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教师成长(二)
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反思
郑金洲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可以作多种分类,比如按照反思的时间,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按照反思的范围,可以分为专题反思、整体反思;按照反思的内容,可以分为教学观念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按照反思的立场,可以分为教师角度的反思、学生角度的反思;按照反思的程度,可以分为表层反思、深层反思;按照反思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人反思、集体反思、专家引领反思等。近来,看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我觉得,除了上述分类之外,还有一个类别,可能是以往忽视了的,那就是按照教师的反思性选择过程,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新的分类。教师的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主体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木桶装水”“白纸绘画”,而是教师对自身观念行为的审视、解读、评价和选择,是一种不断发问、追问的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种“反思性咀嚼”。
1.适应性反思,即对自身是否接受新的变化,或新的变化是否导致自身适应原有情境的反思。这种反思在教师引入新的教学行为时最常发生。如果教师感觉新的刺激或变化无法适应,可能教学的变革就难以深入推进。
······
2. 目的性反思,即对教学行为合目的性的分析、评估和反思。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是一种有目的的施教行为。目的性是教学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失去目标的引导,再热闹的教学行为也都失去了意义。因而,在教学反思中,把目的目标作为重要的维度来参照,是反思的基本要求。
“活”,只局限于肢体;“乐”,只体现于感性,只顾表面的好看、好玩,忘记了言语习得乃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如教学《云房子》第三小节,在初读感知后,教师创设情境:“雨过天晴,乌云慢慢散去,太阳公公又露出半边笑脸,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教师边说边贴蓝天、白云和太阳公公的底图)。这时候,谁也凑热闹了?”“小鸟。”教师拿起桌上的小鸟头饰给孩子们戴上,“亲爱的小鸟们,看到这么多白云,你们最想干什么?”“我们想造云房子。”“那就让我们开始吧!来,伸出双手(师示范,生跟着做),捧一团白云铺地板,四周造起高高的墙,开一个小门,再开一扇窗,屋顶盖好真漂亮。够不着吧?可以跳起来。”学生跟着教师做一个个动作。“云房子”造好后,教师又让学生学小鸟飞起来……上面的教学看起来很“热闹”,但主要是学生肢体的“活动”———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语言”;没有真正进入“语文”,更谈不上进入“心灵”。教师和学生只是“形式互动”,而不是“精神互动”。
······
3. 逻辑性反思,即对教学行为合规律性、合真理性、合理性的反思。目的性与逻辑性一定程度上是联系在一起的,逻辑性的要求是目的性设立的基本依据。但在有的时候,由于目的设定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受教师个人观念和水平的局限,合目的性并不见得合逻辑性,因而,对教学行为进行逻辑性反思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
以上案例是杨武平老师撰写的。如果从逻辑性角度来进一步反思以上课堂的教学行为,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单从教学的表演来看,教学表演有着特定的规律性要求,它不同于一般的表演形式,一是表演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二是表演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表演中不能失去教师的引导,四是表演后要有进一步的延伸与深化,五是表演要在课文的边界内进行。而上述案例几乎都违反了上述要求,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肆意展开,既不合规律,也不合规则。
4. 信度效度反思,也称事实性或知识性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事实性的反思。这种反思,或从教学行为的真实性出发,思考是不是常态性教学等问题,或从教学的成效出发,思考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等相关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刻分析与评论。
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概可以说是教学行为信度的典型例证。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张新华老师曾写道:真实,是一节公开课的基本要求。这是公开课的特性所决定的。公开课的作用是展示、示范或研究。从展示、示范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是广大教师学习的范本。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广大教师能学能用的。试想,一节让广大教师学习的示范课都弄虚作假,这节公开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更应是真实的。我们研究一节课,目的就在于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失败的教训,以便以后克服改正,使课上得更好,如果连这样的公开课也不真实,那么研究的价值又在哪里?
······
5. 超越性反思,即对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发展性等方面的反思。这类反思着力分析教学的新意与创造,着力分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是对教学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透视与展望,带有明显的预见性、前瞻性视野。
比如,有教师在分析参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自身教学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的分析:变单纯教师提问学生为学生参与质疑。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时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又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还害怕学生的奇谈怪论会超出自己的备课范围而徒增尴尬,结果就把课堂变成了师问生答的被动的、单调的、乏味的、低效的课堂。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要真正开展探究式教学,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倡导“问住教师的学生才是最棒的学生”,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发难”,敢于问住教师。
相对于适应性,超越性反思更多地指向对原有教学观念和行为挑战,更多地指向未来教学需要变革的基本方向。
······
(责任编辑:黄常棋)
郑金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更多精彩,请见2014.06《新教师》!
上一篇:2014.06教师成长(三)
下一篇:2014.06教师成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