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教育观察

2013-07-02 18:28:18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点击: 收藏
教育者当以“两个假如”换位思考
 
  王庆欣
 
         参加在北师大培训的小学校长提高班的学习,在学习中,对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先生在报告中提到的“两个假如”——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印象特别深刻。
        人,往往都有这样的“劣根”—— 事不关己,隔岸观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站着说话不腰疼,只要不牵扯到自己,别人怎么样对待,那是别人的事,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宽松……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摩擦、不快等,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总是“善于”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少了必要的换位思考抑或是换位体验。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实,更多时候,若我们没有把自己摆进事件现场,就难以有身临其境之感,也难以获得类似的认知。就像我们阅读小说一样,之所以会认为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甚至会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就是因为我们读者已经进入到作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去了,已经在与小说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这种阅读获得的快感,就得益于我们读者无意识之下的“主动融入”。这实质上也是一种换位体验了。
         当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真正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两个假如”铭刻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坎,教育教学的规范就成了必然,也就绝不会发生类似浙江温岭的那所幼儿园教师制造的“虐童”等为人们所不齿的事件了;教育教学的景观也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两个假如”道出了教育教学的原点———儿童视角
        成人世界总是有别于孩童天地的。现在请回想一下,当我们当年处在儿童时代,面对着成人世界为我们设置的种种障碍与羁绊时,我们是否曾经这样对自己说过,要是我将来当了父母、老师,绝不会再这样对待孩子了,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所需所想及其甘苦等。可是,我们又总是“乐于遗忘”的,当我们真正成人了,为人父母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生存、生活而拼搏努力的时候,我们又早已把当年的“告诫”抛之脑后,在现实社会中重又捡回了成人的“游戏规则”。这时候,我们又往往会以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架势俯视孩童——我们吃的盐比他们吃的米饭要多,我们走过的桥比他们走过的路要多。
         正是由于两个世界的“天然落差”,导致了成人与孩童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眼界、视野之间难以找到“交集”,导致了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纠纷等不断。可以看看学生的习作,一旦让他们写《我心目中的老师》,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往往难以入学生的“法眼”,现实中的教师与孩子心目中所期待的教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许你会说,这都是考试机制惹的祸,既然要追求学业成绩,就必然在各个方面对学生严加管理,而且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可否认,孩子在学习方面有禀赋上的高下之分,在大一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想要提高成绩,对那些学习上的暂时“弱势者”,难免会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焦灼。可我们又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人成为身心、人格健全的人。学生的情况千姿百态,学生的帮助需求千差万别,学生的发展途径四通八达,当我们以“假如我是孩子”的视角,尝试着进入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去体验一遭的话,你就会发现,那种被冷眼、冷言、冷漠、冷淡等“杀伤的痛楚”是无助与无语的。
        学校是培育人的场所,教师是一位雕塑家。当你用温暖的手、仁慈的心在雕塑时,你手下诞生的作品才有望是有爱、有情、有善、有美的;若你用冰冷的手、愤懑的心在雕塑时,你手下诞生的作品就会是狰狞、丑陋、有恨、仇视的。可见,只有当我们以“假如我是孩子”的视角去迎合并快乐地融入孩童的世界与天地的时候,我们就能较融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让他们所乐于接纳。而这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起点——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二、“两个假如”道出了教育者的从业良知——孩童中心
        以何为中心,是教育的重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容易陷入“家长意志”的独裁式教育。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以展示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主,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学生。虽然,这样的教育教学能给学生以一定的知识量,但,这种给予完全是教师意志下的灌输,依然是属于“目中无人”的教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注定是与学生发展需求相悖的教育教学。

上一篇:2013.4教师成长
下一篇:有感于《新教师》的“教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