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8生活空间•健康快车

2014-09-17 11:21:09 来源: 点击: 收藏
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之四)
叶一舵
    王老师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想着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又年轻有战斗力,一定出不了几年就能升职加薪,评上高级职称,桃李满天下,并获得同行和学生的喜爱,因此,王老师平时积极努力,几年下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早些年也评上了中级职称。中级职称评上后,王老师更加努力,积极准备参评高级职称。然而,去年信心满满参评高级职称的结果却让他“很受伤”———自己没评上,同教研组的李老师却评上了。王老师觉得李老师只不过是因为教龄比自己长一点,平时比较会“走关系”,领导对她好一点,群众基础比自己好一点罢了,其他方面并不比自己强。“结果不该是这样的啊!”王老师心里愤愤不平但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和心理不平衡感。
    一、什么是心理平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情况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
总之,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改造。心理平衡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恰当地评价现实,坦然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心理平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宁静、相对稳定的状态,表现为心境平和,情绪稳定,适应力强,自控力强,态度乐观,遇事从容,不急不躁,意志坚定。二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成败得失认识的过程。事物是客观的,但对事物的认识却是主观的,变换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即调整了平衡的支点,方能使失衡的心态重新找到平衡。
二、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心理平衡的对立面,就是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指一个人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或无法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心理偏差。那么,教师群体产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一般有哪些呢?
······
(3)适应不良。教师的职业生活节奏快,学校的活动多,工作的压力也大,教师们常有压迫感;各种大考小考,或是学校考评等都使人常处于应激状态中,让人无法喘息。凡此种种,让教师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迷惘彷徨、焦躁不安的情绪,由此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三、寻求心理平衡的策略
1. 变换思维角度。人的心理失衡,常常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对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想法。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使自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改变了非理性思维方式就改变了心理失衡状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证。
······
3. 善用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升华、理智化和幽默等。
······
5. 合理宣泄。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打击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无法将委屈或不满表现出来,往往只好把这种负性情绪压抑下去。但由于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中,人的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也很容易导致疾病。为了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人们就需要去寻找一个恰当的对象将个人的消极情绪予以宣泄,使心中积压的负性情绪得以稀释,从而摆脱这种负性情绪的干扰,保持心理平衡。
······
       (责任编辑:黄常棋)

上一篇:2014.78教育观察•教师视角
下一篇:2014.78生活空间•教师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