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曰

作者:马亚中 钱锡生 严明

编辑:沈群

ISBN:978-7-5334-6225-3

定价:62

出版时间:2014-03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属分类:社科人文历史

内容简介

这本《诸子曰》即具备了介绍精华、指导初学之长处。编者从流行甚广的《诸子集成》中精选出语录一千五百余条,分类编次,详加析义,突出主旨,在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背景中阐述诸子思想之价值。全书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胜义如林,妙语如珠,具见选编者之匠心创见。学者得此,如入宝山,不至空手而回矣。有助于一般读者深入了解诸子思想观点及文章风格者,为功匪细也,标之为彰扬祖国优秀文化、指导初学者入门之好书。

目录

哲学《论语》
君子周而不比
攻乎异端
知之为知之
人之过
朝闻道
君子喻于义
事君数
质胜文则野
君子坦荡荡
鸟之将死
子在川上曰
岁寒
季路问事鬼神
其身正
无欲速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泰而不骄
有德者
贫而无怨难
其言之不怍
工欲善其事
人无远虑
君子求诸己
君子不可小知
割鸡
不曰坚乎
予欲无言
往者不可谏
小人之过
 
《孟子》
圣王不作
昔者禹抑洪水
禹之行水
耳目之官
不揣其本
执中无权
仁也者
可欲
人皆有所不忍
养心
 
《荀子》
陋也者
圣人者
天行有常
夫日月之有蚀
大天而思之
人生而有欲
故为蔽
圣人知心术之患
虚壹而静
名无固宜
圣人积思虑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故有无相生
天地不仁
天地长久
持而盈之
三十幅
致虚极
有物混成
人法地
上德不德
故贵
大方无隅
道生
大成若缺
知者不言
祸兮福所倚
为无为
夫轻诺
合袌之木
天之道
信言不美
 
《庄子》
若夫乘天地之正
大知
非彼无我
一受其成形
夫言非吹
物无非彼
以指喻
道行之而成
其分
唯达者
虽然
天下
夫大道
适来
德荡乎名
菑人者
一若志
绝迹易
山木
死生
人莫鉴于流水
故其好之
夫道
已外生
彼方且与造物者
是故凫胫
堕尔形体
大同
视乎冥冥
夫六经
性不可易
计四海
以道观之
万物一齐
故以众小
天无为
然察其始
种有几
人能虚己
昔吾闻
中国之民
夫知者
生也死之徒
六合
夫昭昭
人生天地之间
大知
道不可闻
儿子
有实而无乎处者
故足之于地
今指马之百体
四时
不言则齐
有自也而可
芴寞无形
 
《列子》
有生不生
昔者
气形质
天地
故有生者
人自生至终
故物损
是纯气之守
欲刚
有生之气
无乐
善若道者
窈然无际
死生自命
 
《墨子》
良弓难张
原浊者
子墨
爱人利人者
今有人于此
古者有语
君子不镜于水
必立仪
是故言有三法
强必治
子禽问曰
甘瓜苦蒂
 
《晏子春秋》
地不同生
衣莫若新
橘生淮南
圣人千虑
盛之有衰
藏大不诚
言发
 
《管子》
平原之隰
持满者与天
疑今者
生栋覆屋
得天之道
万物
乌鸟之狡
审其所好恶
取人以己
听于钞
景不为曲物直
天道之数
身不善之患
善罪身者
成功之道
缘其理
天不为一物
天时不作
夫矩不正
凡人之情
夫物有多寡
用常者治
其所谨者小
海不辞水
矜奋自功
行天道
 
《商君书》
疑行无成
有高人
愚者
反古者
穷巷多吝
夫离朱
今夫飞蓬
夫物至
 
《慎子》
行海者
燕鼎
 
《韩非子》
至言忤于耳
道者
虚则
夫虎
夫道者
安利者
木之折
舆人成舆
水之胜火
其质至美
缘道理
凡失其所欲
聪明睿智
知治人者
能有其国
事大众
祸难
(道)无常操
道譬诸若水
冬日之闭
邦以存为常
将欲翕之
有形之类
千丈之堤
故良医
圣人之不病
物有常容
空窍者
不出于户
智周乎远
虽无飞
大器晚成
知之难
志之难
假人于越
圣人见微
以子之所长

美者自美
置猿于柙中
鳣似蛇
刻削之道
巫咸虽善祝
虏自卖裘
目短于自见
虽有尧之智
安危在是非
一手独拍
右手画圆
祸福
太山
火形严
狡兔尽
良药苦于口
籍之虚辞
犬马
冠虽贱
以肉去蚁
瓦器至贱也
摇木者
繁礼君子
焚林而田
不可陷之楯
为政犹沐也
弹痤者痛
人皆寐
山居
世之所谓贤者
长袖善舞
无参验
冰炭
视锻锡
磐石千里
善毛啬
 
《尹文子》
大道无形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
世之听者
使治乱存亡
使人大迷惑者
 
《淮南子》
道者
天下之事
处上
张天下
达于道者
善游者溺
贵者
圣人内修其本
水响
目视鸿鹄
道始于虚霩
人主之情
耳目之察
圣人法天
所谓真人者
心者
人知
水积
物无贵贱
从城上
天地之气
东面而望
圣人者
功盖天下
无为
三人同舍
凡人之性
以数杂之寿
知天之所焉
楚人有烹猴
 
《新语》
居高者
道莫大于无为
 
《法言》
或曰淮南
观书者
 
《论衡》
废时失务
天行已疾
人之所以生者
凡天地之间
太阳火气
夫贤者
 
《申鉴》
君子食和羹
权为茂矣
孟子称性善
 
《潜夫论》
天地之所贵者
是故道之于心
 
《抱朴子》
玄者
天不能平其西北
守株之徒
官达者
金以刚折
 
《世说新语》
阮宣子论鬼神
 
《颜氏家训》
墨翟之徒
山中人
伦理道德《论语》
学而时习之
君子务本
巧言令色
信近于义
不患人之不己知
视其所以
子贡问君子
人而无信
见义不为
成事不说
不仁者
富与贵
士志于道
放于利而行
以约失之者鲜矣
德不孤
我不欲
有君子之道
君子周急
贤哉回也
夫仁者
用之则行
富而可求也
求仁而得仁
亡而为有
人洁己以进
仁远乎哉
恭而无礼
三军可夺帅也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
爱之欲其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易事
刚、毅、木、讷
邦有道
士而怀居
君子耻其言
不患人之不己知
在陈绝粮
可与言
志士仁人
群居终日
君子义以为质
君子病无能
君子疾
君子矜
君子不以言举人
有一言
过而不改
君子谋道
民之于仁也
当仁
君子贞
辞达而已矣
君子疾夫
见善如不及
色厉而内荏
乡原
道听而涂说
年四十
执德不弘
虽小道
博学而笃志
君子有三变
君子恶居下流
君子之过也
贤者识其大者
人虽欲自绝
宽则得众
言必信
士见危致命
君子尊贤
君子惠
子游问孝
已矣乎
君子可逝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
不得中行
 
《孟子》
我善养
非其君不事
无恻隐之心
天下有达尊三
君子不怨天
为富不仁
儒者之道
枉己者
居天下之广居
士之失位
古之人
非其道
充仲子之操
行有不得者
天下之本
自暴者

是故诚者
恭俭
嫂溺
事,孰为大
有不虞之誉
人之患
不孝有三
人有不为
言不必信
大人
以善服人
声闻过情
可以取
西子
君子以仁存心
君子有终身之忧
禹稷当平世
不挟长
其交也以道
仁义礼智
人性之善
圣人
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
人之于身
仁义忠信
今之为仁
为人臣者
君子之所为
君子不亮
舜发于畎亩
尽其心
万物
入不可以无耻
故士穷
亲亲
父母
中天下而立
天下有道
亲亲而仁民
知者
仁者
 
《荀子》
故非我而当者
志意修
体恭敬
上则能尊君
公生明
争饮食
胠于沙
先义而后利
人之生固小人
人之情
人有三不祥
人之所以为人者
高上尊贵
有治人
请问为人君
积微
故上者
礼者
性者
无稽之言
人之性恶
今人之性
圣可积而致
从道不从君
夫玉者
 
《老子》
故善人
罪莫大
 
《庄子》
鉴明
死生
故德有所长
有人之形
吾所谓无情
何谓真人
是故骈于明者
今世之仁人
天下有常然
自三代
伯夷
且夫属其性
素朴
而且说明邪
女慎
世俗之人
泰初有无
执留之狗
世俗之所谓然
大声

若夫不刻意
古之所谓得志
无以人灭天
水行
富者
以利合者

为不善
至礼
彻志之勃
知士
古之得道者
今吾告子
无耻者富
无为小人
且人有八疵
孔子曰
 
《列子》
杨朱曰
鬻子曰
人而无义
行善
 
《墨子》
非无安居出
君子战
谗慝之言
君子之道也
志不强者
务言而缓行
名不可
天下兼相爱
爱人者
投我以桃
君子若钟
世之君子
古之学者
君子服美
 
《晏子春秋》
道在为人
圣人伏匿隐处
贤质之士
君子之事君也
事明君者
君子有力
大者不逾闲
君子赠人
君子居
士者诎
上若无礼
见贤而进之
 
《管子》
誉不虚出
圣人之诺己也
 
《商君书》
仁者能仁于人
 
《慎子》
家富
与天下于人
不肖者
 
《韩非子》
不知而言
卑主之名
智术之士
行贤
宫有垩
不吹毛
君子不弊人之美
 
《尹文子》
人贫
 
《吕氏春秋》
人主之性
利不可两
帝也者
夫得言
 
《淮南子》
大寒至
生不足以使之
举世而誉之
圣人量腹而食
圣人食
 
《新语》
众口
 
《法言》
女有色
妄誉
君子好人之好
人必先作
求孝
 
《论衡》
世俗所患
故夫仕宦
君子在世
 
《潜夫论》
凡山陵之高
仲尼曰
人心不同好
世有可患者三
贫贱
 
《抱朴子》
爱憎好恶
物有似而实非
无当之玉盌
君子之升腾
 
《世说新语》
支公好鹤
杜预
 
《颜氏家训》
名之与实
政治《论语》
为政以德
道之以政
举直错诸枉
邦有道
暴虎冯河
民可使由之
子贡问政
百姓足
季康子问政
季康子患盗
焉知贤才
名不正
诵诗三百
苟正其身矣
巧言乱德
道不同
吾恐季孙之忧
天下有道
齐景公有马千驷

精彩节选

  • 节选|
哲学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Z·一·P31
【释义】“周”,指以道义忠信来团结人;“比”,指为暂时共同利害营党结私、互相勾结。孔子认为,君子在一起,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在一起,就不是团结而是勾结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Z·一·P32
【释义】孔子认为,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政者,正也”,以正为政,各种异端邪说自然没有滋生之处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Z·一·P33
【释义】这句话是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子路对侍知与不知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孔子能免除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但平常人却常犯这样的毛病,因为虚荣心太强。孔子告诫子路的就是怎样能破除这种虚荣的念头。也就是古人所言的知不足,然后足。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Z·一·P78
·哲学··诸子曰·【释义】孔子认为,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Z·一·P78
【释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别乱的时代,他切盼的是“大道之行也”的国家。他一生一世志在天下太平。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发出了上述感叹。由此,我们更能领会他忧世忧民的苦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Z·一·P82
【释义】喻:明白,懂得。孔子说:君子只知道义,小人只知财利。意谓君子只做合道义的事。而小人反是,只做有利益的事。在处理“义”和“利”的问题上,可以判别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Z·一·P86
【释义】“数”,为密、烦琐之意。一个人事君,态度上过分急切,就会招来羞辱。同样,一个人交友,如果态度太过急切,就会被疏远。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事君与交友,都是一样的道理,保持一定的距离,则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Z·一·P125
【释义】孔子特别重视“中庸”的德行,在他看来质胜文、文胜质,都是有缺陷、令人遗憾的。正确的做法应是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Z·一·P153
【释义】心底无私天地宽,君子荡然无私,故常舒坦,而小人竞于荣利,故多忧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泰伯》Z·一·P157
【释义】孔子的学生曾参病了,鲁国大夫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参希望敬子知道他讲话的诚意。因而说了这番话: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Z·一·P188
【释义】孔子在一条流水的旁边,望着滚滚而去的水流,说:“岁月的消逝也就是这样吧,昼夜一息不停。”春夏秋冬,更迭不已,日月运行,永无止息,圣人面对自然的启示,想到的是进德修业。自强不息。这样的话也同样出现在《孟子·离娄下》中:“源泉混混,不舍昼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Z·一·P193
【释义】所谓“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天冷了,才能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操守可见于世。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Z·一·P243
【释义】孔子不言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他是积极用世的实行家,认为生为人类,就得与人相接,就当为人尽力,这是一个人的责任。所以当他的学生子路向他请教服事鬼神的方法和死是怎么回事时,他讲了这样的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Z·一·P286
【释义】凡事要以身作则,这样,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任。这就是孔子最主要的思想,以道德教化来“修己以安人”。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Z·一·P291
【释义】孔子因材施教,子张问政,他告之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夏问政,孔子告诫他这段话:“欲事之速成,则慌张失措而反不达;见小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失其大。”子张的缺点是自视过高,子夏的缺点是因小失大,故孔子能各以其特点而告诫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Z·一·P296
【释义】“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和”是调和、和谐、恰到好处。“同”是人云亦云、盲目附从。孔子认为:君子是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使一切都恰到好处;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Z·一·P298
【释义】“泰”是心貌怡平、安详舒泰。“骄”是矜己傲物,自命不凡。孔子认为:君子坦荡舒泰、故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自大,却不安详舒泰。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Z·一·P301
【释义】“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只要内在充实,自然英华外发;而仁者的涵养中包摄了勇,仁者能够杀身成仁。而那些光会利牙巧口说话的未必有道德,那些自恃血气之强的好斗者未必有仁义。孔子告诉我们看人要看本质,而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 节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吾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之星宿海,亦为吾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之昆仑悬圃也。研究先秦诸子,钅赞味其下逮汉魏以来之遗风余韵,斯为探讨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思想文化发轫所必由。余自幼喜读先秦诸子之文,从其生动之故事、奇妙之比喻、面目各别之文风及严密之辩说中弋取其精英,并由此略窥吾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之奥秘。而立以前,教授于无锡国专,即曾为诸生讲授诸子。建国以来,草创古代文学史及编撰古代文学理论论著,亦有资于先秦诸子之撰述。如孔子的主张辞达,墨子的论三表,就揭示出修辞与论证的基本准则;孟子说诗,庄子谈寓言,又涉及文学与现实之关系以及浪漫恣肆之文章写作。所以清人章学诚云:“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
诸子文章体裁,开启后代文章创作无数法门。如《论语》人物言行的简洁描述是六朝志人小说《语林》、《世说》之蓝本;《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中的专篇论辩,又成为后代论说文章之典范;《庄子·天下》又是后代自序文的滥觞;《荀子·赋篇》影响到汉魏人之咏物小赋;《韩非子》中的《内外储说》则是连珠体所自出身。又如庄子与惠施的诘难,即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以及韩愈《进学解》的先声;孟子问齐王之大欲,历举轻煖肥甘、声音采色,为枚乘《七发》、曹植《七启》所祖述。如此等等,胥足以证明先秦诸子文章在中国散文发展上具有不可动摇之先驱地位。
由于诸多原因,当今读者欲阅读与研究先秦诸子之文章尚存在困难与障碍,迫切需要得到专家学者之入门指导。这本《诸子曰》即具备了介绍精华、指导初学之长处。编者从流行甚广的《诸子集成》中精选出语录一千五百余条,分类编次,详加析义,突出主旨,在中国历史文化之大背景中阐述诸子思想之价值。全书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胜义如林,妙语如珠,具见选编者之匠心创见。学者得此,如入宝山,不至空手而回矣。有助于一般读者深入了解诸子思想观点及文章风格者,为功匪细也,标之为彰扬祖国优秀文化、指导初学者入门之好书,谁曰不宜。

                                                     钱仲联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464

开 本:32

字 数:37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