔、提升境界、抵达幸福的重要方式,写生活,写自然,写教育,写人生。
杨老师的习作教学之所以能形成体系,结出硕果,不仅仅是坚持“身教”、勤于思考,更是因为他的教育探索是“接地气”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课堂”。没有对真实教学情境的洞见,没有对具体教学对象的了解,我们的教育就是无度、无序和无向的。我特别高兴的是,杨老师能提出“学生最可畏”的思想。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内核。敬畏学生就是敬畏课堂,敬畏教育,敬畏生命。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要战战兢兢地用心呵护,如履薄冰地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如此,我们方能如杨老师一样用微笑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写出“更多、更细、更真”的东西,在文字的山水中领略表达的无限风光。
本书的亮点很多,因只是序言,故不便一一列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本散发着泥土芬芳,指向着教学实践的著作,是老师们习作教学的重要参考和操作手册。杨海棠老师说:“我坚信作文教学就是唤醒学生。”当我们与他这本著作邂逅时,又何尝不是一次自我情感与智慧的唤醒呢?若是能借此激发更多的老师去思考习作教学问题,优化习作教学过程,那更是幸事中之大幸了!让我们循着如杨老师一样的跋涉者的跫音,诊断教学问题,破译习作密码,形成语文理想教育实践与探索的燎原之势,那时我们的习作教学便有了站立起来的力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便会如芝兰芳草一样留驻每个生命的心田。
吴福雷
2013年8月30日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安徽省小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6
开 本:16开
字 数:21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