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1.案例真实典型,分析深入浅出,案例与分析相互映照,实现了思想性与通俗性的高度统一。2.图文并茂,印制精美。每册书均配有20幅左右的图片,或者是直击人心的新闻照片,或者是幽默讽刺的漫画,同时还配有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在增强直观感受的同时引人深思。3.丛书具有时论、政论风格,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丛书简介本丛书共8册,选取当前社会人们最关注的八个道德范畴即敬畏、良知、责任、诚信、公德、正义、关爱、幸福,形成八个主题,每个主题为一册,共八册。每册书分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以“问题-解释-原理-实践”为逻辑关系,以真实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澄清道德理念,鞭挞假恶丑,褒扬真善美,激荡正能量,对当下的道德文化有所反思,对公民道德教育有所引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所推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十八大精神,宣传十八大精神,以期匡时救弊,构建和谐社会,共筑美丽中国。
内容简介
《伸张正义》,精选近年来一些正义或不义的社会现象,从事实出发,分析当今国人缺乏正义感的原因。没有长篇大论,不做学术探讨,每一小节都似一部微电影,独立而完备。若干微电影串成一条价值链,只为挺立畏缩的自我,规约迷途的作恶者。
目录
引言 写给正义
1.明哲保身是正义的噩梦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自我抹黑的“智慧”
◎ 懦弱抑或无奈
◎ 丑恶与气球
2.有色眼镜无缘正义的光辉
◎ 被矮化的女性
◎ 户籍怎成道德分界线
◎ 被妖魔化的职业
◎ 拯救“怒罗权”
3.正义的圣旗也可能招致罪恶
◎ “打死活该”的暴戾
◎ 劫富济贫心态与群体性事件
◎ 正义不是免错金牌
4.真的“不义泛滥、正义遁身”吗
◎ 眼球经济
◎ 审丑、赏恶
◎ 浮浅的满足感
◎ 慧眼看喧嚣
5.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 难以自主的“儿孙福”
◎ 文化也有代际正义
◎ 诱惑面前的责任
6.正义可能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
◎ 蟊贼再快,逃不脱跛足的惩罚
◎ 正义常驻人心
◎ 迟来的正义也是正义
7.失去了真,则正义无依归
◎ “断手闭目”的正义
◎ 尊重真实的勇气
◎ 较真的艺术
8.没有制度撑腰,正义岂能不凄惶
◎ 正义的制度才能扬善避恶
◎ 没有最完美的公正制度
◎ 如何应对制度不正义
9.见义勇为奖的是与非
◎ 此见义勇为非彼见义勇为
◎ 有些奖赏可能有毒
◎ 是强心针还是遮羞布
后记
精彩节选
◎丑恶与气球
一名留学生到华人朋友开的餐厅里帮忙,却很不巧地遭遇了劫匪,柜台中的钱被洗劫一空。留学生果断地选择了报警,但朋友却说没有必要。果然如朋友所说,警察过来做了记录之后便杳无音讯。留学生很不解,因为当地警察的认真与效率是很有口碑的。朋友看留学生不开窍,只好告诉他个中原委:以前警察确实很认真对待此类案件,但到了需要证人出庭的时候,华人却往往担心报复而不敢出庭。这样的话,警察的辛苦就白费了。几次之后,警察对于类似事件便敷衍了事,劫匪也愈加肆无忌惮地抢劫华人。
担心被报复而拒绝出庭作证,这确实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行为。但是这种明哲保身却为自己带来更大的灾祸,那就是警察的敷衍了事与劫匪的肆无忌惮。明哲保身的人之所以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因为人具有自利本能。自利本没有错,它是每个人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明哲保身的问题在于没有辩证地分析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眼中只有短期利益,没有长远利益。在遭遇不正义时,人们一时的自保却会纵容罪恶、为虎作伥。当不正义的魔爪不受控制地四处乱舞时,又有谁能够逃离呢?因而,我们应在不正义蔓延之前将它圈禁起来,否则它损伤的不只是与其有利益冲突的个别人,还包括任其肆无忌惮地膨胀的旁观者。
对不正义的恐惧也会让人们倾向于明哲保身。在人们看来,屡行不正义的恶徒与偶尔因一念之差而作恶的小人不同。后者平素安分守己,在偶行不义后会羞愧难当、百般忏悔;而前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敢和他们作对的人恐怕会死无全尸。事实上,不义之徒的凶恶与狰狞大多来源于人们的想象。除了极少数心理变态的异类之外,绝大多数不义之人的恶行都是缘于明哲保身之人的娇纵。人们的恐惧、退缩让不义之人更加感受到强权、淫威所带来的满足感。丑恶像是一只气球,人们的恐惧就是气球的打气筒,人们越是充满恐惧,丑恶这只气球就会膨胀得越厉害。这就像是一场战役,当正义的一方因为恐惧而节节败退,不正义的一方必然会步步逼近。终有一天,不正义的旗帜会耀武扬威地到处飘扬。
◎浮浅的满足感
曲调不优美、舞蹈够雷人,主角的外表也让人很难将其与明星联系起来。然而,《江南style》竟然红遍了全球,就像是歌迷集体患上了重感冒,让不少人感到匪夷所思。观察敏锐的人一语道破天机:看别人那么“二”,我们才能有幸福感。当然了,《江南style》即便不登大雅之堂,但也不至于上升到不正义的高度。不过它赤裸裸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它为代表的粗俗文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因为它们能够让人们获得浮浅的满足感。不正义所能给予观赏者的满足感就是:看别人那么惨,我们才会觉得我们平凡的生活其实很有滋有味。也就是说,我们人性中存在的自私因素使我们更愿意关注负面的新闻和评论,因为他人的不幸会增强我们的幸福感,而他人的幸福会使我们嫉妒、不安。为了迎合读者的这种偏好,媒体自然更愿意渲染不幸,而不幸的背后总少不了不正义的身影。
不仅如此,不正义作为一种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会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人们可以通过把玩不正义来满足感官的刺激,得到虚假的充实感。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谈道:“令人不愉快的情感激动却具有更大的魅力……令人悲伤、令人恐惧、令人战栗的东西本身就带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我们,而悲惨、恐怖的东西一出现,我们也以同样的力量推开自己,却又矛盾地被吸引,这是一种我们自然本性中的最普遍的现象。”
在网络上,各种“毁三观”、“掉节操”的信息争相涌现,它们甚至备受网友青睐。“三观不正”、“节操碎裂”等明显含有贬义的词汇在网络用法中却频繁地被当作中性词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一些崇尚非主流文化的人群的生活态度。当人们习惯于媒体各种夸大不正义的宣传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知不觉中变得喜欢对正常的事情进行戏谑与挑逗,通过对正常事件进行不正义的想象与诠释,而后再进行讽刺、挖苦,从而获得自身的优越感与满足感。“三观不正”的思维方式在越来越多的网络评论中显现出来。例如,某位副市长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一事被网友曝光后,一些人对于他的清廉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另一些人则阴阳怪气地泼冷水:“原来他是民主党派的,不是党员,难怪要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呢(暗指无实权,所以无公车可腐败)”;更有一些人怀疑该副市长的人品:“确定是女儿不是孙女吗?那么小,是几房生的啊?”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86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