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作者:梅洪建 著

编辑:林云鹏

ISBN:978-7-5334-6293-2

定价:35

出版时间:2014-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所属分类:班主任培训

标签: 做一个不再瞎忙

内容简介

本书从班主任工作的本位入手,找出班主任“该”做的事,为班主任提供了一条简洁而“轻松”的带班之路。
第一,为学生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让“动起来”消除班级事故、发展学生能力、蓬勃学生灵魂。第二,学会借力,让家长、科任教师成为“铁哥们儿”,让领导成为 “棋子”,让其他社会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第三,班会必须系统化、科学化。只有这样,它才有效。第四,用好沟通“小本”,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感受学生生命的鲜活、成长的生动和教育的幸福。
以上经验,不仅是梅老师把一个“被遗弃”的班级带到100%上本科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十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进行反思的结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班主任特别是年经班主任,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 著者简介
梅洪建,国内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等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中小学德育》等推介名师。《福建教育》《教育时报》等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在《人民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4种,主编图书5种。应邀到全国各地做交流或上示范课200余次。

目录

序•有所不为有所为(万玮)
自序

第一章  班主任要做该做的事儿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比起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更重要。在教育中,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得多,找到我该做的事,是避免瞎忙的关键。

第一节  职业化班主任的两大特征
第二节  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
第三节  学生应该是班主任的主人

第二章  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
面对班级里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事故,班主任总是疲惫不堪。是否有一种途径,不让班级发生各式各样的事故呢?

第一节 “动起来”让班级不生事端
第二节  班级委员会让学生蓬勃发展
第三节  平台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四节  平台可持续运行的四种策略

第三章  为孩子的成长借取多方资源
将班主任从忙碌中解放出来,不是空中楼阁。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你也可以的。

第一节  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
第二节  班主任为什么没有家长朋友
第三节  四招让班主任和家长成为“铁哥们”


第四节 “五人”策略团结你的科任老师

第五节  让领导成为你的“棋子”/ 99
第六节  创设更广阔的借力平台 / 102

第四章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可为什么到了高三,甚至大学,还有那么多孩子不知道好好学习呢?多年的忙碌,效果去了哪里呢?

第一节  破解教育无效之谜
第二节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第三节  科学班会课的四大特征

第五章  用小本做沟通的大事
倘能足不出户便可知全班动向,无痕之中就能运筹帷幄,班主任不就可以轻松许多吗?

第一节  师生交流,最好是“小本”
第二节  小小本子的五大功用
第三节 “四要诀”创造小本奇迹

第六章  理念烛照下的实践
大爱无痕,大教无言,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孩子。

第一节  实践个案
第二节  案例背后的理念
第三节 “培育-发展”班级发展理念八问

精彩节选

内文节选
 
第一节“动起来”让班级不生事端
 
 
一、让孩子动起来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位最好呢?”
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回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疗法,所以以为我能治大病,医术高明,我的名气也因此响遍全国。”
 
教育的现实是那些处理班级“事件(事故)”水平比较高的班主任,往往成了优秀班主任,那些带后进班级的班主任也更容易成为优秀的班主任,而那些能够把班级“事件(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或者根本就不让班级发生意外事故的班主任反倒成不了优秀班主任。老子说:“邦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国家陷于错乱,才显出所谓的忠臣。如果用此来关照班主任工作的话,是否可以说,正是因为班级事故的层出不穷,才有了“优秀班主任”呢?如果优秀班主任的出现必须和“事件”相关联,这似乎是教育的悲哀!正如警察成为福尔摩斯的前提是我们这个社会动乱不堪,这不就是莫大的悲哀吗?如果社会风平浪静、国泰民安,我宁可不要任何一个“福尔摩斯”,宁可这个社会不存在警察!
正是这种错误思维的存在,很多班主任总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管理技术”、“带班妙招”之类的书籍就成了畅销书;于是很多人听专家报告总是想学取一招半式拿过来用用。这种思维限制,只能使班级工作治标不治本;殊不知,方法再多也多不过个性越来越多样化的学生带给老师的越来越多样化的“麻烦”。
老师们会问,真的有不让班级发生“事件(事故)”的方法吗?
您想想,有没有?当您的学生犯了错之后,您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或者其他地方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是这些——“没事儿不能干点儿正事儿啊?”或者“没事儿就知道给我惹事!”
是的,您经常这么说!
其实,您的话语里就暗含着最朴素的真理——孩子们有事儿做的时候才不会给你惹事儿。
所以,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做。这也是“培育—发展”活动层次观的第一个层次——让孩子动起来。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我们常说“无事生非”,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事情做的时候,他总会给你惹出乱子。因此,避免“乱子”出现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孩子们有事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一)“动”可以消除班级的“动乱”之源
 
人的成长有一个“成长合力”存在,一旦这个力量发散了,孩子就容易“惹是生非”。
“成长合力”对孩子自身来说,是指能够促进孩子自身发展的所有因素之和,包括孩子的主动性、创造力、注意力和发展潜力等要素。我们所主张的“动起来”,就是追求把孩子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孩子的创造力激发起来,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孩子的发展潜力挖掘出来。而能够做到这点的根本方法就是让孩子“动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动”中是不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和精神力的,“动”是集中孩子“成长合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从生活的实践角度来看,无事就可能生非。人在有“正事”可做的前提下才能集中“成长合力”,做该做的事情。这样,也就少了些“闲事”。对于班级来说,也就根除了“动乱的根源”。因此,我们主张“动”就是为了让“动”的可能结果吸引孩子的主动性,让“动”的过程点燃孩子的创造力,让“动”的交互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动”的行为发展孩子的无限潜能,让“动”根除班级的“动乱之源”。
 
(二)“动”可以点燃孩子的“边缘发展”
 
不少老师问我——“我们班某某一点儿也不学习怎么办?”“某某性格内向容易走极端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我总是回答说“我没有办法”。正如一个孩子不想学习,你偏偏苦口婆心地给他讲述学习的重要性,甚至父母的不容易,就业难度大等问题,或者干脆就是“用心地”给孩子补课。殊不知,你的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因为对他而言这是遥远的事情,而给孩子补课也只能导致孩子愈加讨厌学习。
有两个关于司机的故事。
 
一个司机看到收费站的姑娘很漂亮,想交个朋友,于是在姑娘向他收费的时候,他向姑娘要电话号码。这边姑娘不给,那边司机不走,结果导致姑娘对司机的反感,从而叫来警察把司机的车拖走了。
一个司机看到一女交警漂亮,想交个朋友,于是就故意在交警执勤的地方违章,故意被罚款。结果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了起来,最后女交警成为了司机的妻子。
一样的目的,两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两个司机一个懂得迂回,而另一个却直奔主题。迂回的达到了目的,直接的徒增别人的反感。教育也有一种手段叫迂回,问题出现了要尽量避免直接扑向问题,而要找到一个边缘的存在,通过这个边缘存在来激活孩子,因为任何一个孩子的内心里都有向上的欲望。而发现边缘存在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这个孩子先动起来。
只要能动起来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收获,感受到收获就能够让孩子拥有自豪感,而自豪感就是一个人继续前行的动力。有个这个动力就能够继续创造进步,持续不断的进步就能够获得别人的赞许;有了别人的赞许,他就能赢得尊严。人一旦有了尊严就会有维护尊严的动力,有了维护尊严的动力,他就会在各个方面要强,他的灵魂就会被激活。灵魂被激活了,就不会有“疲沓”、“不学”、“偏激”等问题学生的出现。因此,拯救灵魂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动起来。
 
(三)动是为了生命的真正智慧
 
动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是为了激活生命的本源,而生命本源是静,是精神的复归。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表、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而“复归”就是返回生命的本根,清静即为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才叫智慧。当孩子们因为精神的荒芜而静时,我们需要用“动”来激活,当灵魂被激活之后,就需要用动而复归到精神富足之后的静。所以,从源起而言,动是为了能静,而静趋归智慧,乃是为了更好地动。
有些朋友会问:当孩子们干完了安排给他的事情之后,他不还是没有事情可做吗?这样他不一样可以“惹是生非”了吗?
 
 
二、让孩子时时刻刻动起来
 
是的,孩子们做完一件事情,他依然可以“无事可做”,所以“培育—发展”活动层次观的第二个层次:让孩子时时刻刻动起来。只有时时刻刻动起来,孩子们的心灵才会被“动”填满,才会没有太多的空闲来“惹是生非”。
可能会有朋友继续问:我怎么可能让孩子们时时刻刻动起来呢?
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说,“怎么让孩子们时时刻刻动起来”是需要班主任研究的课题,不是一个可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它是研究的方向,不是研究的归宿。
从教育的理念认知来说,班主任要理解“动”的基本内涵。如果把“动”仅仅理解为音乐、体育等活动,那就是片面的。时时刻刻的活动,可以有身体的活动,但更多的应该是精神的活动、思维的活动、心灵的活动。
现结合我们班级的语文学习情况,谈谈如何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动起来。
首先是备课活动。以班级委员会(下一节会详细阐释)为备课单位,将教材中的讲读课文分解到每个委员会,让大家集体备课。老师不负责备课,只负责将不同委员会做的同一篇课文的教案进行组合。在备课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查任何资料,但绝对不允许从网上盗版别人的教案。因为有不同的委员会做同一份教案,为了凸显自己委员会的备课水准,以及在老师组合教案时采用自己那份教案的比例尽量高,学生们会将集体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他们会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查找各种资料,力求自己的解读别具一格;在提出问题时会尽量精巧而有张力;在设计教案时尽量使问题分类科学、排列有致;答案提供时尽量完美;作业设计时尽量精准而答案完美……这个环节,孩子们在一篇课文上会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他们需要“动”很久。关键在于,一个建立在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动”,给孩子们带来的不是负累,而是幸福。
上课。上课是老师的行为,但教案是组合学生们的备课成果。老师在做课件时会把哪个问题是由哪个委员会提出来的附缀在问题后面。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提出问题的学生会因为问题是他们提出来的而感到自豪,而其他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不完全是“听从”的心理,一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能被动回答或者是来补充完成一样。因为问题是同学们提出来的,其他孩子就会用批评的眼光来听课,他们会批评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答案是否完美。于是在课堂上各种争论就会产生,因为争论,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大大提升。
作业与批改。作业是教师组合的学生们教案中的“作业设置”一块的内容。我们作业的量很少,每天基本不会超过20分钟。作业是以委员会为单位的,每个委员会在做作业之前会讨论问题的答案,大家共同完成一份作业。也就是说,这份作业是集体智慧的成果。作业完成以后,和其他委员会交换批改,其他委员会的答案可能和自己的答案不同。于是在批改后就会产生第三次思考:思考答案的来源、答案的状况,以及同种答案的答题规律,等等。这样,一次作业会有三个层面的思考碰撞。
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工作量、工作激情与收获。每个学科都让孩子们去做,他们的学习效果不是可以大大提升吗?他们不是在时时刻刻地动吗?
诚然,这个过程,填不满孩子们所有的空间,因为还有其他类型的活动。我们也都知道,无论我们怎么处理,都不可能填满孩子们的所有空间,也不应该填满,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种“无事生非”的“无事”空间是可以被填满的,孩子们“生非”的空间是不存在的。
 
 
三、让孩子快快乐乐动起来
 
可能不少老师又会问,你这么做,尤其是长期这么做,你的学生不会感觉到累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活动层次观的第三个层次:让孩子快快乐乐动起来。
让孩子们动起来甚至时时刻刻动起来,都不是难事,毕竟当我们设计到位、要求到位时,孩子们是可以时时刻刻动起来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局限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时,伴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就会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疲劳。
结合老师自身,其实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动起来并不难。每个老师都知道,让自己快乐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有收获,是成就感。班主任只要抓住这个核心,让委员会的活动具有实效,让孩子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有收获,就能够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动起来。这是内在的驱动,诚然也有外在的“诱引”,例如展示活动等,后面将结合班级委员会的运行详细阐释。
很多老师做了班主任之后,往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知道将工作做到前面;总是在苦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没有想过如何不让问题发生。当下,很多班主任培训,命名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培训”。其实,班主任的专业是什么?却没有说清楚。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践指出一条路,结果老师们跟着这个专家走了一通;听了另一个专家的讲座后,又跟着另一个专家走一通。结果呢,听多了讲座,最终导致自己无路可走。其实,只要班主任明白了自身的价值,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很好的发展道路。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

字 数: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