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自传(中英文汇校本)

作者:胡适著 肖伊绯编

编辑:苏碧铨

ISBN:978-7-5334-6539-1

定价:36元

出版时间:2014-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自传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颀,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编者简介
肖伊绯,四川成都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曾游学法国、印度等地,长期从事人文领域多学科互动研究,特别关注民国思想史、宗教图像学、园林美学等多个专题研究。已出版《在高卢的秋天穿行》、《民国达人录》、《风景的标记》、《虚构的风景》、《十城记》、《孤云独去闲》、《革命样板戏》、《民国表情》、《民国温度》、《中国哲学史大纲》、《听园》、《民国笑忘书》等。
  • 内容简介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代的著名自传之一,声名远播,这本著名自传已经在华语地区再版、重印、增订多次,仅就胡适生前出版过的版本就达五种,即《新月》连载版、《四十自述》亚东版、《四十自述》日语版、《四十自述》自由中国版(即远东版)及新近发现的《四十自述》华侨版。本书将“亚东版”、“远东版”、“华侨版”《四十自述》三版汇校,补录各版自记,增入新版附录,字句有差异者均出校记,呈现《四十自述》版本最齐备、著者思想表达最清晰,最具历史意味的汇校本。该汇校本的问世,将对深入研究胡适思想及其生平提供精读“定本”。

目录

胡适各时期留影
代序:胡适自传版本考
凡例
 
四十自述
自序
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
九年的家乡教育
从拜神到无神
在上海(一)
在上海(二)
我怎样到外国去
 
附录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台湾)自由中国版自记
(香港)华侨版自记
我的信仰(中英文对照)
生活哲学之修订(中英文对照)
胡适年谱简编
胡适题跋

精彩节选

文摘|代序·肖伊绯
:胡适自传版本考胡适生前,由其本人所撰自传《四十自述》,作为民国时代的著名自传之一,风行海内,流传已久。可以看到,这本自传自单行本出版问世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再版、重印、增订多次,还有在日本、德国出版的译本。仅就胡适生前出版过的版本考察,至少已有六种之多——即《新月》连载版、《四十自述》亚东版、《四十自述》日语版、《四十自述》德语版、《四十自述》自由中国版(即六艺版和远东版)及新近发现的《四十自述》华侨版(以下均简称“XX版”)。
◎《四十自述》“亚东版”细节
实际上,“连载版”与“亚东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出版序列,《四十自述》正是在这一序列中逐渐成形,并最终成为“定本”的。众所周知,《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写成的。从1930年6月动笔,胡适在上海完成两篇文稿,迁居北平后至1932年9月,陆续写完留学前的一段生活,又有四篇文章完稿;这六篇文章就都陆续发表在《新月》杂志。(图24)1933年9月,这六篇文章又统一交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单行本,即《四十自述》最通行的“定本”,被称为“亚东版”。“亚东版”在1949年之前多次再版,颇受读者追捧,但究竟再版过多少次,由于版本存世有限,目前尚无定论。就笔者目前所见,至少出版过七次之多;而这七次出版物之间,也还有微妙的版本差异。
笔者曾见到过1933年9月初版的“亚东版”(图25),当年10月即再版,1935年8月第三版。到1939年1月时,已出到第五版(图26)。这时,书的封面题字一改先前的胡适自题隶书,而代之以钱玄同所书魏碑风格浓厚的隶书。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四十自述》,所用的底本正是这第五版的“亚东版”,而没有采用初版本。到1941年1月时,“亚东版”已出至第七版之多。在此前一年,1940年3月,由吉川幸次郎翻译的日语版《四十自述》(图27),也在日本以“创元支那丛书”之一种得以出版。由此可知,《四十自述》一书当年的影响力之巨。
◎《四十自述》“自由中国版”始末
1954年2月,暂寓美国的胡适,离开纽约,飞抵台北。此行专为出席“国大”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胡适抽暇整理了《四十自述》,并加入一篇《逼上梁山》作为附录,拟在台湾出版一部“新版”的《四十自述》。为此,他专门拟写了一篇“新版”自记,这就是后来所谓“自由中国版”自记。
自记不长,但很有意味。从胡适这篇自记来看,“新版”的《四十自述》并非从一开始就要交由台湾的远东图书公司出版。自记中提到敦促他出版的友人卢逮曾,原是北大文学院秘书兼文科研究所秘书,抗战期间还曾主持重庆独立出版社事务,迁台后更任独立出版社总经理。无论从交谊还是便利而言,“新版”的《四十自述》都理应交由独立出版社来出版;但胡适既然自称这个“新版”为“自由中国版”,则可以此揣测,胡适是想将其交由《自由中国》杂志社来出版,或者是冠以《自由中国》杂志社的丛书名义,再交由独立出版社来印制发行。当然,事与愿违,命运不作美。胡适在“国大”期间的政治主张与建言并未获得采纳,他旋即于当年4月5日离台赴美。所谓“自由中国版”《四十自述》的出版计划,也就只能暂时搁置了起来。
迄今为止,就笔者所知,按照胡适“自由中国版”设想编排出版的《四十自述》,台湾远东图书公司承印的最早版本为1956年第1版,即“远东版”初版(图28)。实际上,台北六艺出版社早在1954年3月(图30),就已经出版了附有“自由中国版自记”的《四十自述》(图31)。只是这一版本流传不广,不易觅得,已经少有人提及;而“远东版”则流传广泛,多次再版发行,台湾读者对这一版本更为熟悉。新近发现的“华侨版”《四十自述》出版时间则较“远东版”为早,比“六艺版”只晚出版3个月时间,而且胡适为之专作“华侨版自记”,无形中又为这本自传平添另一版本。
◎《四十自述》“华侨版”疑案
“华侨版自记”作于1954年5月26日,略晚于“自由中国版自记”的落款日期,且此时胡适已身在美国。从整篇自记来看,显然就是在“自由中国版自记”的基础上略加改写而成。比较明显的差异只是在最后一段强调了这本书面向的读者乃是海外华侨。这段话录入如下:
 
因为海外许多朋友,劝我把“四十自述”六篇排印出版,加上“逼上梁山”一篇,仍题作“四十自述”。他们的好意,使这几篇试写的自传居然有一部华侨版,我把这一部海外华侨版的“四十自述”献给海外的青年朋友们。
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五月廿六日夜
胡适记于美国
 
这本“华侨版”与“远东版”,从封面上看颇为相似,皆是胡适以楷书自题的大字。稍有区别的是,“远东版”在封面左上侧印有“胡适著”字样,右下侧印有“远东图书公司印行”字样,书名的题字一侧并没有胡适的落款;而“华侨版”的封面则著者与出版社名目皆无,完全只是带胡适落款及印章的题字展示而已。此外,“华侨版”的封面有底纹,印有暗绿色群龙图样;而“远东版”的封面则为浅粉色,底纹不明显。
“华侨版”在版权页上明确注明“一九五四年六月港版”,可以确定,比目前最为流行的“远东版”初版时间(1956年)还早两年。版权页上还注明,出版者为世界文摘出版社,承印者为香港南洋印刷厂,经售者则为香港及南洋各大书店等等,从这些信息来看,“华侨版”的出版发行的确是针对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广大华侨群体的。
“华侨版”与“远东版”均在内页配图上有了变化,都把原用胡适中年照片的“四十岁的著者”配图(图23),替换为“著者近影”配图(图43、图44)——所使用的是胡适晚年照片,也是目前我们在胡适生前出版物中见到的,胡适本人最晚拍摄的照片(据说为郎静山所摄)。但“一九五四年六月港版”的“华侨版”虽确在目录页上标有插图三幅,正文部分中却没有插图配置。“华侨版”另有一种“一九五七年十一月港版”(图32),这一版本中的插图则配置齐全,与初版在装印上也有一定区别。如封面采用了钱玄同题签的旧式,但则在左下侧加印了一行“香港光华书店发行”的字样;又如用红色铅字修正了原“华侨版”中的一些讹误等等。
此外,“华侨版”还有一种可能是非法翻印的版本(图29),这一版本没有版权页,没有售价,没有插图,只在末页上印有“显藏出版社,香港九龙弥敦道九九九号”字样。通过查证相关资料,在香港的近代出版史上并没有“显藏出版社”这一名目,且弥敦道的门牌号也从未设置到九九九号。可以揣测,这可能是一家在香港不知名的“地下出版社”,其出版物可能还是未经官方机构审核的非法出版物。实际上,无论是世界文摘出版社的正式出版物,还是由子虚乌有的显藏出版社所翻印的非法出版物,如今都并不多见了。
◎楔子:《四十自述》的英文版“前传”
与新近发现的“华侨版”《四十自述》相似,胡适的这部自传还有一部英文版的“前传”,也久为人们所忽略,几至湮没无闻。其实,早在《新月》连载版、亚东版之前,胡适已经用英文撰写过自传,并在美国纽约发表过了。
原来,胡适于1931年1月、2月,就在美国的《论坛》(Forum)杂志上发表了“我的信仰”( What I Believe)一文,连载两期。(图33)虽然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是谈个人信仰问题,但胡适却将其家庭背景、生活历程、人生理想予以了充分剖析与阐论,文章很多内容都与《四十自述》相吻合或一脉相承,无异于《四十自述》的“前传”。
可以看到,这本1931年的美国杂志上,在胡适文章题目下还标有“生活哲学第16”(Living Philosophies XVI)的字样。这实际上是杂志开辟的一个“生活哲学”专栏,而“我的信仰”是这个专栏的固定专题,胡适是为这个专栏撰稿的第16位作者。在胡适之前的撰稿人大多声名显赫,皆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等,诸如第1位撰稿人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第2位撰稿人英国哲学家罗素,第3位撰稿人美国哲学家杜威(胡适的老师)等等;该杂志对撰稿人的挑选显然考虑了国际知名度因素。作为第16位入选的特约撰稿人胡适,杂志对其也有一个标签式评价——“中国复兴之父”(father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显然,这是对胡适大力倡导并阐扬,一直践行并坚守的“中国文艺复兴”理念的一种肯定。
胡适的文章分为十大章节,分别阐述了胡适父亲的事迹、父母的婚姻、母亲的抚育与影响、早年生活忆述、早年求学经历、接受进化论思想、在美国的学业与理想、留美七年的思想进化、母亲之死与不朽观念、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等内容。在这十大章节的内容中,胡适的家世背景、父母事迹、人生理想、信奉理念及生活感悟等内容均自然而然地得以流露与表达,将其四十年的人生轨迹予以了生动刻画。
此文发表后不久,美国哲学家约瑟夫·伍德·克勒奇(Joseph Wood Krutch)、欧文·埃德曼(Irwin Edman)等6位知名学者又应邀撰写该专栏。1931年7月,美国纽约的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m and Schuster)将《论坛》杂志“生活哲学”专栏文章一并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图34)此书将共计22位国际知名学者已发表的“我的信仰”专栏文章集中展示出来,并为每位学者配置肖像插图。该书装帧精美,黑色仿皮精装,书名烫金,内页采用重磅道林纸精印,学者肖像插图均为单页铜版纸印制;并特制有部分专供收藏的毛边本,每册售价五美金。此书一经出版,迅即在美国引发轰动,无论政要名流,还是普通读者,均购藏踊跃。据《胡适日记》1931年7月15日记:“《我的信仰》本为Living Philosophies(《生活哲学》)一书作的,此书本月出版,今天收到第一册,印的很好。听说销路不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插配的胡适照片(图42),与当年胡适题赠给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亨利·韦莲司的夫人的那张照片极其相似,这张照片应当就是胡适1927年在美国纽约拍摄的一组照片之一。这一年的1月12日,胡适赴美,抵达纽约。2月4日,胡适赴哥伦比亚大学作讲演,并在此完成其取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手续。从照片上看,时年36岁的胡适,西装笔挺、衬衫领带整洁如新,圆框眼镜中的双眼炯炯有神,俨然是一位颇具绅士风度的新派文人模样。正式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胡适,在这张照片中所流露出来的愉悦与自信,其英气逼人的仪态与风度,也一定让当时的读者过目难忘罢。
1941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世界出版公司(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得到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的授权,重新出版了《生活哲学》的修订版。(图35)除了删去第22篇文章,即英国遗传学家、最早提出“克隆”概念的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J.B.S.Haldane)所撰文章之外,其余内容,一仍其旧。可能是由于战时经济紧张、物资短缺的缘故,这个“修订版”的开本、装帧、用纸等各个方面,都不如1931年的初版本那么理想,更将原有22张铜版纸印制的作者肖像全部删除,大大降低了印制成本。但这一版本在当时仍然相当受读者欢迎,1941年、1942年、1943年,连续三年都有加印再版。
◎未授权的中译本:《我的信仰》
而在中国国内,最早接触到胡适这篇英文版自传的赵家璧(1908~1997),以几乎与美国杂志同步的速度,在其主编的《中国学生》杂志上发表了由向真翻译的中文版。1931年2月至4月,《中国学生》杂志第3卷2期、3期、4期,以三期连载的方式,将胡适《我的信仰》翻译为中文,全部发表。在未经过胡适本人授权,也未交由胡适本人校订的情况下,赵家璧对这样的“超常规”做法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编者的话》中写道:
 
胡适博士的《四十自述》在《新月》上开始发表后,我们对于这位中国文学革命的前锋,其所以产生如此思想的背景,得了一个坦白的供状……我国白话运动的主将,中国生存的哲学家,这次能自己动笔,写他自己的传记和信仰,却是中国文坛上的创举。
 
接着他介绍说:
 
美国Forum(论坛)杂志有H.G.WELLS(韦尔斯)、胡适等十四篇题目都是《我的信仰》,然而写法不同的文章。胡博士的,便用传记体夹写他自己思想的演进。据胡博士告诉人,说这篇东西,是特别为了写给既不熟悉中国的国情,而对于他的思想又很隔膜的异邦人看的……
 
最后,他郑重申明:因为“须赶在二月号上发表,故请向真君翻译后,未能如愿地请原作者去修正一下。所有遗误之点,完全由本志负责”。
当然,胡适对赵家璧、向真等的译介,虽未置可否,却也并未有过任何追究责任的意思。事实上,正是在胡适的大度默许之下,《我的信仰》中文版得以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1931年9月,由赵家璧主编的《一角丛书》问世,这是一种64开的袖珍小丛书,售价每本一角,内容包罗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知识性选题,兼及小说、散文、传记等,都是简短精到之作,是一套很受欢迎、影响深远的通俗读物。这套丛书的第一本名为《今日四大思想家信仰之自述》,就正是胡适、韦尔斯、爱因斯坦、杜威在《论坛》杂志中所撰“我的信仰”专栏文章,被逐一转译为中文,结集而成。(图36)在“篇前”语中,赵家璧不但提到了Forum杂志,还提到了《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一书。他写道:“这里发表了四篇信仰以后,接着还预备介绍……将来把其余的完全翻译了,读者便可获得一部‘当代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是美国书店把‘我的信仰’汇集重印的一部新书,最近在纽约出版,每册售价美金五元)的全译本。”由此可见,向真译本不但第一时间参照了Forum杂志连载文章,还有可能用《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一书中的汇编文章校对过,的确算是国内比较完善的译本。至于赵将“Living Philosophies”的书名译为《当代哲学》,则又与胡适在日记中译称的《生活哲学》不同;如今胡适研究者中亦有依从赵译书名《当代哲学》者,却是不够准确、不太妥当的,这是在中译本之外没有认真翻检英文原版与《胡适日记》造成的误认。
从《今日四大思想家信仰之自述》的印行来看,这本小册子从1931年8月10日付排,9月4日即初版面市;当年10月即再版,12月第3版;1932年5月第4版,9月已第5版;印量达到了7000册,还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1935年,经纬书局编印的《现代百科全书》第三册《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中,又收入了胡适的这篇“我的信仰”,仍是原封不动的向真译本。(图37)
又据1931年2月27日刘大杰(1904~1977)致胡适的信,该信中也提到了《我的信仰》的翻译问题,并且还敏锐地意识到,这部英文“前传”与《四十自述》之间的转译关系。信中写道:
 
你在Forum\[论坛\]杂志上发表的那篇《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有一个人译了一部份寄给我了,想在《现代学生》上登载。但是那篇文章,我在杂志上看了前一半,觉得与《新月》上的第一章“自传”很相同,可是后半,我今天才有机会读到,倒有些新鲜的地方(如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之类)。你觉得这篇文章还有译给中国人看的必要没有?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的话,我想就不登他。
 
投寄译稿给刘大杰的,应当是较早接触到Forum杂志的译者,几与译者向真同步。但《现代学生》后来没有刊载过《我的信仰》之译文,或许只是刘氏自己觉得,这部英文“前传”与胡适《四十自述》的内容太过接近,没有再重复刊载的必要了吧。刘大杰收到的这份译本,究竟谁是译者;胡适对这一译本又持何种态度,由于没有更进一步的物证,至今无从查考。
此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信仰》除了向真译本之外,当年还有一份明耀五译本,这份译本曾经保存于胡适手中。在1931年6月16日,章衣萍致胡适的信中提到:
 
友人明耀五君现将先生所作What I Believe 译成中文,该稿已由大东收买,作为《英汉对译丛刊》之一。译文由衣萍代看过一次,略改数处。惟间有疑问之处,如文内所引太白诗及Browning诗等,非得先生亲笔校改不可,现由邮挂号寄上,请先生拨冗一改,无任感荷。
 
信中提到的明耀五,曾任《中国学生》月刊的主编,而当时赵家璧任助编;1929年1月,《中国学生》月刊创刊,第二期明即辞职,赵遂任主编(详见赵家璧《编辑忆旧》)。后来明耀五还曾任上海《世界军情画报》主编,1932年其译作《甘地自传》经由大东书局出版发行。特别有意思的是,就在赵家璧主持的“一角丛书”中,第四种即是明耀五所译《生命知识一瞥》。看来,明、赵二人不但是曾经的同事关系,后来也还有过合作关系。也由此可知,在向真之后,直接据美国Forum杂志为底本的中译者,还有明耀五和参与校改的章衣萍。只不过他们更为细致认真,并致函告知了胡适本人,希望能经由其亲自校定后再行出版。由于目前没有看到胡适致章氏的回函,也就无法确证胡适是否曾经校定过或授权此译本的正式出版。事实上,在胡适1949年离京赴美之后,所遗留在北京的私人文档中,明耀五译本也在其中。明耀五译本从内容上来看,与向真译本大同小异,译文中一些明显的疏误,也并没有比向真译本进一步的校正,这一译本后来也未能得以出版。无论如何,向真译本在民国时期,一直都是最先译出也是最为通行的版本。但由于《今日四大思想家信仰之自述》原书流传至今已渐趋稀少,不易觅得,有相当多的胡适研究者转而以《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中的向真译本来替代。但不知何故,却又认定这是采用的明耀五译本,在论文注释中,往往又将这种误认再一次沿袭下来;因此给普通读者造成《我的信仰》最为通行的译本为明耀五译本的假象。这显然是没有亲自检阅多种民国出版物,没有追溯最初版本所造成的常识性错误。
◎《四十自述》后传:Living Philosophies,Revised
当胡适英文版自传的未授权中译本,开始在国内流行开来之际,美国书评权威、书评家克里夫顿·费迪曼 (Clifton Fadiman),借着《生活哲学》一书方兴未艾之势,于1939年又推出了一部仍是名流文章荟萃的《我相信》一书;书的副题点明了此书的主旨与亮点——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之生活哲学(I Believe:The Personal Philosophies of Certain Eminent Men and Women of Our Time)。(图38)
这本书特意邀请了一大批新的国际知名人物撰写专文,更新增一些文学、文艺领域的知名人士稿件;诸如英国诗人奥登、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等,中国名人方面更有林语堂入选。此书共辑入21位“新作者”的文章。
此书在编选稿件方面,不但“新意”迭出,也兼有回顾性质。在1931年《生活哲学》中收录有文章的部分作者也在征稿之列。包括胡适在内,仍有一小部分“旧作者”对此予以了回应,但主要是针对《生活哲学》中的“旧文章”予以修订及补充说明。“旧作者”共有17位,爱因斯坦、杜威、罗素、胡适等都赫然在列。
在《我相信》一书中,为这部分内容专辟一栏“生活哲学之修订”(Living Philosophies,Revised)。在撰写《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之后八年,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一系列国内重大变局之后,正在经历全民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全权驻美大使的胡适,此刻感慨万千地为“生活哲学之修订”撰写专文。
时年48岁的胡适,开篇即接连发出三个疑问——我现在怎样去评价自己十年前的生活哲学?我会对此感到不满意吗?或者这才正是认识自我、回归自我的一次成熟历程?接下来,胡适并没有直接回答上述三个疑问,而是极其凝重地写道——无须多言,过去的十年,对我个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是极其悲壮的十年。
可以看到,在这篇对《我的信仰》有所“修订”的,堪称《四十自述》后传、《五十自述》前言的英文文章中,胡适的家国情怀更加浓烈与突显,而不再是纯粹的个人陈述与自我表达。此刻,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力图说服并推动美国参与太平洋战争,成为胡适这篇文章的主要诉求。在文章的最后,胡适仍然用一句反问结束全文,他说,当我们被号召去为亿万人谋求生命与福祉之时,我们怎能对此无动于衷?为抗战苦苦寻求国际援助的胡适,在这篇原本应是个人陈述居多的文章中,却一次又一次地叙述着中国人正在经历的苦难与伤痛。作为同时代精英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胡适,那份共赴国难的苦心孤诣与精诚所至,在这篇文章中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流露出来。
1941年3月,上海长风书店编印的“青年丛书”中辑有《我的信仰》一书,该书收录了胡适的这篇文章,译者为应远涛、袁访赉(译文有删减);还相应增入了林语堂等“新作者”的文章。全书收录共计19位作者的文章,其内容恰恰是《我相信》一书38位作者文章的半数,显然,这是一本为迎合中国读者而特意印制的摘译本。此书尚有1946年10月的再版本(图39),内容与初版本一致,无改动。
◎《四十自述》英文注释本:My Mother?s Betrothal
1946年2月,美国耶鲁大学东方学系将胡适《四十自述》中的“我的母亲的订婚”一章,单独抽出,冠以“My Mother?s Betrothal”之名,印制了一册附有英文注释的教材。(图41)之所以要印制这样一册“特别”教材,是专供校内学生学习中文之用的,并不公开发售。选编者Mary Rouse的初衷,是认为胡适的语言符合现代中文的特点——简练、清楚、明白,且特别适宜于外国人学习,所以特别从其自传中抽取出一章,加以英文注释,对照着中文原文,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我的母亲的订婚”这一章,被认为既能体现胡适语言特点,又能初步了解一些中国风俗;可能还因为胡适抗战期间曾任驻美大使,美国民众对他也比较熟悉,因此被选用。
作为抗战胜利后,《四十自述》的首部英文注释本,“My Mother?s Betrothal”无疑也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虽然二战期间的美国人,早已熟悉这位书生大使的众多演讲名篇,“What I Believe”一文也早就为人们所熟知,但由美国的大学院校直接以胡适的中文文本加以英文注释,这还是第一次。虽然耶鲁大学的编译者,更看重从语法结构、中国文史等方面去研究和学习胡适的文笔,但这无疑再一次增进了胡适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好感度。这位“中国现代文艺复兴之父”的生平与抱负,也因之得以再一次在非华语世界展现。
◎重读胡适自传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胡适的英文版自传《我的信仰》,与中文版自传《四十自述》,与英文版《生活哲学之修订》的内容捏合在一起,再逐一加以研读,那将是怎样的一番别样况味,那将是怎样的一番心灵触动?
遗憾的是,虽然此后数十年间,《四十自述》作为胡适自传的唯一“定本”,屡屡被研究者提到或征引;但却鲜有言及英文版《我的信仰》者。即或在某些胡适选集、文集中偶有征引《我的信仰》中译本者,却绝无英文版原文可供研究者、读者参考;而英文版《生活哲学之修订》则更是几乎被完全遗忘掉了。
经多年搜求,笔者有幸获得上述诸种英文原版旧著数部,及港台“六艺版”“远东版”“华侨版”《四十自述》数种,逐渐厘清了一些胡适研究领域中语焉不详、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版本问题。正是在这一发现与再发现的历程中,这一部“汇校本”《四十自述》方得应运而生。
重读胡适,能读出多少新意,能读出多少深意,我们无法确知。但我们可以尽力做到的乃是,使用最接近于著者本义的原始文献,或列举有相当规模、经过缜密甄别的原始样本,还原有品质的文本细节与时代语境;并进一步详加注释考订。重读胡适,就从眼前的这部“汇校本”《四十自述》开始罢。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字 数:24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