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浙江省著名小学语文教师刘发建的四个代表性课例。这四个课例集中体现了刘发建对小语教学的探索和思考,同时有关专家和教师围绕这四个课例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本书融课例、作者的思考、专家的思考和其他一线教师的思考于一体,对探索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有很强的借鉴、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刘发建,网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现就职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授牌成立“刘发建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师博览》(原创版)首批签约作者。教育部三大期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均专题专版介绍其教育教学事迹。长期致力于儿童语文课程探索,在“鲁迅启蒙教育”“汉字文化启蒙”“儿童作文”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曾出版《亲近鲁迅》《小学生鲁迅读本》《经典诵读100课》等教学专著多部,与
¯ 专家推荐
一个普通语文教师,七年之间,四个课堂实录,六个专题讨论,刊发《人民教育》。落地麦以独特的田野思想照亮课堂,开创语文教育的一道别样风景。
——周一贯
教育要从儿童出发,教师要有儿童意识,惟其如此,学校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富有童心、懂得爱人与值得人爱的公民,这是刘发建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思考。
——赖配根
落地麦,田野里的一颗麦子。自由,清纯,本性,有光泽。田野里的每一颗麦子,都是有思想的。他远离了赛课,远离了打磨,在田野里获得自由生长。对每一颗种子而言,没有了自由,就没有成长。正如落地麦自己所说的,课堂就是我的田野。多听听孩子的,少听一点专家的。才能葆有一颗童心。回归汉字、回归儿童,落地麦如此田野牧歌式的教学,令人羡慕。
——盛新凤
目录
课堂一 语文,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
教学实录:牢记历史面向和平刘发建/
教学手记:英雄自有本色在刘发建/
编辑漫笔:教育要让人向往伟大赖配根/
教学评论:
重要的是体会英雄气概李志远/
只想问孩子几个简单的问题楼淑建/
价值观教育要兼顾语言训练张祖庆/
忘记历史就是一种背叛!许丽妹/
我们不能延续仇恨刘发建/
理性处理“日军行礼”陈金铭/
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尚文宇/
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李志远/
年度综述:教育从儿童出发赖配根/
教学文本:狼牙山五壮士
课堂二 教育,如何保持一份儿童视角?
文本解读:和伯父的对话刘发建/
教学实录:鲁迅,永远的伯父刘发建/
教学手记:从“伯父”到“鲁迅”刘发建/
教学评论:
小学语文课的儿童文化视角周一贯/
让母语教育回到儿童本位徐冬梅/
让孩子们走近鲁迅钱正权/
做“童年生态”的自觉守护者张祖庆/
今天我们如何讲鲁迅张学青/
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亲近鲁迅陈金铭/
感受
让鲁迅变得可以亲近武凤霞/
以儿童视角建构“鲁迅”意义周益民/
我与鲁迅教学的愉快记忆刘发建/
亲近鲁迅:充满温暖的发现之旅张以谨/
教学文本:我的伯父
课堂三 语文教学,“求证”还是“发现”?
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刘发建/
教学手记:充满生命快感的发现之旅刘发建/
教学评论:
语文课堂的田野性格周一贯/
他改变了“主题先行”的方向钟发全/
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蒋军晶/
评述及教学内容开发陈金铭/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诸向阳/
教学内容:“定”与“不定”的统一胡根林/
再谈几点朴素的认识刘发建/
管窥香港语文与内地语文的差异性郑雪琴/
教学文本:将相和
课堂四 人生识字糊涂始?
教学实录:和孩子们玩汉字刘发建/
教学手记:汉字有光刘发建/
教学评论:
从识字到启智楼淑建/
汉字是语文教育之魂周一贯/
回到母语教育的源头施久铭/
从“智慧”与“文化”说起戴汝潜/
寻找汉字之母刘发建/
我的课堂我的田野(代后记)刘发建/
¯ 节选|序
像田野一样朴实、芬芳
——刘发建语文教学艺术简评
周一贯(著名特级教师)
与刘发建这样的弟子相遇,是我的荣幸。
1995年,他从湖南到绍兴应聘当教师时,我在县教研室已快到退休年龄了。但这以后,他常来找我,或者是为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为某一项教改课题的方案编制。其时,虽然他在学校没任一官半职,甚至在县内也没有一丁点儿知名度,但那一种赤诚,确实触动了我。在以后的交往中,我深感这个湖南小伙虽然当时还不怎么出色,但确实有点不一般:他爱课堂,那是真的;他爱语文,那是纯的;他爱学生,那是赤诚的。正是凭着这份“真”,这份“纯”和这份“赤诚”,默默耕耘的日常课堂,才成了他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后来他参加我带班的名师班,很快就脱颖而出。再后来,我选了五个关门弟子,发建就是其中一人。
刘发建是农民的儿子,他的身上有一股田野之气,他的课堂也就有了田野之风。教学是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之境和自生之律,而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课堂要有田野性格,就是教师要呵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这里都能自由地扎根发芽、长叶拔节,而不可拔苗助长。在二十年的实际探索中,自然地形成了刘发建生本课堂的“路线图”,即“从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学——到学生中去”。
一、从学生中来
课堂因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存在,学生无疑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组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应当适合学生的水平,符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教师“文本细读”固然需要,但只是“胸中有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目中有人”(学生),让“胸中有书”效益最大化地为“目中之人”服务。若课前预设能真正从儿童出发,教师就必须有一种强烈的儿童意识,这正是刘发建教师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他钻研《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最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这样的“红色经典”课文,能穿越时空的隧道,为今天的孩子所接受。他估计让孩子朗读五壮士壮烈跳崖高呼口号时,有些学生可能会笑;他预想让孩子们谈读后感悟时,有些学生可能会高呼“报仇”、“血债要用血来还”,甚至要想来一次“东京大屠杀”……而此时又正好传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能被新版教材删除的消息。他认为,这样的民族英雄是不应该被忽略的,他们应当赢得今天孩子们由衷的敬意。问题在于怎样从学生角度出发来导读。于是,他决心舍弃“渲染血腥,世袭恩仇”的教学老路,从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历史着眼,从面向当今中国的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入手,重点让学生感受五壮士身上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民族大爱”的英雄气概。他教《我的伯父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让小学语文教学能“从儿童中来”,才算是找到了它的源头活水。
二、和学生一起学
有人说,传统教育坚持以教为主的路向原因,是缺少对生命自身的成长本性、潜能,以及教育成果始终由生命自己酿造的性质的认识。这样的重在教的行为,只能是一种非生命的、非内化的、物理性的、工业的、科学征服主义的混合体。因此,教师的“教”无法代替学生的“学”,“教会”只有通过“学会”的内化,才能达到目的。生本课堂的田野性格,就在于课堂是真正的学生的“学堂”,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沃土。凡是学生能做的,都应当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暂时还不会做的,也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教师只点拨而决不代劳。在刘发建的日常课堂中,所有的便是一颗平常心。他执教《将相和》别具一格,始终把课文当作故事来让学生读,使整个教学过程置于“在学生中做”的那种自然状态。宏大主题的话语构架被摆脱了,绵密细巧的教学过程被隐身了,就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却悄悄地让孩子走进了故事的深处。当一位学生认为“既然是故事,就要读出讲的味道”时,
三、到学生中去
课堂教学的“终端”在哪里?不在教师身上,不在教师的自我展示和倾情表演;而在学生身上,在于学生的学习内化和成长发展。教学最终的有效学习的发生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依归。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和激扬学生的自身活动和生命觉醒。所以,教师应当谋求自己的行动尽可能地“不见自我”、“不在自我”和“不张扬自我”,一切为了能“到学生中去”。这样的结果应当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三周岁以前在无老师、无教材、无作业布置的情况下,能学会口头语言便是最好的证明。这是大自然的恩惠。由此,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第二性的、后发的。孩子固然需要教育的启蒙和帮助,但尤需更多的缄默,以使儿童发挥大自然为之准备的本能,去获得最美好和最自然的成长。刘发建的生本课堂是力主充分发挥儿童的学习天性,让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落实于“到学生中去”的课堂。他在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执教《少年闰土》一课,始终抓住四个“两”,让闰土和鲁迅的故事深深地进入学生的心灵。首先是抓“两个地方”,作了“有缘相会”的情趣导入。他选择一个“缘”字开讲:“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上海是鲁迅长期工作和逝世安息的地方,而在先生离开我们70年后的今天,我这个来自先生故乡的绍兴老师能和上海的孩子们一起学
刘发建作为一个真正的“草根”,能从日常课堂中走出来,又一次证明了长年如一日的实践积累、勤奋探索才成就了优秀教师这一真理。他在7年时间里竟有4个课例、6个专题在《人民教育》上刊载,且每次连同编辑部组织的名师讨论、专家评点,都多达万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教学研究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应当是这些课堂所具有的共同的田野性格: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的那份真诚、自然、务实和简朴。拿《人民教育》资深编辑
不图为师惊艳,唯求学生发展!刘发建生本课堂的田野性格,坚持“从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学,到学生中去”,使文本不再是一堆语言材料,而嬗变成一种“活的形象”,可以让学生作多元解读的开放平台,而成为生命的温暖记忆;使教师也不再是垄断知识的主宰,而只是与学生知交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就如田野一般朴实、芬芳,刘发建在那里“坐看云起时”,拥有的自然会是孩子们的那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风光无限。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202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