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性质、地位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性质
第二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地位
第三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统计
第三章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法律地位及概况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数量统计
第三节 研究样本的确定
第四章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任职分析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任职前的高等教育经历分析
第二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任职前的工作经历分析
第三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性别与籍贯分析
第四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任期分析
第五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任职与离职原因分析
第六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离职后的工作经历分析
第五章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分析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
第二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办学理念的特征
第六章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长校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长校行为
第二节 对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长校行为的反思
第七章 国立化进程中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分析
第一节 中国近代大学的国立化
第二节 国立化进程中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角色分析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资料
精彩节选
序
周川
一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下限大约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
这一个世纪,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半殖民地”与“半独立”、新与旧、中与西、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这些对立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在重大社会转折期特有的矛盾,也决定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特殊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登峰造极的种种矛盾和乱象,例如旧北京的“八大胡同两院一堂”,此起彼伏的校长风潮、校名风潮、索薪风潮、“脱部”风潮,当然还有军阀政客对高等教育的恣意摧残和蹂躏等等。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环境的艰险,反而映衬出近现代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和成就,更显得来之不易;筚路蓝缕的先驱者们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更显得不同凡响。例如,为了维护大学自治和自由,儒雅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面对北洋政府的淫威,挺身而出向全社会宣言:“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又如抗战期间,许多大学颠沛流离,师生饥寒交迫。西南联大像梅贻琦、闻一多那样的名校长、名教授也不得不靠售卖太太的女红或是代人刻章以维持生计。然而,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之中,师生们却“同艰难、尽笳吹”,修业乐道,弦歌不辍。难怪李约瑟盛赞,那些为避战火而迁徙到深山里的大学,简直就是“东方的剑桥”。在李约瑟看来,如此艰难环境中办出如此成就的大学,不啻教育的奇迹!总之,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就是在这矛盾的两极之间艰难地孕育和发展。在那里,我们既能看到忠君尊孔和“党化教育”方针,又能看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术纲领;既能看到战火延绵、政局动荡而造成的乱象,也能看到应规蹈矩、循序渐进的井然秩序;既能看到“封建、买办、法西斯教育”的阴影,又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看到科学、民主、自由力量的生长和种种教育奇迹的涌现。
环境动荡艰险,道路曲折坎坷,内容丰富多彩,成败泾渭分明;这就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为后人留下的一笔独特的历史遗产。这笔历史遗产,无论是“教育的奇迹”还是乱世的牺牲,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它都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意义的典型案例,也是中国近现代特殊社会性状的真实缩影。然而,对这笔历史的遗产,我们显然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认真系统地加以总结,因而对它的本来面目我们还所知甚少。今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更多的是那个特殊年代大学内外的种种“故事”和“掌故”,还有许许多多的“奇闻轶事”。故事多,轶闻多,说明了这段历史有丰富的内容,有流传的价值,最起码说明在今天看来还是很新鲜。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层面上来继承这笔历史遗产,也不能仅仅以讲故事的心态来对待它。这笔历史遗产的珍贵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构成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并且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工具去爬梳整理、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还原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本来面目,揭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这个特殊案例的真谛,以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昨天;不管我们是否正视它,也不管我们如何对待它,它都是历史的存在,都是今日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前进路标,是今人可以对照的一面明镜。因此,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来说,研究这一段历史,总结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以弘扬优良传统、避免重蹈覆辙,也不失其现实的意义。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以苏州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和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组织相关方向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撰著了这套“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丛书。这套丛书肯定无力承担系统总结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历史经验教训这样宏大的主题,它只是选择了这段历史中几个具体的点或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旨在厘清事实,还原真相,描绘路径,透视背景,分析因果,评价功过,论证意义。即便是这样,对于大多侧重于教育学背景的各位著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充满了挑战性的高难度目标。但是,我们坚信“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古训,坚信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深远意义,同时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以勤补拙的态度,发扬钻坚研微的精神,愿花大力气,肯下笨功夫,我们的这一工作就一定能取得钝学累功的效果,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敢于不揣浅陋,将这套丛书奉献在所有关心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问题的读者面前。
二
肖卫兵博士所著《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角色分析》,是一部研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角色问题的专著,是著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本书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依据民国档案、大学校史、人物年谱与传记等资料,系统地描述了43所近代国立大学142位校长的基本情况,描述了这些校长的籍贯、教育程度、学科背景、任职(校长职)年限、任职前后的职业经历,具体而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校长任职和去职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近代国立大学校长在办学理念、办学行为方面的整体特征,揭示了近代国立大学校长因时代、制度及个人等因素而在身份上出现的种种冲突,评价了他们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独特的贡献和地位。本书在归纳这些校长个体状况的基础上,为我们合成出一幅翔实而生动的近代国立大学校长角色图像。
近代国立大学校长,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很特定的群体。按照本书的描述,这些校长几乎都是男性,大都出身于富贵殷实之家;他们无不接受了当时一流的高等教育,大都毕业于国内的名牌大学,其中绝大多数都还有欧、美、日等国名校的留学或访学经历,多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早期的几位校长则都就学于著名的书院、学堂,并在科举中取得功名);他们在出任校长之前,许多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或者在政府里担任公职,无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出任国立大学校长时,他们中最年轻者仅二十八岁,年高者则逾七十;在他们之中,在同一个校长职位上能干到六年以上的大约只有16% 左右,干不到一年的竟也达25%。总的来看,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就个人情况而言,堪称社会精英,人中翘楚,他们由种种因缘机遇获得大学校长的职位,也因各种风云
变幻而离开这个岗位,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是中国近现代大学校长总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长是一校之长,一校的最高行政官。不管校长们自己如何看待,国立大学校长从职位性质上来说,无论它是“特任”还是“简任”,也无论它是由大总统任命还是由国民政府任命,它就是民国官职系列中的一个官职,是大学里的掌权者,一个有权的角色。早在民国初年,《大学令》就明文规定:“大学设校长一人,总辖大学全部事务。”仅“总辖”、“全部”二语,就足以说明大学校长的权力之所及。正因为校长具有“总辖”大学“全部事务”的权力,因此,他们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意愿来发号施令、纵横捭阖,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意愿来改造和重塑大学的面貌。蔡元培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后,着手辞退不合格的外籍教授,导致英国公使出面抗议,并责成北洋政府教育部对蔡施加压力。但是,蔡元培不为所动,“好官我自为之”,因为辞退教授是他的权力。梅贻琦长期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多次保护进步学生,每逢当局要求清华开除进步学生,甚至派军警来校拘捕学生,梅贻琦总是拒绝执行,或者事先安排学生出走,因此在他长校期间,学校“没有因政治原因聘请或解聘教授,没有因政治原因录取和开除学生”。这也是校长的权力使然。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权力又是很有限的,时时会受到制约,甚至会被褫夺。1912年《大学令》同时规定,大学须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评议会负有审议学校各项重要教育、学术事务之职权;在评议会作出决议之后,校长实际上只是这些决议的行政执行者而已。蔡元培接掌北大后,鉴于法科学风腐败的乱象,曾动议将法科与法专并成一科,专授法律,“但是没有成功”,因为此议受到校评议会成员和部分教授的反对;后来蔡元培又想把法科裁撤并入别校,依然由于校评议会成员和部分教授的反对而“没有达到目的”。1935年任鸿隽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为贯彻“国立化”建校方针,他强力解聘部分水平不高的川籍教授并大力延聘外省教授,导致校内地方势力群起而攻之,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只能以任鸿隽辞职离校为结束。蔡元培、任鸿隽身为校长,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被制约的权力,是关在笼子里的权力。
本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以往偏重近代大学校长个体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着眼基本要素描述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群体角色的基本特征,并致力于探讨校长群体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以图为我们提供一幅近代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合成图像。这是对以往关于个体大学校长研究成果的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富有学术的意义和现实的启示价值。当然,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角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近代大学校长群体本身十分复杂,影响这个群体角色特征的各种要素也是错综复杂地起着作用。因此,对近代国立大学校长角色之本质特征及其影响要素的更深层次的揭示,应该是著者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加以努力的。
2013年3月30日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异型16开
字 数: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