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教师读本)

作者:周洪宇

编辑:周敏

ISBN:978-7-5334-6222-2

定价:43.00

出版时间:2013-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陶行知生活教育

内容简介

陶行知被日本专家誉为“现代教育之父”,其教育著述和教育实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为重点,系统解读了“生活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多方面内涵及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既注重专业伦理,又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对教师培养培训有所助益。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周洪宇教授对陶行知的人生历程、教育生涯、政治活动、办学活动与教育实验、人格精神、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精心梳理和全面总结,对于教师的学习和业务提高极具帮助。

作者简介

周洪宇,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组组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院院长。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等职。著有《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画传》、《陶行知年谱长编》、《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中部教育论》、《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乐为教育鼓与呼》、《文化是一种力量》、《第三次工业革命百答》,编有《陶行知研究在海外》、《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等。首倡“教育活动史研究”,重构了教育史学学科体系;倡导教育史学“元研究”,建构了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新体系;倡导“陶行知学”,建构了陶行知研究新框架;以教育公平为重点,推动了义务教育全免费。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20余次获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优秀成果奖、原创图书奖。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9年1月,被中国教育宣传网等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

目录

第一讲 家世与求学经历\
家世和童年
一、贫穷家庭出身的“小和尚”\
二、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徽骆驼”\
三、深受尚实、求实、笃实的徽州文化影响\
四、酷爱白居易、杜甫为人和诗风的少年郎\
求学经历
一、旸村蒙馆发蒙——早期传统文化启蒙\
二、崇一学堂求知——新式西方文化初步洗礼\
三、金陵大学问学——系统接受现代民主科学\
四、伊利诺大学攻读——迈向世界的第一步\
五、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开启教育生涯之门\
家庭与婚姻.
一、一个大家庭\
二、两次爱情与婚姻\

第二讲 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
社会交往
一、江浙教育前辈群体\
二、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
三、共产党人学生群体\
政治活动
一、参加辛亥革命地方起义\
二、领导南京五四爱国运动\
三、支持晓庄师生反帝爱国运动\
四、响应“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
五、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
六、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

第三讲 教育改革与办学活动\
教育改革
一、主持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教育科,提倡教育革新\
二、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推动全国教育改革\
三、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四、发起乡村教育同志会,推行乡村教育运动\
五、创办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发动普及教育运动\
六、成立国难教育社和生活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
七、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推动民主教育活动\
办学活动
一、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实验\
二、山海工学团的生活教育实验\
三、育才学校的生活教育实验\
四、重庆社会大学的生活教育实验\

第四讲 生活教育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
政治理念
一、政治理念的渊源\
二、政治理念的演变\
三、政治理念的内涵\
哲学观点
一、哲学观点的来源\
二、哲学观点的形成与演变\
三、哲学观点的构成及特征\
文化思想
一、文化思想的渊源及演变\
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特质\
三、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第五讲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
一、产生背景\
二、含义及实质\
三、“生活即教育”的作用及评价\
“社会即学校”
一、“社会即学校”的产生背景\
二、“社会即学校”的含义与实质\
三、“社会即学校”的作用及评价\
“教学做合一”
一、“教学做合一”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的含义与实质\
三、“教学做合一”的作用及评价\

第六讲 生活教育的具体主张\
民主教育
一、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二、教育要从国情出发\
科学教育
一、教育应科学化\
二、科学应教育化\
乡村教育
一、改造中国应“教育下乡”\
二、教育与有关各方“大联合”\
师范教育
一、师范教育应培养教育界所需人才\
二、乡村师范应成为改造农村的基地\
创造教育
一、“小孩子有创造力”\
二、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
三、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
四、对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的评价\
终生教育
一、终生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终生教育思想的内涵\
三、终生教育的对象、内容与途径\
四、终生教育思想的评价\
教育实验
一、教育实验是“发明之利器”\
二、教育实验应着眼现实,解决本国实际问题\
三、教育实验须有“缜密的计划”,不可草率从事\
四、教育实验“要得人”,“要有组织”,要建立基地\
五、教育实验应善用科学方法\
六、从事实验者应具备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拼搏精神\

第七讲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
一、陶行知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
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生活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
一、杜威的影响与陶行知的超越\
二、生活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区别\

第八讲 生活教育的当代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营养来源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二、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三、“教育以生活为中心”\
四、“教学做合一”\
五、“教育与人生为始终”\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益的理论借鉴
一、借鉴陶行知“教育立国”的思想,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使教育与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开放的大教育体系\
四、借鉴陶行知“全面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六、借鉴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加快扫盲速度,提高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
七、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八、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师范教育\
九、借鉴陶行知“政富教合一”思想,把教育与政治、经济打成一片,进行社会整体改造
十、借鉴陶行知坚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正确对待中外古今教育经验的基本改革原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第九讲 伟大人格\
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
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
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
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
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

结语 怎样造就第一流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精彩节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周洪宇

作为一名在学校工作三十余年的教师兼陶行知研究者,为广大教师们编一本专用读本性质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并配套写一本《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是我多年的夙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大学毕业留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任教不久,在参加编辑湖南教育出版社六卷本《陶行知全集》时,就深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种“爱满天下”、“文化为公”的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全新的教育理念、忘我的教育劳作、炽热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所感佩。确确实实,陶行知先生无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万世师表”(宋庆龄语),“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郭沫若语),是能与教师鼻祖孔子相提并论的“大哉陶子”,是“现代中国教师之父”(日本著名学者斋藤秋男语)。
后来,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约稿,我与董宝良教授、喻本伐教授先后为该社合编选了《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和《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又应湖北教育出版社之约,先后与人合著或独立撰写了《陶行知教育学说》、《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还出版了《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画传》、《陶行知大传》、《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等论著,另外,《陶行知年谱长编》、《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也已完稿并即将面世,尽管这些研究与著作也对师资培养客观上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为教师们编一本专用读本性质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并配套写一本《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的念头,一直在我心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这次有幸应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室主任成知辛先生之邀,为教师们编一本专用读本性质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并配套写一本《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可谓夙愿得偿。
在确定此两书出版选题之后,我就一直在考虑:编写这样两本书,如何才能特色鲜明、与众不同,并对自己过去的相关论著有所超越?经过反复思考,并听取一线老师们的意见,我决定按照“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维一体的框架体系来构拟两书结构,突出教师专业特征,强化两书在教师培养、培训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符合近期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要求。
按照国家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来考虑《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和《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的框架体系,也与我个人研究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的经历和认识有密切关系。1982年我开始涉足师范教育研究,撰写有关论文。1995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师范教育研究中心(这或许是当时国内高校正式成立的第一个师范教育研究中心,此后相继有华东师大和北京师大等成立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开始承担教育部师范司“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师范教育体系发展变化研究”和“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并参与时任师范司司长马立同志主持的“‘十五’全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起草与修改。1996年起,应聘担任教育部师范司专家组成员,参加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多次师范院校发展前景讨论会,完成的全国师范院校调研报告在《教育研究》发表。2003年应聘担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参与教育部教师司的咨询研究工作,经常到各地考察调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并应北京师大出版社路娜同志邀请,为之撰写教师教育教材《教师教育论》(北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2009年,受时任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司长之托,担任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教授牵头、钟启泉教授负责、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专家参与研究的《中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系列研究》课题结题会召集人,在华东师大主持审议通过了国家《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并建议教育部尽快研制工作方案,组织实施上述标准。2010年3月,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全国人大正式提交“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十条建议”,推动教育部启动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体系。2011年又受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和教师司许涛司长委托,为新颁布的国家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撰写解读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并在全国人大多次提出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的建议。这些经历,使得我对教师队伍建设格外有感情,对教师培养培训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开展认识更清楚。
在我看来,所谓教师专业标准,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规范,是对教师的专业伦理、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实践水平等所确立的质量规格和作出的明确规定,是衡量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双重特点,基础性表现在可为教师专业伦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所必备的素质规定了基本标准;导向性表现在规定合格教师基础标准的同时,还具有发展性功能,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可起到引导教师朝着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方向发展的作用。教师专业标准可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所谓通用标准,就是国家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统一规定的标准,即政策性标准;所谓专业标准,是指为教师制定的具体专业发展标准,包括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教师专业知识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等内容,即业务性标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师应制定不同的专业资格与发展标准。教师培养培训只有严格按照教师专业标准,特别是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教师专业知识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这些业务性标准开展,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科学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这一认识,参照教师专业标准“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维一体的新框架体系,我决定改变以往编者大多将陶行知教师教育论述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的传统办法,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的编写体例,分为具有严格内在逻辑关系的六编,即“第一编教育的信念与理想;第二编教师的培养目标与职业定位;第三编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第四编教师的职业伦理与精神;第五编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第六编师生关系”,使之既遵循教师专业标准,又符合陶行知教师教育论述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努力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同时,《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的编写体例,也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实际情况,参照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编写框架,分为相互关联的十个部分,包括“第一讲家世与求学经历;第二讲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第三讲教育改革与办学活动;第四讲生活教育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第五讲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第六讲生活教育的具体主张;第七讲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第八讲生活教育的当代价值;第九讲伟大人格;结语怎样造就第一流的教育家”,使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外域、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既注重专业伦理(伟大人格),又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育理论和实践及其当代启示),以期对教师培养培训有所助益。
由于本人现身兼多职,杂务缠身,精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开学在即,上述考虑未必十分成熟,编写初衷也未必能够完全实现,这就要请读者朋友们见谅了。希望以后有机会修订,使之更能符合教师们的需要。
最后,衷心感谢知名出版家、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旭先生和教育理论室主任成知辛先生的信任和支持,衷心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美编季凯闻先生的精心设计,衷心感谢参与协助整理工作的于洋博士和李艳莉博士,没有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这两本小书很难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得以与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见面!

2013年8月6日    
于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教育学院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343

开 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