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教学平台——素色语文

2014-01-10 10:03:24 来源: 点击: 收藏
◎汪 潮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推进,需要直面审视语文教学理论,对“学理”进行深入探讨。笔者提出“素色语文”的概念,并认为这是一种有文化渊源、有思想内涵、有显著特点的语文教学理念。
    一、“素色语文”之理念
    “素色语文”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
    1. “素色语文”是本色的。“素色语文”首先反映语文教学的本色。本色是与彩色对应的。本色反映事物本性、本质。关于语文教学本质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众多观点。这些观点有其合理性,它们各自支撑着语文教学的某一个属性。事物有一般属性和关键属性之分。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两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他有关的一般属性。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并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这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所在。要积极倡导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用语文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正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理智的选择。所以,从本色看,“素色语文”姓“语”。
······
    3. “素色语文”是自然的。自然是与人为对应的。素描也好,素食也罢,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自然、天然、原生态。语文教学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体现天然面貌,而不是人为地作秀。那些精心雕琢的课,给人的感觉是课技巧太“过”,简直就像烧了一盘“荤菜”,吃起来时给人的感觉是“浑腥”太多,“油酱”太足,“色彩太浓”,“味道太重”,咽不下口。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素色语文”是一种必然的回归,它是在多媒体泛滥,课堂被网络、图画、音乐等包装得过度臃肿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
    4. “素色语文”是简约的。简约是与繁杂对应的。语文教育因素太多,内容繁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要进行“减法思维”,删繁就简,清晰平淡,从繁分数走向简分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任教语文课,难;上好语文课,更难;能把复杂的语文课教简约,难上加难!简约的语文课包括五个方面:简明的教学目标、简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捷的教学方法、简单的教学评价。
······
    二、“素色语文”的特点
    1. 素色: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
    人有精神之气色,课有理念之课感。一堂好的课,首先要有一种好的课感。清淡的素色和浓艳的彩色是课感的两极。尽管课堂上的“彩色”不能少,但它只是起点缀作用。从本质上说,语文课堂应当追寻更多的朴素无华的素色。大教育家老子曾说过:“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意思是说朴素在世间万物中具有第一重要的位置。从语文课堂教学看,“素色语文”包括素色的课堂气氛、素色的师生角色、素色的教学内容、素色的教学过程、素色的教学方式和素色的教学效果等。
以“课堂气氛”为例说明。课堂气氛指的是洋溢于课堂环境中的情调和气息。一般说来,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置于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学习境界。这就是欢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固然有助于学习,然而,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和艰巨的努力。课堂教学中就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轻松的境界。这必然要求比较肃静的课堂气氛。这样,寂静的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
    2. 素面:直接与学情素面相见。
    “素面”者,陌生也。语文学习之始,对学习内容应该是陌生而有趣的;语文学习之中,对学习内容也应该是初次而直面的。“素色语文”非常关注学生的原始学习状态,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原始学习状态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最初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最初指标。原始状态一般分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消极的学习状态两种,它们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积极的学习状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时既有信心又有兴趣,心理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语文学习中强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虽有成效,但还是不够的,还应随时把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体现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消极的状态表现为学习时情绪紧张、厌倦、烦躁,心理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不及时消除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它将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中起阻碍作用。
······
    3. 素读:对课文高频反复地读。
    通俗理解“素读”法,是指一种纯粹的读,一种“不求甚解”的读,一种声音琅琅、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读,一种“唱歌”一样的读,一种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着眼于通篇的读。
    陌生地读。“素色语文”的初读课文,不宜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之上。因而“素色语文”不主张课前过多的预习和准备,而强调学生读书的“陌生感”,使学生产生“原初体验”,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原初体验,就是摈弃前人阅读的心理定势,如对背景的不加选择的提前介入,先入为主的分析等,重新回到文本层面,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自己的体验,对作品进行陌生化的品读。这样的读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随意地读。我们在教学中,总会在学生接触文本前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或是阅读文本后带着问题去钻研。这样的阅读貌似针对性强,目的明确,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实则加重了学生阅读时的心理负担,无异于背着石磨去看演出,哪还会有什么轻松愉快的心情?阅读的乐趣又从何而来呢?“素读”要求学生随意地、自主地读,没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学生做阅读练习,也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
4. 素本:按语言原本意思解读。
    对语文教学的本位、本体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立足点问题。目前尚有:师本、生本、文本之说。定位于“师本”,已不多见。定位于“生本”或“文本”的争论则是常见的。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所以,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直接对话和解读,按语言原本意思去理解课文,学习语文,而不能游离语言之外。一位老师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等语言的基本训练也忽视了。素色语文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包装,而在于内在的文本解读,特别是对语言原本含义、特点的深入理解。
······
(作者单位:浙江省外国语学院教育系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2013.12教师成长——构筑小学语文的三块“ 大石头”
下一篇:2013.12生活空间——做一个快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