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教学平台——“强化课程意识,落实‘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专辑(一)

2014-02-21 17:19:08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点击: 收藏
【编者按】要用课文教语文,这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但如何操作,则比较模糊。而解决这一问题,与落实课标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密切,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专辑中,全国著名小语教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的看法,观点独特、新颖,有发聋振聩之感,其他4篇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强化课程意识,落实“语用”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也很有新意,值得一读。
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吴忠豪
 
    语文课不应该教课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或者说用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认同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增强语文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那么面对一篇篇课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分清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
案例2:二年级《称赞》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10个生字,会写8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先讲故事,再分小组表演。
教学重点
学习讲述课文故事。
    这个案例除了生字和朗读之外,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讲述课文故事”上,属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出了要求,是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这样就比较妥善地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
二、准确选择本体性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多元的。有些教师备课时教材钻研得很深,很细,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想把发现的可以教学的内容一股脑儿写进教学计划,这样就会造成新授的教学内容过多,各项教学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结果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这是不可取的。下面我们来研读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教师钻研教材时发现这篇课文至少可以教学以下一些本体性教学内容:
······
    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一是根据学情,即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二是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三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情,这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从学情看,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一般可以从写一件事开始,因此可以把学习通过起因、经过、结果完整记叙一件事情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当然,片段性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也可以作为起步阶段的教学内容。再从年段目标看,文章立意方面的要求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显然过深,不适宜作为三年级教学内容;还有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动作、语言描写相对容易些,而心理活动描写难度较大,一般放在四、五年级教学更加合适。综上所述,我认为这篇课文教学把“如何写一件事”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比较合适。当然这也要看学生的实际,如果这个班级已经教过“怎样写一件事”这项教学内容,那就应该另行选择其他的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责、叼”2个生字,指导写“屯、猪”等8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品读反映奶奶剪纸技艺高超和祖孙情深的有关段落,学习品词品句的方法。
4.体会并模仿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了解剪纸。
2.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方法。
3.运用品读方法,读祖孙情。
4.运用学到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写一段话。
5.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改为“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先指导学生阅读“剪纸技艺之神”,认识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再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体会“祖孙情深”这一段,进一步体会课文词句运用的特点;最后模仿课文词句运用的方法写一段话。这几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都是围绕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展开设计,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凸显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学完课文,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品词品句的方法”,具体说就是阅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如何适当运用词语句子来描写人物的特点,写作时应该适当地运用词语句子来描写人物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品词品句的同时,一定也会感受到奶奶剪纸技艺高超和祖孙情深等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就较恰当地处理好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培训专家。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
 
“表达方法” 重在“领悟”             谢慧云
落实基于全面发展的“语用”实践        刘小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凸显“语用核心”例析  黄丽生
寻觅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策略              傅书基
 
更多精彩,请看2014.02《新教师》!

上一篇:2014.02教师成长(2)——教师应该搞什么样的教育研究
下一篇:2014.02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