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生活空间:学会正确归因——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之二)
◎叶一舵
学校组织“班班有歌声”比赛,每个班级都有两个老师负责指导,最后张老师和刘老师带的班级只获得了优秀奖。张老师很生气,闭口不谈这次比赛的事情,她认为导致这一结果是因为班级同学唱歌水平太差,练歌时的态度不好,所以只取得这样的成绩;而一同指导该班级的刘老师却觉得很开心,她觉得是因为比赛时音响效果不好,现场又太吵,所以同学们才会跟不上节奏,能获得优秀奖已经很幸运了,于是在班级里愉快地和同学们分享比赛照片和视频。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结果,两位老师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呢?这是由于她们对事情的归因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一、什么是归因及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而一个人在进行了多次归因后,往往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归因方式,即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以一种相似或者习惯性的方式对不同事件或行为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
······
二、不正确的归因方式及其替代
当人们经常将积极事件归因为外因(如机遇)、不稳定的或不可控的因素,或把消极事件归因为内因(能力)、稳定的或可控的因素,就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韦纳根据内因—外因和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将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列为四种,即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见表1)。
······
当人们将成功或者积极的事件归因于任务难度较小、自己(他人)付出了较大的努力或者是运气好时,由于下一次的任务难度、努力程度和运气都是未知的,其对下一次的成功或者积极事件的产生抱有不确定的态度,则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是愤怒的情绪体验;又或是把失败或者消极的事件归因于自己(他人)的能力太差、资质不好时,则其对下一次类似事件取得成功的期望就会较低,这容易引起个体绝望、无助、恐惧的情绪体验,长期如此,会形成个体自卑的心理。
······
三、归因方式的应用
应用正确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教师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大大小小的考核,他们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成功与失败。如何正确地看待成败?如何在成败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下面,就以教师职称评定成败为例,简述教师应如何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见表2)。
······
(责任编辑:黄常棋)
【作者信息】叶一舵,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领域卓有建树,已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10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撰著并出版《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30多种心理学著作及教材。
更多精彩,请见2014.04《新教师》!
上一篇:2014.04教育观察:比照陆台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异——反思优化听力训练的策略
下一篇:2014.04卷首语——养活一身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