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零集——城乡文化观察

作者:何强

编辑:林春森

ISBN:978-7-5334-6332-8

定价:16元

出版时间:2014-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属分类:社科人文历史

关于本书

作者的城乡文化,对政府和城镇发展主管部门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做好文化旅游生态开发与保护有现实的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 著者简介
何强,笔名萧何。编审、福建省作协会员。曾任省政协常委、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为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会员、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海峡分院执行院长。出版作品有:《我的出版20年》《发现长泰》《中国网络文学出版研究》《出版:实践与研究》等。
  •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参与政协工作中对文化创意,城乡旅游、生态及古村落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等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文章。

目录

上 编

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文物保护贵在用心
文化发展与民间作为
保护“现在原有的”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从长乐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想起
农家书屋怎样才算建“好”
三坊七巷的核心价值
城市不能没有诗
公园是城市的眼睛
书店:城市的“精神绿地”
让全民阅读之风永驻
发展旅游需要什么
绿色生态的文化价值
石壁梦想
——关于地域文化的打造
创意与用心
——优秀文化项目的追求
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断想
都市媒体精神与城市形象
干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期待务实
——参加叶圣陶研究会赴台出版考察团

下 编

长泰之绿
呵护三千年前的长泰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牌
品味马洋溪
为板里祝福
罗侯山断想(三则)
寻找沉睡在古镇里的故事
三都走笔
屏南双溪镇及其他
诗意的期待
宁化的三种色彩
初识南雁荡
温州江心屿印象
阅读井冈

从出版人走向写作者…… 哈雷
何强其人其文印象……庄伟杰

后记

精彩节选


 
孙绍振
 
何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敬业的文化出版人。十多年前,福建师大中文系拟将我的《文学创作论》再版,何强当时还不是出版社当家人,但很有魄力地把它列入选题,由出版社负责投资出版。后来的成绩证明他是有远见的。时至今日,《文学创作论》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已经重印了五六次,收益颇丰。不仅如此,何强以此书出版为契机,推出了“闽派文论”丛书,展现了出版社的责任与作为。2007年他成了出版社社长后,大刀阔斧,推出了一批“双效”图书,重塑了出版社形象。2010年,他组织的海峡两岸原创网络文学大赛活动,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添了一把柴火。去年,他又带领一班子人,承接了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研究课题《网络文学出版研究》,不仅结了题,而且以《中国网络文学出版研究》为题正式出版。现在,他又把这《拾零集》的清样送到我面前,希望写几句批评的话。我看完了集子,除了肯定他的勤奋之外,觉得还真有一些话说。
文化,现在是个热词。但什么是文化,却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理解,不同的演奏者拉着不同的调。就像房地产一样,文化也有许多泡沫,需要大家睁开眼睛仔细辨别,面对千奇百怪的文化彩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就需要对文化的观察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智性。由于他的身份,他还善于从文化建设的高度看问题,独立而睿智。他立足出版,利用调研、考察所做的思考是认真的,有时认真中还带点智性。如在集子中,他谈到“闽南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工作时说:“但愿我们不要再一次起了大早,又赶了晚集。”(《文化发展与民间作为》)在谈到三坊七巷建设时直言不讳地对政府有关部门人士在建设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的倾向给予了批评。(《关注三坊七巷的核心价值》)对一些市县在打造文化项目时只注重表面热闹而忽视实际效果的情况作不留情面的剖析。(《石壁梦想——关于地域文化的打造》)。收到集子里的针对城乡文化现实的观察与见解,与他从事出版工作一样,善于宏观把握,就细节之处提出看法,且多有见地,也有前瞻性。我乐见何强的这些见解,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得以印证。
当然,何强有时也有追求感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写在长泰挂职期间的几篇散文随笔,展示了他对收获的一份感动,但显然他的审智高于审美,在他感动之余往往看到一个自信的何强在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我愿意多见他在这集散文随笔里不经意展示出来的 “喊着‘茄子’,开怀留影”(《温州江心屿印象》)的轻松时刻。
何强精力旺盛,脑子转得快,在圈内外多有“点子王”之誉。做出版他充满实战能力,今天从事出版研究工作也一样激情满怀。更让我颇感惊讶的是,他还可以拿出这册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值得大家一读的随笔杂记。
是为序。
 
2013年12月16日
 
内文节选
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年初参加全省文联工作会议,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听到许多基层文联的同志在诉苦,主要内容是活动经费缺乏,许多工作都是宣传部在抓,文联作用被边缘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像一阵风,只是一吹而过,没有带来春雨,更谈不上滋润土地,基层文化工作怎么做,仍然无从着手。省委主要负责人在今年政协联组讨论会上,听了委员们的发言后说,要像抓工业一样抓文化。媒体记者还把这句话做了新闻标题。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一是重要性。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带来税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是要有项目意识。工业要发展,需要有一个个项目的累积,尤其是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因此,发展工业要以项目为抓手。三是要有效益意识。以往,我们讲文化,更多理解为社会效益。实际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很难现象,没有观众、读者,没有长久价值的文化作品,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
结合这两者,回过头去看基层文化工作,颇有感触。我们不能说在基层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没有事业心,但缺少对现代文化工作的认识这个问题可能是存在的。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到基层文化部门,与许多同志有过交流。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基层文化部门能做的,也就是在宣传部的领导下,结合中心、节日,办些晚会、展览而已。再说,基层也缺乏文化资源,缺乏经费,想做些有特色的事情,很难。于是,我就经常举下面这个例子,来修正这些观点。
在福建,建县时间在一千年以上的,有四十多个。千年古县留下的历史文化都在哪里?在博物馆里,在地方史料典籍里,还是掩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对这样一份历史文化资源感兴趣,照道理,最合适的挖掘整理者,就是我们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与历史文化朝夕相
处,历史文化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但实际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这里固然有经费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对历史文化能否成为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文化项目,缺乏自觉与自信。
我告诉他们,几年前,我有幸接触到了县域历史文化这个话题,策划了中国闽南千年古县长泰历史文化——《发现长泰》,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于是,不久策划拓展到了中国闽北
千年古县——南平的十个千年古县(区)。许多同志都非常惊讶,说,南平怎么有那么多千年古县啊?我们把这十个千年古县通过《南平历史文化丛书》这个项目进行了串联,于是,一套“千年闽北小百科”真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任南平市宣传部长的张建光先生告诉我说,2008年南平市在武夷山举行招商大会,来了许多海外客商。组委会送给客人两份礼物,一份是福茅酒,一份是丛书。许多客人把酒留下,把书带走了。
这个项目,极大调动了南平十个县、区的文联、作协和政协文史委同志的积极性。因为这个项目不仅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也发挥了文化部门同志的优势,让他们找到了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也让基层领导对如何做好文化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这套书,不久就进行了修订重印,因为,党委政府要宣传南平及其县区,已经离不开它了。之后,我们把这个做法推广到了漳州市各个县区,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2010年海峡论坛上,《作家笔下的海峡27城》(27册)首发,获得了两岸热烈的掌声,因为,它系统地关注了海峡两岸27个城市乡村的历史文化。
于是,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个启发:文化繁荣发展,可以从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始。而且我觉得,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基层文化工作者关注与思考。
一是,在千年古县,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现在很难一下子就看到千年的遗迹。事实如此,但也不尽然。“如此”是因为,你一眼确实难以看到什么是千年的。“不尽然”是因为,毕竟是千年古县,遗存还埋在这块土地上。因此,就需要我们带上一颗寻找千年古县历史文化的“心”。就像艺术家罗
丹说的,美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二是,置县千年,多多少少都有英才、俊颜。这些历代圣贤,就是这个地方的骄傲。这些人物,有不同的经历与作为,有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但他们身上的勤劳、善良、正直、勇敢以及爱国爱乡等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依然是我们今天需要阐释和发扬的。
三是,千年古县,一般都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绿水青山。这些可贵的资源既是先人淳朴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体现,也是我们今天追求更加幸福的资本。更何况还隐藏在绿水青山里名胜古迹,都那样带着质朴和纯真,是现代人向往的地方。
四是,千年古县,肯定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风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文化遗存。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遗存很多已经被埋没在现代化里,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工作要更加细致深入,而且,还要尽可能把它上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整理和弘扬。这样,就不愁没有人来一起品味,一起喝彩了。
五是,千年古县,神奇的故事传说怎么说也有一箩筐。这些文字,大多寄托了当地百姓期盼风调雨顺,过上和谐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展示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注重教化,勤勉努力,爱国爱乡的中华美德;表现了这里的儿女淳朴善良、爱憎分明、肝胆忠义、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今天,我们去粗存精,把它遴选出来,转化成现代人可观可感的思想文化素材,不亦乐乎?
六是,如果你有机会在千年古县漫步,实际上你就会发现,古代人的旅游意识、休闲意识并不比我们今天差多少。沿着古县八景、十景这类的记载,读着历代文人墨客妙笔生花留下的有关古县的诗文,当年的自然人文美景是不难想象得到的。这时,再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那些粗糙的建设,又会
有多少的感慨呢?
“变”,是历史的永恒主题。人们当然希望千年古县变得更美,但不知道过去,也就无法建设未来。怎样才算更美,这正需要历史文化工作者在回望历史文化、挖掘历史文化、整理历史文化中寻找答案。
2011年3月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90

开 本:小32开

字 数:132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