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带你去探险—神秘亚马孙

作者:张瑞田

编辑:张丽艳

ISBN:978-7-5334-6543-8

定价:38.00元

出版时间:2014-10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神秘亚马孙

关于本书

编辑推荐亚马孙河全长6440千米,为世界第二长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亚马孙河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使这一片地域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面包树,树懒,鳄鱼,食人鱼,长在树上的仙人掌、光棍树、大王莲……相信看过《里约大冒险》的读者一定对电影里面的金刚鹦鹉、食蚁兽、箭毒蛙……印象深刻吧,想要深度了解亚马孙,请跟随科考队一起进入南半球的神秘王国探险…… 这里有近200幅珍贵的亚马孙科考实景彩色图片…… 中国科学院教授董锁成、周长进联袂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作序。

内容简介

专家推荐
《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丛书是中国科学家及新闻工作者对亚马孙河、贝加尔湖、三江源、北极等地区首次大规模的综合科学探险考察的真实记录。它生动再现了当年探险考察的艰辛历程,记录了探险队探险考察中的酸甜苦辣,展现了考察中的奇闻异事及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是一套科学探险考察的科普佳作。
                                                               ——中国科学院董锁成教授
    北极、亚马孙河、贝加尔湖、青藏高原、三江源等地区都是对全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地区。这套丛书正是记录了中国科学家进入这些地区进行科学探险考察的全过程。希望我国广大青少年能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探险精神,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大自然,研究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中国科学院周长进副教授
 
 
作者简介

张瑞田,中国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各类报刊发表二百余篇散文随笔,并有多部著作出版。2006年在《美术报》开设 “意水堂品书”专栏,从2007年至今,在《书法报》开设“瑞田观点”专栏。近年,在《美文》、《东方早报·艺术周刊》、《文艺报》、《京华时报》、《鸭绿江》文学杂志开设个人专栏。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丛书中的一本,是作者对2004年夏天跟随中国科考队来到亚马孙进行科学考察的亲身体验的描述。作者通过一路的科考见闻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亚马孙雨林,从这些有趣、神秘的雨林经历中,我们了解了亚马孙的生物:邂逅面包树,遭遇树懒,捕鳄鱼,钓食人鱼,见到长在树上的仙人掌、蚂蚁窝,错过了食蚁兽,还有光棍树、腰果树、大王莲……亚马孙热带雨林是 “世界动植物王国” ;从这里我们获知亚马孙的历史:亚马孙雨林的发现史、印第安人的历史、亚马孙雨林的殖民史……从这里我们学习了亚马孙雨林一带的地理人文知识:亚乌国家自然公园、亚马孙雨林沿途的城市马瑙斯、巴塞卢斯、科达雅斯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目录

初识亚马孙 
到亚马孙去  
亚马孙探险的入口处——马瑙斯 
“卡西迪亚”号 
探险队出发啦!
白水河、黑水河  
画如风景 
河上的晚餐 
夜航船上赏星空
美国人克瑞斯 
新的一天开始了  
热带雨林中的奇遇
寻访无名岛
水淹林  
遭遇树懒  
亚马孙河上远近闻名的船长——米盖尔 
马纳卡布鲁一瞥 
水边的人家 
捕鳄鱼记
比豹更凶猛的吸血昆虫
河豚、蚂蚁窝、大王莲
畅游亚马孙河 
听米盖尔讲亚马孙河发生过的故事 
阿纳蒙镇邂逅腰果树、光棍树 
在科达雅斯考察木材加工厂
烤野味、甘蔗酒  
夜色中划独木舟闯秘境
船长的故乡——科阿里
在密林深处做样方 
第一阶段考察结束后话别情 
休整后 “卡西迪亚 ”号再度起航
休息日去吃巴西“公斤餐” 
露天音乐会
长在大树上的仙人掌
独钓食人鱼
亚马孙树王  
探险家彼得•  布雷克
拜访印第安老人  
我的身体开始溃烂 
亚马孙科学探险接近尾声
赤道里的城市——巴塞卢斯 
捕捞观赏鱼、拜访库里斯 
岩画、艾朗岛、日本人
亚乌自然公园
新艾朗市 
爱情故事里的主角
再见,亚马孙

精彩节选

内文节选
 
◎ 遭遇树懒
 
    我见过树懒,那是在马瑙斯的植物园。一只比猫大不了多少的小动物,挂在树枝上,一动不动,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我本不认识树懒,是宛新荣指给我看的,他对树懒的了解如同了解他的十指。我对树懒也并非一无所知,其实,来亚马孙探险之前,我对树懒这种与亚马孙独特的生态系统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小动物作了一番研究:已发现的树懒共计有两种,一种是二趾,一种是三趾,行动如年迈的老人一样迟缓,都长着长臂长爪,常年倒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以树叶为生,每天需要十六个小时以上的睡眠。为适应倒挂树枝的生活,毛发的生长方向与其他动物相反,从腹部向脊背逆生,使雨水能在它酣睡于树枝时顺畅流下……
    亚马孙的动植物物种是世界科学家久谈不衰的,当然也是中国科学家关注的话题。在亚马孙,中国科学探险队的成员都有见到树懒的愿望,原因很简单,它是亚马孙的特产,是世界最大、最完好的热带雨林的独有生命。没有想到,在亚马孙河漂流的第二天,就与一只野生树懒遭遇了。
    傍晚,太阳消失在西部的雨林里,酷热的天气立刻凉爽了几分。我们地处南纬3°,离赤道只有300多千米距离,强烈的紫外线和潮湿的空气,让我们的身体开始溃烂。这个时候,我们就喜欢站在船的甲板上,眺望亚马孙河两岸浓郁得令人窒息的树林和在黯淡的光线下执著西去的河流。风轻轻地拂面而来,身上的伤口也停止了疼痛,我们也就有心情休闲地四处张望,于是,就看见了树懒。
    大船后面拖着三艘小船,这是我们进入亚马孙河支流湖泊的工具,它们在湍急的浪花里剧烈地摇摆,尾随大船前进。树懒趴在一条小船的右侧,神情十分紧张。一双温情的小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前爪,担心自己掉进河中。这一幕,站在甲板上的人都看见了,议论之声响成一片。鲁道夫跳上晃动的小船,把树懒抱起来,回到甲板上,让大家观看。树懒刚刚成年,毛发呈灰黑色,三趾,眼睛周围有一道白圈,样子乖巧。见到我们既胆怯又害羞,常常用它的长臂抱住自己的脑袋。我向科学家们提出一个问题:动作如此笨拙,反应如此迟钝的动物,能够在热带雨林里生存,靠的是什么?回答是,树
懒皮毛间的绿藻可以与四周的植物相混淆,并能长时间在一个位置上不动,不易引起攻击者的注意。另外,树懒倒挂树枝睡觉,长长的手臂可以使身体悬空,以至劲敌野猫攻击时将一筹莫展,甚至会掉进河水里。以静制动,是树懒的生存战略,也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科学家最愿意说的话就是“为什么”,眼下,他们就对树懒为什么在小木船上出现进行推理、判断。最后的结论是,这是亚马孙优良的生态环境促使的动物的扩张行为。树懒是为了去河的另一岸拓展生存空间,才离树涉水,由于体力不支,才爬上停泊在河边的小木船。另外又证明,亚马孙河水域的辽阔,使在此生存的哺乳动物基本上都会游泳,这是环境和生存的双重需要。随后,科学家们量了树懒的长度,又称了树懒的体重,将有关数据记下,便把它关到船舱里,等到天黑时把它放回到大自然。
    亚马孙河上空繁星点点,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泛起一层白光。这样的星星,这样的月亮,仅存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到亚马孙来,既是体验往昔纯净的生活,也是为了改变长时期不尊重动物、植物的可怕观念。为了放回树懒,船长下令停船,鲁道夫率先跳上小木船,解开缆绳,启动马达,喊我们上去,然后开船。我又一次看见了树懒,它抓着船舱的挡板,低垂着头,默默无语。我用手拍拍它的脑袋,它也佯装不知,似乎自己仍在亚马孙的密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我一直盯着树懒看,不一会,它透过挡板的缝隙偷窥我们,见我望着它,目光马上转向一边。
    小木船驶进河边的树林,鲁道夫打开电筒,寻找树懒赖以生存的大树。鲁道夫觉得靠河边的树危险,又开着小木船驶向密林深处,最后停在一棵大树旁,为树懒寻找家园。几只电筒的光柱在树林里交织,被惊醒的鸟叫起来,振翅飞向夜空。我把树懒抱起来,交给鲁道夫。这时我发现,树懒大睁着眼睛,看着树林,并轻轻喘息起来。它靠在鲁道夫的肩头,向树顶张望。一定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特有的气息让它找到了回家的感觉。鲁道夫把树懒放在一根坚固的树枝上,离开人体的树懒抱着树枝,慢慢向树顶爬去。在它爬到另外一根树枝上时,回转头看看我们,那种奇怪的表情使大家笑起来。在笑声中,树懒继续爬行,最后被大树浓密的树叶覆盖,踪影皆无。
    树懒消失的那一刻,宛新荣带头鼓掌,掌声又把一只大鸟惊醒,它抖动翅膀的声音,好像在与我们合奏。
 
◎ 捕鳄鱼记
 
    晚餐依旧是在船上吃的,“卡西迪亚”号船的厨师为适应中国人的口味,烹饪的菜肴别具一格,既有巴西风味烤鱼,也有面条米饭;既有啤酒,又有巴西特产甘蔗酒。一路吃下来,我们的体重就如同丰水期的亚马孙河了。
    尤久在收拾狼藉的餐桌时,鲁道夫和另外一个水手坎达开始发动小船,他们把小船移到大船右侧的吊板旁,招呼我们到小船上去。我们一共十几人,分乘两艘小船驶向黄昏中的雨林。我坐在小船的尾部,发现队友们都穿上了防雨的长衣长裤,视野尽处是墨绿色和橘黄色相交织的独有的热带风    景,那是亚马孙河黛色的河水、雨林、夕阳的共同创造。天蓝色的服装在这种色调下别有一番风韵。站在船头的坎达低声讲述着亚马孙鳄鱼的故事,并预言我们的此次之行一定会捕捉到鳄鱼。
    捕捉鳄鱼,对我来讲够震惊的,别说捉它,就是看上一眼我都会心惊肉跳。不过亚马孙之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这一区域的动物进行了解,那么,捕捉鳄鱼就是必要的环节了。我们没有这个本领,听鲁道夫说坎达是捕捉鳄鱼的高手,于是请求他帮助去水淹林的深处捕捉鳄鱼,做动物科学的考察。
    船向着夕阳行驶,宽阔幽深的亚马孙河如一曲交响乐,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地展现着自己的旋律。岸边的密林相互交织,偶有一个巨大的树冠突兀地升起,颇有鹤立鸡群之感。夕阳沉在河里,河水变成了黑红色,光晕向河的两岸散去,河面的层次感异常清楚。船划了一条弧线,转向河右侧的支流,树荫浓郁,眼前顿时暗淡起来。我摘下墨镜,四处看去,河面只有十余米宽,水淹林的树冠几乎相触,藤蔓曲折而下,如一条条长蛇钻入水中。水面被蕨类水草铺满,紫红色的水草拥挤在一起,如一张色彩独特、图案别致的土耳其地毯。船从上面驶过,粗暴地将水面撕开,只是船一过去,水草又合拢在一起。支流的纵深处,自然枯死的树木横躺在河面上,矮树丛有规律地分布在大树下面,显得十分阴森。船的发动机在这个时候熄灭了,掌船人用木桨划行。大家都知道到这里来干什么,都不作声,让水流的声音任意弥漫。鲁道夫向我们摆手,示意捕捉鳄鱼的时刻到来了。
    一束耀眼的光柱平射出去,这是鲁道夫手中的探照灯在矮树丛中寻找猎物。光柱特别亮,所照的河面一片惨白。坎达趴在船头,目光如炬,随着光柱渐渐平移。大约有十分钟的时间,坎达把手举过头顶,示意这里没有鳄鱼。鲁道夫把船向前划去,船头冲破河面的声音细碎但节奏分明。河面时宽时窄,两侧的树丛时高时低,高大的树冠上总有一些树枝摩擦的声音传过来,那是亚马孙猿猴在蹦跳,它们知道有人来到自己的领地,在相互通知,做好应战准备。天空是窄窄的一条,却格外的明亮,深蓝的夜空布满群星。从河上望去,仿佛是沉浸在夜晚的一条高速公路,星星则是汽车的车灯。我问旁边的队友:“猜猜,这里像在何处?”队友没有回答,我又说:“像地狱,也像天堂。”队友恍然大悟似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船再次停在由树丛围起的河汊里,鲁道夫手中的灯打开了,灯柱缓缓地移动。坎达纹丝不动地趴在船头,警觉地看着前方。灯柱突然停在一处,我向那里张望,只看见一株矮树和矮树下面的水草,余下的是漆黑一团。船渐渐向那里移动,我们屏住呼吸,有点紧张地随船而行。在靠近矮树的时候,只听见一丝微小的声音,就有人欢呼起来,表示坎达抓住了一条小鳄鱼。我几乎不信,自言自语地说:“是不是变的魔术?”在坎达身边的聂品否定了我的猜测,他说他亲眼看见了坎达捕捉鳄鱼,同时不友好地看了我一眼。欢呼声响成一片,鲁道夫手中的灯头转向船舱,随即在坎达握着鳄鱼的手上停下。鳄鱼有两尺长,棕黑色,眼珠凸起,不知是紧张还是凶相毕露,一直张着血盆大口,冷漠地看着我
们。研究动物的队友拿出尺子量着鳄鱼的身长、高度,前爪和后爪的厚度与宽度,又辨别了鳄鱼是雌性还是雄性。此时已是夜半,月光下的水道与水淹林清晰可见,透着一丝阴冷。我没有看见坎达捕捉鳄鱼的过程,总觉得眼前的一幕是在演戏。队友提议把鳄鱼带回大船上进行研究,鲁道夫同意了,这位印第安人的后裔与我们一同捕捉鳄鱼时所提的要求就是让我们把一切捕捉到的动物最后都要放生,不允许带走,更不允许杀掉。我们同意了他的要求,这位有生以来没有离开过亚马孙的青年人才把我们带到这片原始的水域。
船按照来时的水路返程,再一次切开地毯一样的水草。鲁道夫用探照灯为我们开路,灯光偶尔划过岸边的雨林,树与树之间的黑暗如魔鬼般深不可测,极易让人产生恐怖的联想。亚马孙河的所有水路对我来讲都是迷宫,我记不得船头向哪边转,才能回到大本营“卡西迪亚”号上去。船在河道上转了几道弯,在一片矮树丛中停下了,鲁道夫向前方指着说,有鳄鱼。他手里的灯静止不动,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鲁道夫手指的地方,终于发现草丛中有两个亮点,泛着绿幽幽的光芒。我想,那就是鳄鱼。据说,黑夜里的鳄鱼一旦被明光罩住,眼睛立刻失明,并一动不动地呆在一处。船向鳄鱼靠拢,坎达趴在船头,一如河汊里捕捉鳄鱼场景的回放。我站起身,想搞明白坎达到底是真捕还是假捕。
   灯柱在逐渐缩短,那两只绿幽幽的眼睛愈加清晰。坎达开始向船下探出左侧的身体,右手紧紧抓着船帮,突然,他的身体似乎全部闪到船下,又电流般翻到船上,左手中一条三尺长的鳄鱼在拼死挣扎。米尼迅速起身,右手抓住鳄鱼的尾部,一脸坏样的鳄鱼才低头臣服。坎达像变魔术似的在我们眼前捕捉了两条鳄鱼。鲁道夫告诉我,他们能够捕捉到十几米长的大鳄鱼,考虑到我们的安全,才抓两条小一点的。鲁道夫的话,这时我信了。两条鳄鱼让大家兴奋起来,回到大船上,研究动物的队员立刻着手研究,取得了一些珍贵的数据。事毕,愿意出风头的聂品跳到小船上,小心翼翼地把鳄鱼放入湍急的亚马孙河里。
 
◎ 拜访印第安老人
 
   “卡西迪亚”号扎进一条支流,船头高昂,把褐色的河水翻开,一排排白色的浪花此消彼长,如同一条流动的链条。
    进入亚马孙,我们想深入了解印第安人,米盖尔也就想尽办法找机会,让我们与印第安人接触,满足我们的考察需求。“卡西迪亚”号进入了赤道圈,正在一片水淹林里航行。米盖尔说有一个印第安老人住在这里,不远处还有一个印第安村落。米盖尔的话没有说完,大家就提出去拜访老人并去参观那个印第安村落。印第安人是亚马孙流域的活化石,在他们顽强的生命里程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个人种的神秘莫测,复杂多变。
又在重复以往的动作,“卡西迪亚”号在河渚边停下后,我们又换了小船,只是停船的地点离岸边很近,与其说是靠小船航行,毋宁说是把小船当成了跳板。堤岸边的水域密密匝匝长满了细长矮小的树林,小船卡在树与树中间,像一个受气的孩子。米盖尔准备了一些面包、水果,他说是带给印第安老人的。食品放在一个提篮里,鲁道夫挎着,踩着东倒西晃的小船,与我们一同登岸了。
越过一个小山丘,沿着一条人为踏出的小道,就看见了一间木房子。米盖尔指着木房子说,印第安老人就住在那里。我仔细看着,印第安老人住的木房子很像东北农村储藏玉米的仓库。四根立柱呈正方形,在离地一米的地方平铺一些干燥的木板,四周再用木板围起。有意思的是顶棚只封了一半,另一半可以看见摇曳的树枝。门口放着一块木墩,踏在上面才能走进四面透风的木房子。
    我们看房子的时候,印第安老人也在看我们。他的头伸出窗口,表情古怪地看着我们。当看见米盖尔的时候,老人露出了天真的微笑,并向我们频频招手。我们绕到木房子的左侧,踩着木墩子,一一走进了木房子——印第安老人的家。从木房子的外观,不难看出房子的简陋,进去后,更觉出它的寒酸。房子的一角挂着一个吊床,床布肮脏不堪,里面放着一块发黑的毯子。吊床下,一条灰色的小狗温顺地趴着,看我们一眼,迅速站起来,摇摇尾巴。露天的部分,有一个锅灶,吊起来的铝锅里放着一些切开的红薯。印第安老人热情地对米盖尔说着什么,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对这个印第安人的家和印第安老人,我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米盖尔我们与他进行交流,老人也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自己的身世和他所住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老人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但他知道自己有两个小孩,都去外面工作了,至于在什么地方工作说不清楚。他的家本来在村子里,老了以后就到这个地方建了这处房子,独自一人生活。问他过去干过什么,老人说打鱼、种木薯。问他还干过什么,他说除了打鱼、种木薯就没干过什么。我们就笑了起来。老人的身材瘦高瘦高的,上身穿一件半截袖的格子衬衫,下身穿一条黑色的长裤,步履轻盈稳健,看样子,他比米盖尔大多了,但他的眼神却比米盖尔活跃。我仔细察看了印第安老人的家,除了一些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外,什么也没有看到。也就是说,他吃着木薯和打捞上来的鱼维持自己的日子,无怨无悔。
    米盖尔请他带我们去印第安村落,老人愉快地答应了。然后,我们又踩着小船上了“卡西迪亚”号。在行驶的船上,队员们纷纷与印第安老人合影,对一位以后很难再见的老人,大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些人向他赠送礼品,我也把一件队服送给了他,老人接过红色的T恤衫,高兴地与我握手,表示感谢。
   “卡西迪亚”号向一条幽深的水道驶去,这片人烟稀少的水域是河豚的乐园,在我们的船慢慢行驶的过程中,常有河豚跃出水面又迅速入水,在河面留下一个巨大的浪花。数条河豚翻来覆去地上上下下,景象十分壮观。印第安老人告诉我们,这里的河豚特别多,有时候一起从河里向上探头,样子可爱乖巧。
    船绕过一个小绿洲,河豚的身影就消失了,河面恢复了平静。再经过一片水淹林,迎面是一片宽阔的水面,船头对着的就是一个平缓的堤岸,岸上的房子比较整齐,靠右的一排房子像一所学校,房子前立着一根旗杆,一面巴西国旗轻轻飘扬。“卡西迪亚”号向岸边靠去,临近岸边,我看见一棵长在水里的树,树干笔直,树枝繁茂,在树枝上悬挂着一个个灯笼似的圆形物体,风过后,“灯笼”轻轻摆动。我举起照相机,对准这棵树拍照,陈光伟走过来,用他的小录像机也对准了眼前的树,还对着录像机说道:这是在一个印第安村落,这棵树叫结巢树。
    结巢树,为什么叫结巢树?我立刻向陈光伟请教。陈光伟学养深厚,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他马上关掉手里的录像机,对我说,这种鸟叫结巢鸟,树上的小笼子就是它们编织的,是它们生儿育女的地方。那个鸟巢有精巧的结构,雨水淋不进去,其他动物也无法攻击,是结巢鸟牢固的
堡垒。我仔细地打量着这棵结巢树,它与常见的苹果树一样高,树枝收敛,向上冲去。鸟巢有规律地
挂在树枝上,特别像树的果实。我数了数,这棵结巢树上共有32个鸟巢,偶尔可以看见小鸟的脑袋从小孔里伸出来,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又马上缩回去。就在我近于贪婪地欣赏结巢树的时候,“卡西迪亚”号抵岸了,鲁道夫和米尔干正把一块跳板搭在船与岸之间。
    上岸后我们向左侧走去,那里有一户人家,与老人熟悉,他就把我们带过去了。这间木房子的结构与老人的房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工艺细腻、合理,能看出许多生    树枝上悬挂着的是织巢鸟的鸟巢活的气息。房门对着河,木制的楼梯从门口顺到地面。一位年龄有五十多岁的印第安妇女站在门口向我们眺望。爬过一个小坡,我们就来到了印第安妇女的面前。米盖尔向她问候,又向她介绍了我们的情况,她大方地请我们到房间里作客。我和米盖尔、陶宝祥率先进去了,我有点惊讶地发现,一个十余平方米的小房间摆着一台电视,一侧的吊床上睡着一个婴儿,旁边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妇女正冲我们礼貌地微笑。我来到吊床边,看着熟睡的婴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的小孩也是这么大,此刻,他正与自己的母亲在成都等待我的归来。想起儿子,心中有一点惆怅。我对年轻的印第安妇女说,自己想抱一下孩子。印第安妇女立刻答应了,她抱起熟睡的孩子,双臂一伸,递给了我。我把小孩紧紧抱着,如同抱着自己的孩子。少顷,孩子醒了,熟睡中的印第安小孩哭起来,我把孩子还给她说,孩子一定是饿了,又告诉他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么大。她笑起来,愉快地接过孩子。后来我知道,孩子还没有满月,但是,在孩子的身上和她母亲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中国人“坐月子”的紧张状态,房子四面透风,母女没有任何禁忌,对于她们所谓“月子”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为印第安人顽强的生命活力惊讶、感叹。后来我们给小孩起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新华。米盖尔高兴地说,因为这一天,孩子的一生有可能改变。在门前,我们听满脸沟壑的妇女讲述这个村落的故事。村子有二十几
户人家,过去都可以讲印第安一种古老的语言,到了他们这一代,这种语言消失了,只会讲巴西国语葡萄牙语。浩瀚的亚马孙在滥砍滥伐中没有伤了元气,原始风貌基本得以保留。然而,人类毕竟走过了20世纪,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印第安人也出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首先是教育的普及,学校把一种新的语言和思维灌输给年轻的一代,同时,印第安人与生俱来的另一种文明就被摧毁了。这是一对矛盾,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也将消解一些传统,甚至是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我能理解印第安妇女的感慨,我更能理解离她的家不远的那所学校。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是以天主教救赎精神为基础,旨在普及印第安人的现代教育,从而达到改变亚马孙文明结构的目的。    一群小学生从我们面前走过,我们把照相机对准他们拍照,他们也大方地向镜头摆手。宛新荣把随身携带的糖果分给他们,小学生们拿着糖果对着我们友好地微笑。这是新一代印第安人,上一辈的语言他们肯定觉得陌生,当他们在教会学校毕业之后,他们自然会反思自己,反思现状,甚至也会像米盖尔一样去国外学习,开拓自己的新生活。   
离开印第安人的村落,已是傍晚。离开前,陶宝祥代表探险队向印第安妇女赠送了一些礼物,其中包括一个红色的中国结。印第安妇女对中国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她举着中国结向我们致意,然后又挂在房间里。在满眼绿色的亚马孙,这个红色的中国结显得十分耀眼。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8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173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