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教育观察——低龄留学利弊谈
“留学低龄化”:教育的挑战与回应
胡东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民对更高品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以及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在当下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留学低龄化”,即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且留学学生的年龄呈下降趋势。相对于以往出国留学主要是攻读硕士、博士而言,留学低龄化人员主要是以初高中生为主,甚至还有小学生,他们出国读中学或大学。但按照我国教育部的规定,不赞成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出国留学,因此,“低龄留学群体”指初中毕业以后到高中毕业以前的青少年学生。
应该说,“留学低龄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学校教育内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外的原因。虽然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校教育问题,但本文仅在学校教育内来探讨这一话题,看看“留学低龄化”对我国当下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带来了何种启示,又该进行怎样的回应。当然,“留学低龄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它绝对是对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当头棒喝,也是对中国学校教育提出的挑战,它集中体现在教育质量、教育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评价四个方面。
一、教育质量:孰高孰低的较量
“国外的教育质量高,中国的教育质量不行”,这是留学低龄化现象得以产生的民众教育质量观的判断。它一方面说明国内民众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乃至于不惜投入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家长对国内教育现状的不满。
实际上,对于我国的教育质量究竟怎样的问题,需要分开来看。就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言,中国的高校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比较起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有关世界高校排名的权威排行榜的次序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据;而就初等及中等教育质量而言,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并不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差,教学质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是这个阶段所教授的数理化内容的深度、理论的深度在全世界都是比较有名的。
······
二、教育价值追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
“国外的学校追求素质教育,中国的学校追求应试教育”,这是留学低龄化现象产生的民众教育价值论的思考。国外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素质的养成,要求学生带着个性来学习,并且学出个性,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表达、社交和领导能力,并将其视之为学生成长中的核心部分。中国学校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强调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特别是为了能够在中、高考应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实现良好的择校愿望乃至就业理想,学生大部分生活都被应试学习备考占满……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其说是中外教育价值的追求不同,不如说是中外对实现理想教育价值路径的理解不同;与其说中国学校强调的是应试教育,不如说国外学校关注的是实践操作教育。对此,杨振宁先生曾谈到,美国学生的成绩远不如中国留学生,然而数年后,其科研成果却比中国留学生多了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学生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注重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须知:国外的学校虽不强调精确记忆,但是要求有助于融会贯通的适度记忆。他们追求的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养成学生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学会合作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等。
······
三、教育理念:苦学与乐学的对话
“国外的学校教育强调乐学,中国的学校教育灌输苦学”,这是留学低龄化现象产生的民众教育理念论的答案。选择将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往往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这样一种认知:国外教育关注幸福、尊重、个性,倡导轻松、快乐,因此,国外学校实施的是愉快教育,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外作业也很少,容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等等;而中国教育关注成绩、分数,倡导勤奋、刻苦,学生埋首于书山、作业大海之中,难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与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也许这是不少中国人对中外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判断。
······
四、教育评价:单一方式与多元手段的抉择
“国外学校评价学生的手段多种多样,中国学校评价学生的方式就是考试”,这是留学低龄化现象产生的民众教育评价论的基调。毋庸讳言,考试仍是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乃至唯一方式,考试成绩仍是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在国外,考试仅仅只是一种检验学习进度的方法,而不是用于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国外学校往往采用多元手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对学生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中外教育评价方式的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能力差异。国外多元教育评价手段下培养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创新实践能力较强,而我国单一的考试方式下,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强,但缺乏创新实践能力。
······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留学低龄化现象的背后还隐含着不少民众内心深处的想法:生在中国这种学校教育下是我的无奈,但是,我的孩子也要在这种学校教育下煎熬,就是我的无能。但今天,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我们需要、而且只能说的是:我们生下来时学校教育就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学校教育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的无能。我们需要行动,而不是单纯的抱怨或逃避。因此,对留学低龄化现象的探讨,不在于对中国当下学校教育问题的抨击,而在于对更优秀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渴望与行动。殊不知,不是中国的教育之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该改变了。只有直面其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反思自身的问题,从危机意识开始,从改革意识着手,从创新意识出发,才能使留学问题不再成为热门的教育问题。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6 对“留学低龄化”的冷思考 于德明
7 “留学低龄化”:弊大于利 乔廷强
9 谨慎对待低龄孩子出国留学 代安荣
10 低龄留学需三思而后行 金想茹
更多精彩,请见2014.03《新教师》!
上一篇:2014.03教学平台——“落实新课标 解读新教材”(人教版二下)专辑
下一篇:2014.03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