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探索之旅—寻觅雪线上的生命
作者:李渤生、黄复生、卯晓岚
编辑:张丽艳
ISBN:978-7-5334-6242-0
定价:35.00元
出版时间:2014-04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属分类:社科人文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三位科学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多次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的经历,又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介绍了大峡谷分布的各种植物、昆虫、真菌。全书分三部分,每部分由15个左右的短篇组成,它们有探索的刺激惊悚,有发现路上的惊喜,重现了上世纪80年代科考的艰辛,也让我们了解了科学家的生活和他们治学的严谨。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来自植物、昆虫、真菌三个方面的老科学家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考察笔记,配彩图120多幅,内容包括他们的考察经历、考察收获、考察见闻等。本书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通过对妙趣丛生又险象环生的野外丛林的描述,展示了生物研究工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细微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这里充满了艰辛——李渤生老师在考察过程中遭遇了野猪,野猪将人扑倒在地;被荨麻科灌木的密刺扎到,手背肿了一周;带着的粮食早早吃完了,还有一周的口粮哪里找?黄复生老师冒雨采集标本;只身一人进峡谷寻找蛩蠊;队员踢开了脚趾甲盖仍忍痛工作;无处不在的旱蚂蝗使他们一行人昼夜不能安宁。卯晓岚老师苦中作乐,林间美味是蘑菇方便面;又将布谷鸟的“布谷!布谷!”叫声翻译为“蘑菇!蘑菇”。
这里充满了探险的趣味——篝火烤野猪肉、老羚牛肉,收养小猴子,高纬度地区找到了热带昆虫,裤裆里飞出胡蜂,采到晚间可以发光的小管菌。
这里处处有学问——老茎生花的马蛋果、满是籽的野芭蕉果实、古热带植物......大峡谷是一座十分完整的植被类型的博物馆。缺翅虫在西藏的分布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卯晓岚老师笔下的真菌如数家珍,长在树上的、长在粪便中的、与白蚁共生的,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可以药用的,哪些是有毒的......这些真菌知识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大峡谷探索之旅丛书》是科学家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亲临险境的真实手记。它生动再现了当年艰辛的穿越历程,揭示了科学探险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是一套科学探险考察的佳作。希望我国广大青少年学习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精神,多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这是人和自然相知相依的规律,更是成长为自然科学家的必然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九林
★ 1998年,中国科学家圆满地完成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举,实现了科学家多年的宏愿。这一重大科学探险活动,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评为1998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第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骄傲。15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仍然收获颇多。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董锁成
- 作者简介
黄复生,研究员。1932年生,福建福州人。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要从事昆虫分类区系学研究,多次考察青藏昆虫区系,探索其起源及演替。在西藏首次发现缺翅目昆虫,为我国填补了该目空白,在考察西藏阿扎贡拉冰川时发现了冰川跳虫新种,继而又发现了两种特殊的双尾目珍稀昆虫。
卯晓岚,研究员。1939年生,甘肃陇南武都人。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真菌分类、资源、地理分布及生态区系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中科院重大支持课题,考察收集标本资料达全国31个省区(包括港澳台)。最先将中国大型真菌划为7个地理分布区。
目录
五彩缤纷的植物王国
在热带雨林里
野猪林遭劫
瀑布谷探奇
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世界分布最北的热带季风雨林
绿色“巨人”军团
幽林深处的绿色宝库
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后裔
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新的特有植被类型
中山温性常绿针叶林
亚高山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气候变化的敏感监视器
珍花奇草的五彩世界
制造植物新种的加速器
雪线之上的生命奇迹
走进大峡谷的昆虫乐园
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科考梦终成真
大渡桥橫铁索寒
富饶美丽的然乌湖
怪哉!高纬度地区找到了热带昆虫
冰山上找蛩蠊
好大一棵树
裤裆里飞出了胡蜂
典型的冰川昆虫——中国瘤等跳
中华缺翅虫
墨脱——大峡谷深处的世外桃源
世界第一大峡谷
西工湖 褐凤蝶 旱蚂蟥
雨中喜获缺翅虫
为寻找蛩蠊只身二进大峡谷
雨中历险
寻找蛩蠊
大陆漂移学说与缺翅虫在西藏的分布
真菌王国多奇趣
翻随拉初识菇奥秘
爬天梯偶见奇菇
加热萨又见发光菌
“百花园”中采菇
采菇又进鸟乐园
南迦巴瓦峰南坡的大型真菌
南迦巴瓦峰北坡的大型真菌
漫话高山大型真菌
伴随牲畜旅游的真菌
深山峡谷话仙草
真菌与昆虫的生死关系
精彩节选
内文节选
第二天清晨,我们带上部分肉干,再将剩余的肉干就地放在一个现搭起来的高架上,准备返回时食用。队伍踏着晨露又出发了,昨日的战绩使几条猎狗精神倍增,一早就跑了出去。林中并没有路,我们踏着一条兽路,穿过一条小河向谷坡爬去。最好的猎手桑杰多吉在前面开路,我一边作记录,一边采标本,结果落在了最后。队伍已快爬到坡顶。突然,前面传来一声惨叫,我抬头一看,一只黑乎乎的家伙已将桑杰多吉扑倒在地。我的头嗡的一下,心想这下可全完了。我赶快跑了上去,这时小苏和民工已经跑上前把多吉扶起来了。多吉额头上流着鲜血,我们赶快拿出云南白药给他敷上,又给他喝了几口水定神。他这才告诉我们,原来猎狗撵到赤麂,见主人没来接应,便返回寻我们,谁想半途又撵出头野猪来。这是头老母猪,见狗在后面追,便沿着兽路向坡下冲来。此时多吉正上坡,毫无准备,听见狗叫,他登上坡坎,正好和野猪碰了个对面。那野猪见前面有人挡路,急红了眼,后腿一蹬,便向多吉扑来。多吉本能地举起枪顶住了野猪的胸膛并扣动扳机。没料到扳机上着保险,野猪见他抵挡,就张开大口将多吉的额头和用来拦挡的右手咬伤,接着又向坡下的人群冲去。后面的人一看野猪冲来,慌忙扑倒在地,野猪扑了空,窜入密林跑了。大家惊骇之佘都在庆幸,幸亏这是头母野猪,若是公野猪,多吉的天灵盖早叫它的獠牙挑开了。实际上野猪是一种最危险
的动物,它高不足1米,在草丛遮蔽下很难被发现。公野猪有两颗半尺来长的大獠牙,经常在石上磨牙的内侧,牙尖像刀子一般锋利,一旦伤人,不亡即残。所以猎人对猛兽的排列顺序是野猪、狗熊,第三才是老虎,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
野猪一般生活在海拔15.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它最喜欢在废弃的村庄或弃耕后形成的次生林和草丛中安家。它们在大树下干燥处用枯枝落叶堆成面积约二三平方米、厚约半米的窝,松软得像沙发床一样。野猪主要掘食各种草根,在秋天还常常窜人农田拱食庄稼。以前我曾看过许多书,把野猪描写得十分愚笨,说什么只会直着跑不会拐弯等等。据我观察,野猪还是相当狡猾的。有一次我们去追一头野猪,没有带狗,一会儿野猪就不见了,我们搜寻了好久,最后发现它躲在乱草下一动不动。被狗追赶时,它跑起来东躲西闪,有时还突然调头向狗冲去,行动非常敏捷。我们在这片面积不大的森林中一共发现了近20头野猪,真是名副其实的野猪林。我想,在中国的其他地区,恐怕再很难找到这样的野猪林了。
正当我在林间跋涉采集时,有一巨大岩石挡住去路,岩石外表裹着一层地毯般的苔藓,岩石旁边斜靠着一根半朽的风折木,上面也长满了青苔。我习惯地抽出猎刀,在风折木上连砍几刀,撬开风折木,突然间发现一群奇怪的小虫,有白色的,有深色的,有大的,也有小的,这些小虫受惊后四处奔逃,躲的躲,藏的藏,瞬间跑得无影无踪。从外表及活动特点可以断定,这绝非一般的昆虫,这是比蛩蠊还要特殊的昆虫。在北京我已仔细看过馆藏的蛩蠊标本,它身躯瘦长,中等大小,而眼前的小精灵体小短粗,活动姿势没见过,一时间想不起来它该属何类。怪哉!怪哉!此时我左手仍扶着刚刚撬开的风折木,不能松手,害怕撬开的部分反弹回去,将虫子压碎;又不能继续用刀劈砍,以免剧烈震动,无处寻觅,就在此时,我下意识地放下手中猎刀,从腰带上取出盛满酒精的小玻璃瓶,用嘴咬开瓶塞,迅速地沿撬开的树干浇注,随后用小镊、毛笔顺着小虫逃逸的方向小心翼翼地探寻,终于找到几个被酒精固定的小精灵。我急忙在放大镜下观察,见它有触角9节,胸部无翅,足的腿节发达,善于奔跑,跗节2节,尾须仅l节,丛生长短不一的刚毛。一个念头顿时在我的脑子里闪过:“莫非是缺翅虫?”我站在那里,又在放大镜下看了许久,千真万确,就是缺翅虫,这是意外的收获,原先根本没有想到能采到这类昆虫,当时感到异常兴奋。一来这类昆虫实在太珍稀了,作为昆虫纲中的一个目仅一科一属,全世界总共才二十几种;二来这类典型的热带昆虫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而我们的采集地察隅地处北纬29度,在这样的高纬度下能采到这类昆虫,岂不怪哉!我们国家过去不仅没有缺翅虫分布的报道,就连标本也没有收藏,采到这类昆虫实在太意外了,真是像人们所说的“歪打正着”吧!无意识中撬开树干,却得到珍奇种类,可能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珍奇、这样的意外,竟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缺翅虫的发现为我们国家填补了一个目的空白,这怎能不使我兴奋!从今往后,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宣布中国有缺翅目昆虫,中国西藏地区有热带昆虫,进而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标本开展研究和教学,以便正确评估西藏昆虫区系的组成和性质、探索西藏昆虫区系的起源和进化。
西藏东南部温暖湿润,森林广布,为灵芝类大型真菌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目前已知这里有灵芝10种,是中国报道灵芝种类比较多的地区之一。有人把这里誉为“灵芝之乡”,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就把灵芝视为“仙草”。所以,真菌考察组到这被人们称之为“神山奇水”的大峡谷地区考察时,十分留心采集灵芝,关心与灵芝有关的事。
全世界有灵芝类真菌200-300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大洋洲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地区。中国目前已知100余种,而大峡谷地区就分布有10种之多。
人们常说灵芝千年生长,万年不死,于是称之为不死之草,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传说。在大峡谷地区考察到的灵芝种类中,个体最大、生长寿命最长的要算树舌灵芝。其菌盖直径达70厘米~80厘米,从树木桩上长出来就像伸出的巨舌一样。如果树木不死,它可以伴随生长80年左右。这在所有的灵芝当中恐怕是老寿星了。松杉灵芝是这里高山松、云杉树桩附近生长较多的一种,现已大量人工栽培并加工成保健品或药用。分布最广泛的应该是赤芝,也就是灵芝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通称灵芝,藏族称做“过夏”。不过藏族同胞将这些生在树上或树桩旁的灵芝及多孔菌通称“辛巴母”,大概的意思是长在树上的菌或蘑菇。
灵芝既然是自然界的一种真菌生物,为什么会被视为仙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吉祥如意之物呢?其传说很多。据说汉武帝元封年间甘泉宫年久失修,栋梁腐朽而滋生灵芝,于是皇帝龙颜大怒。负责宫廷维修的大臣为了避免大祸临头,便向皇帝讨好,说宫廷长灵芝是皇帝功德无量,感动天地,灵芝仙草才降生于宫廷。这是皇帝万寿无疆,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吉兆。果然皇帝大喜,于是降旨黎民百姓,每年向朝廷进贡灵芝,出现了“大臣穷搜远采,山农野老攀援狙杙,以上至不测之所不通,下至溪涧壑谷……人迹之所不能,往往求焉”的情景。史书曾经记载,北宋时黄庭坚曾上书皇帝取消进贡灵芝,减轻百姓负担,然而却无济于事。可见当时举国上下进贡灵芝、而皇帝热衷于灵芝仙草的程度。
世界上将灵芝视为神圣、祥瑞之物,为中国所独有。然而作为吉祥物,其影响面之广大是极为罕见的。东邻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受我国影响都信奉灵芝,甚至影响至欧美。灵芝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也有所体现。所以灵芝涉及了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医药保健、建筑风格等各个方面,内容相当广泛。
在大峡谷的茫茫林海之中,要想收集到大量灵芝是不容易的,而在那交通不便的古代就可想而知了。难怪古时把采到灵芝的人视为有德行者,甚至一旦发现灵芝还要大举庆贺一番。而今中国已成为人工栽培灵芝的大国,同时国际上已掀起了一股灵芝保健品热,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灵芝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西藏南迦巴瓦峰及大峡谷中的灵芝种类资源,将会进一步受到重视,使源于中国的“灵芝仙草”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再现辉煌。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66页
开 本:16开
字 数:172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