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教师成长:诗意地耕耘在教育大地上——我眼中的李吉林老师
朱永新
201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诗人教育家李吉林》。我在文章中说,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老师本人也是一首诗。
李老师带领的情境教育是我们“新教育”的榜样。情境教育已经研究了35年,已经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而我们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才13年,只是一个翩翩少年郎,与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还差一大截。
同样的,李老师也是我的榜样。诗人是不老的。作为诗人的李吉林老师,自然也是不老的。一晃三年多,我的头上添了许多白发,而李吉林老师依然年轻,她的笑容仍然如孩童般天真灿烂。
对诗意地耕耘着情境教育已经35年的李吉林老师,我概括为五句话:李老师是苏派教育的旗帜,是教育大家的典范,是教育实验的奇迹,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是“新教育”人的良师。
······
第二,李老师是教育大家的典范。什么叫“大家”?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大家”第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他是儿童。不仅看上去儿童,事实上本身就是儿童。所以李老师尽管已经过了70岁,但是你看她绝不是古稀之年的心态,她自己也说自己就是个“长大的儿童”。拥有了一颗儿童的心,她根本不需要去选择和孩子交往的方式,因为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一句话语,都是儿童的方式。蒙台梭利讲“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家,他是拥有一颗童心的,他是天真的、灵动的。这是教育家长期的修炼,甚至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
“大家”的第二个特征是,真正的“大家”总是扎根于田野,生长于田野,关注着田野的人。所以无论是像李老师一样从教室里走出来,还是像陶行知先生一样从书房里走出来,他从哪里走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具有这种情怀,是不是真正的关注田野,是不是对田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觉得这是“大家”的品质。我们有一些从教室里走出来的人,事实上并没有田野的情感。我看过太多的特级教师,评上了特级教师就再也不教书了,就再也不理孩子了,就忙着写自己的著作、发表自己的高论了,那不可能成为“大家”。我也看到很多的学者,写了太多的著作,但是他也不关注田野了,只关注领奖、拿项目,那也不是“大家”。
······
那么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的教育实验就能够正常做下去吗?我们中国的教育实验有多少是超过10年的?有多少是超过20年的?有多少是超过30年的?其实屈指可数。在和平年代,能够长期静心坚守于教育改革和实验的,也并不多见。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迄今做了13年,有人说不简单,坚持了那么久。可李老师从1978年开始投身教育改革,一直坚守到今天,坚持了35年,当然更不容易。李老师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实验的弄潮儿,也是不断地能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一个典范。35年来,她一直围绕着“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全面发展”这个主旋律,坚持改革创新,谱写了“为儿童学好母语———探索情境教学”“为儿童学好各科———拓展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获益———构建情境课程”的三部曲。35年来,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不断地在超越自己。
那么,这35年来,李老师又是如何坚持她的情境教育实验的呢?我曾经看到一个网友写的故事,特别感动。她说,2009年8月22号,本来预定是看李老师的录像课,但李老师没有让大家看录像,而是亲自来上课。原定讲40分钟,但李老师从3点半一直讲到4点50分,讲了整整80分钟,讲到忘情的地方离了话筒,到黑板前演示她的授课过程。这位网友说:“李老师看上去哪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分明就是一位精力旺盛的学者。”为了给听课教师演示好情境教育课,使课堂简便易行、讲求实效,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哼起了自编的儿歌《萤火虫》,给大家画起了大海,剪起了白帆,折起了纸船。听课的年轻教师都很惊讶于李老师的才思敏捷。李老师说:“不要以为情境教育有多复杂,它的背景应该就是粗略的。”我觉得李老师对课堂这样的专注、热爱,对教育这样的情怀、追寻,是情境教育能够不断拓展、受到一线教师赞扬、得到相关学者肯定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它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
最后,李老师是“新教育”人的良师。李老师跟“新教育”有着不解之缘。2003年,“新教育”实验第一次开课题会,曾经邀请李老师参加。她临时生病没有去成,但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祝贺“新教育”的开题。2010年7月,我们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新教育”实验第十届研讨会,李老师也答应参加了,后来虽然因故没有来成,但她专门拍摄了视频,托人带到会场播放,为大会做了致辞,现场2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教师,通过视频感受到了教育家的激情和风采。李老师在视频里说道:“‘新教育’鲜明地提出了幸福完整,是击中当代教育的时弊。事实已经暴露得很充分,教育的不完整酿造了受教育者的不幸和悲剧,正是教育的不完整成为国家一直想推进的素质教育的极大阻碍。因此,我禁不住要鼓呼赞美‘新教育’,她是解放学生、解放教师的教育,是真正的‘新教育’。”
我知道,李老师是在鼓励我们去开拓一条中国素质教育的新路。李老师不仅鼓励我们,而且她一直在参与我们的一些工作,比如一起编写“新教育”的儿童读本,一起为推动儿童的阅读进行着努力。在“新教育”走过的13年历程中,李老师不仅仅对“新教育”热切关注,而且热心参与,情境教育和“新教育”也一起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风景。
当然和情境教育相比,“新教育”还是小弟弟。一个是13岁的少年,一个是35岁的青年,“新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到“新教育”35年的时候,李老师还很年轻;“新教育”35年的时候,一定要努力超过今天的情境教育。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应该成为时代发展的规律,人类进步的必然,如果我们没能超越,那只能说明我们接下来的20几年的路没有走好。
而我更加希望,情境教育也好,“新教育”也好,不是35年,而是350年,不断自我创新,成为一个百年不倒的“老店”。我希望,所有成功的教育实验的成果、思想、智慧,能够滋养着我们的孩子,滋润着我们的教育,使教育能够真正强大,让我们中国人真正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和李老师一起,和所有教育人一起,为了那一天而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黄常棋)
【作者信息】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师》名誉主编。
更多精彩,请见2014年4月《新教师》!
上一篇:2014.04教师成长——写作:精神的收藏(二)
下一篇:2014.04教学平台——“多元评价 多彩课堂”专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