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教学平台•新课标背景下的“学法指导”研究专辑
【编者按】课改之前,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曾经十分火热,但也走入一些误区;课改以来,这一研究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一课题重新引起了小语界的关注。在新课标背景下,这一课题可值得研究的内容是不少的,比如,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怎么避免“形式主义”?怎样的“学习方法指导”才是有效的?各个学段,各种类型、各种文体的课文该如何进行得当的学法指导……本专辑刊载了三篇论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个课题的重视,同时期待着有更多这方面的来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宏观方面的提示,也有微观方面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收效甚微。具体表现有四。
1.空中楼阁。跟学生高谈阔论他们目前还不能理解更无法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学生大谈散文的特点和散文的创作。诸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凝练等等。
2.空头理论。教师传授的方法过于“通用化”和“理论化”,比如教师介绍朱熹谈读书方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疑而有进”;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有“博读”和“活读”等。学生记住的只是几条放之四海皆通用的所谓学习要义,深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时,既不会运用方法,又不会展现能力。
······
应该怎样教学才是有效的学法指导呢?
一、学法指导要着眼“学”
这里的“学”指学习实践。学习方法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口头传授,不是靠识记什么“要义”。它是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认识积淀、挫折反省、经验总结。学习实践是积累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就阅读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学习实践是促使学生个体的阅读思考。
实际的阅读教学情形告诉我们,学生个体阅读实践太少,教师挤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太多。如果多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学生完全可能积累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方法,比如复读法,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做批注的方法,抓关键词句认真揣摩、比较分析的方法,查找资料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阅读实践当然也要因学段的不同而不同。
······
第二学段的阅读实践,通过朗读和默读,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要求做两项工作:一是画出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并初步体会。如《小露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写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的三句话: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②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③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句子中的“蹦”“爬”“落”就要指导学生画一画,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用,能不能调换它们的位置,能不能改成其他字。学生看过青蛙“蹦蹦跳跳”,观察过蟋蟀“慢慢爬行”,欣赏过蝴蝶“飞起落下”,他们凭着这种生活经验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非常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二是查一查,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义。学生在查一查的过程中,提高判断、选择词语意思的能力,熟悉字典、词典的功用,熟练查字典、词典的技能,养成了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为独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标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学段的阅读实践,通过默读思考,在“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和对表达思想感情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做些必要的批注。如教学《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可以在第一段重点词语下面画着重号:闻名于世、情有独钟、潇洒挺秀。第二段开头画个三角号,表明这一段要背诵;第二句句末画个双竖线,表明这段话到这里为第一层;在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下面画个双横线,表明这是作者介绍的主体;在陪客松的句末打个问号,表明不知道为什么取名“陪客松”等,并对“画”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揣摩。由此学生学习了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第三学段的“查”,除了查字典、词典帮助阅读外,还要查找必要的课外资料。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可布置学生查找四个方面的资料:①和宇宙大小有关的资料。②和星球数量、大小有关的资料。③地球上自然资源有限的资料。④人类破坏环境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分别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难点:①地球半径有6300多公里,为什么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②地球明明那么大,人的活动范围怎么就很小很小了?③为什么说“地球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④人们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教学时,相机插入这些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由此学生学会了运用查找资料来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即课程标准说的“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学法指导要凭借“点”
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要制订三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通过语言训练点的训练,习得方法,在习得方法、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凭借“点”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方法上的启示,方法才具体可感,理解才深刻,才能在实际学习中迁移运用。
······
学生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懂得这里讲的是作者对景物的总体感受。但有两个问题:①“或浓或淡”的新绿是说有的新绿浓些,有的新绿淡些,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一定很多,而只写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沙土这三样东西有什么讲究?这是方法习得点。第一问指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思考:哪些新绿看去浓些,哪些新绿看着淡些。学生回顾春天野外游览有所感悟:山梁上的“新绿”看上去淡些,山坳中的“新绿”看上去浓些;先发芽先长出的“新绿”看去浓些,后发芽后长出的“新绿”看去淡些。这就是运用生活经验去解读文句。第二问让学生联系文章的开头来揣摩。学生读文章开头细心思考明白:作者游双龙洞的时间是4月14日,属于春天。映山红和油桐正是这个时节开花,这是作者紧扣时间特点写的。而“粉红色的沙土”是金华北山特有的,这是紧扣地点特点来写。与时间地点无关的不写,这就是表达的需要。教师凭借这个点的指导,学生有了这样细心阅读,有了这样全面思考,有了这样重大发现,自然也就有一番长进。这种长进是教师指点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就自然成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带着这样的经验去阅读其他文章,就是能力的形成过程。
······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学法指导三个“要” 王秀菊
读“薄”·读“厚”·读“活”——读文的学法指导浅探 施 妮
更多精彩,请见2014.06《新教师》!
学法指导的着眼点和凭借点
王庭芳 姜仕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强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宏观方面的提示,也有微观方面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收效甚微。具体表现有四。
1.空中楼阁。跟学生高谈阔论他们目前还不能理解更无法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学生大谈散文的特点和散文的创作。诸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凝练等等。
2.空头理论。教师传授的方法过于“通用化”和“理论化”,比如教师介绍朱熹谈读书方法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疑而有进”;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有“博读”和“活读”等。学生记住的只是几条放之四海皆通用的所谓学习要义,深入到具体的学习内容时,既不会运用方法,又不会展现能力。
······
应该怎样教学才是有效的学法指导呢?
一、学法指导要着眼“学”
这里的“学”指学习实践。学习方法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口头传授,不是靠识记什么“要义”。它是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认识积淀、挫折反省、经验总结。学习实践是积累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就阅读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学习实践是促使学生个体的阅读思考。
实际的阅读教学情形告诉我们,学生个体阅读实践太少,教师挤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太多。如果多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学生完全可能积累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方法,比如复读法,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做批注的方法,抓关键词句认真揣摩、比较分析的方法,查找资料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阅读实践当然也要因学段的不同而不同。
······
第二学段的阅读实践,通过朗读和默读,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要求做两项工作:一是画出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并初步体会。如《小露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写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的三句话: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②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③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句子中的“蹦”“爬”“落”就要指导学生画一画,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用,能不能调换它们的位置,能不能改成其他字。学生看过青蛙“蹦蹦跳跳”,观察过蟋蟀“慢慢爬行”,欣赏过蝴蝶“飞起落下”,他们凭着这种生活经验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非常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二是查一查,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义。学生在查一查的过程中,提高判断、选择词语意思的能力,熟悉字典、词典的功用,熟练查字典、词典的技能,养成了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为独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标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学段的阅读实践,通过默读思考,在“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和对表达思想感情有较大作用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做些必要的批注。如教学《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可以在第一段重点词语下面画着重号:闻名于世、情有独钟、潇洒挺秀。第二段开头画个三角号,表明这一段要背诵;第二句句末画个双竖线,表明这段话到这里为第一层;在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下面画个双横线,表明这是作者介绍的主体;在陪客松的句末打个问号,表明不知道为什么取名“陪客松”等,并对“画”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揣摩。由此学生学习了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第三学段的“查”,除了查字典、词典帮助阅读外,还要查找必要的课外资料。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可布置学生查找四个方面的资料:①和宇宙大小有关的资料。②和星球数量、大小有关的资料。③地球上自然资源有限的资料。④人类破坏环境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分别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难点:①地球半径有6300多公里,为什么说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②地球明明那么大,人的活动范围怎么就很小很小了?③为什么说“地球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④人们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教学时,相机插入这些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由此学生学会了运用查找资料来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即课程标准说的“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学法指导要凭借“点”
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要制订三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通过语言训练点的训练,习得方法,在习得方法、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凭借“点”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方法上的启示,方法才具体可感,理解才深刻,才能在实际学习中迁移运用。
······
学生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懂得这里讲的是作者对景物的总体感受。但有两个问题:①“或浓或淡”的新绿是说有的新绿浓些,有的新绿淡些,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一定很多,而只写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沙土这三样东西有什么讲究?这是方法习得点。第一问指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思考:哪些新绿看去浓些,哪些新绿看着淡些。学生回顾春天野外游览有所感悟:山梁上的“新绿”看上去淡些,山坳中的“新绿”看上去浓些;先发芽先长出的“新绿”看去浓些,后发芽后长出的“新绿”看去淡些。这就是运用生活经验去解读文句。第二问让学生联系文章的开头来揣摩。学生读文章开头细心思考明白:作者游双龙洞的时间是4月14日,属于春天。映山红和油桐正是这个时节开花,这是作者紧扣时间特点写的。而“粉红色的沙土”是金华北山特有的,这是紧扣地点特点来写。与时间地点无关的不写,这就是表达的需要。教师凭借这个点的指导,学生有了这样细心阅读,有了这样全面思考,有了这样重大发现,自然也就有一番长进。这种长进是教师指点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就自然成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带着这样的经验去阅读其他文章,就是能力的形成过程。
······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学法指导三个“要” 王秀菊
读“薄”·读“厚”·读“活”——读文的学法指导浅探 施 妮
更多精彩,请见2014.06《新教师》!
上一篇:2014.06教学平台•“开放的习题 灵动的思维”专辑(一)
下一篇:2014.06卷首语——每一份坚持都叫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