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教师成长——构筑小学语文的三块“ 大石头”

2014-01-10 10:02:28 来源: 点击: 收藏
陶继新  孙双金
 
     孙双金:以前做教师,就是教教科书,以为教科书啊,就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小学语文书近百年来,传承的是选文式的编写体例,并且绝大部分是白话文。这一篇篇的白话文是人生的奠基阶段的“大石头”吗?我看显然不是。因此,我才提出要构筑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一块为国学经典,一块为诗歌经典,一块为儿童文学经典。
    陶继新: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可是,它在现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的比例并不高。
    2005年我去潍坊采访韩兴娥老师的时候,她就感慨万千地对我说,当今依然流行的小学语文教法,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她开始怀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并大胆而又义无反顾地进行教学改革,于是,“海量阅读”横空出世,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之后,开始了大量的经典阅读乃至背诵,她的学生也有了很快的成长。
    令人高兴的是,您的小学语文的三块“大石头”,与韩兴娥老师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也收到了同样良好的效果。
    一、国学经典
    孙双金:陶老师,谢谢您的夸赞!关于三块“大石头”的建构,我还是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的。
    第一块为“国学经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她的主脉为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重点。因此,以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等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就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我们先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开头的一段话:“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入学,通常所用的课文《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
    记得叶圣陶、赵朴初、冰心等文化名人在上世纪末曾大声疾呼:要建立中国的古典学校,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脉!可遗憾的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在一切向钱看的物质文化的背景下,这些名人、伟人的呐喊显得是那样苍白和无力!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呀!我们作为教育人,更是感到痛彻心扉!
陶继新:有的人认为,孩子读书,当以儿歌、寓言、童话为主,抑或多读一些学生作文,因为这与孩子的心理、生活相贴近。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以致使他们在阅读的黄金阶段便与名著失之交臂。其实,中国古人所说的“取法乎上”之读是很有道理的。让孩子直抵高层,感受大师的风采,无论是对其思想品格的培养,还是写作水平的提高,都不失为一条佳路坦途。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否离一般学生的阅读水平太远了呢?
······
二、诗歌经典
    孙双金:第二块“大石头”是“诗歌经典”。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一颗明珠。古人说:“诗言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歌能表达人们最善良、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从形式上来说,诗歌是以最优美、最凝练、最含蓄、最抒情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的。它在语言上,追求精炼美、追求含蓄美、追求韵律美、追求画面美、追求意境美,因此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
······
    陶继新:您所说的第二块“大石头”是“诗歌经典”,真是太对了!中国诗歌比较多,可是,正像中国的其他作品很多一样,并不是任何诗歌都是具有思想与文学价值的。您上面所说的《诗经》,太经典了!为什么呢?《诗经》来源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在民间,老百姓干活的时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然天成了有韵律的诗歌;二是上朝或祭祀时,乐师演唱之诗。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吟唱的。孔子将这两部分的诗一一收集,多达三千余首。可是,其中有的思想意义不佳,有的文学品位不高,于是,孔子一一删之,最后只保留了305首,其中还有5首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只有乐曲而无文字的《诗经》整理成文字的大师。孔子是至圣先师,他之整理,当然是有一个非经典不能入于其中的原则的,所以,也就有了您上面提到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唐诗宋词中,有一些大师的诗词非常好,而且背起来多能朗朗上口,让孩子背诵其中的经典之作,则可以为其一生成长奠定诗文基础。
    三、儿童文学经典
    孙双金: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块“大石头”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我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
······
    您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你们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多读了很多经典儿童作品,而且你们还将儿童作家请进校园,让孩子感受这些作家的风采。这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还发现,您本人就是一个很有童趣的教师。我欣赏您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我也感佩您的儿童情结。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大师,其童心都是不泯的。我前些天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其中读到列夫·托尔斯泰写作儿童作品的内容,突然有感,他本人是一个世界级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可是,越是这样,他的童趣却越浓,甚至有“复归于婴儿”之妙。再由托尔斯泰想到您,您教学各种体裁课文的时候,每每都是游刃有余。为什么呢?与您的思想人格、文学修养、文化积淀有关。同时,这与您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也是分不开的。您的心在孩子那里,您的事业也在孩子那里,您的课堂也在孩子的心里。
······
    陶继新: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0年,当8岁的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从狼窝中发现的时候,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她的脾气、性格和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科学家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4年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7岁生命结束时,她的智力水平才达到二三岁正常孩子的水平。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儿童的教育有着一个“关键期”,它对儿童智力的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孙老师,我关注的还不只是这个狼孩到17岁时的智力之弱问题,更关注了“她的脾气、性格和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科学家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您刚才谈过的童年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在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值得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好好看看。
······
    再说到您的《儿童诗》的教学。您引领孩子走进了那个儿童诗的境界里,特别是让他们也有了挑战作者、大胆创造的表现,这对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挑战精神、创新意识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有一个隐性的更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您在整个课堂上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完全安全的心理场,孩子说好了,您高度表扬,孩子说得不好,您也让他们很有自尊。这种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发挥孩子生命潜能的教学,给予学生的,是让他们也学会了尊重,拥有了自信。同时,儿童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可是,为什么进了小学之后,不用太久的时间,竟然成了一个又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大人”了呢?关键就是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失去了童趣,让他们没有了天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有没有童趣,对孩子是否传递正向能量,是让他们童趣横溢,还是老气横秋,当是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而您的这些“诗外功夫”,不正是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吗?不也在给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启示吗?
(责任编辑:黄常棋)

上一篇:2013.12教育观察——试论教学话语的优化路径
下一篇:2013.12教学平台——素色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