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秘密

作者:管建刚著

编辑:李惠芬

ISBN:978-7-5334-6062-4

定价:29.00

出版时间:2013-05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教师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是管建刚老师继《不做教书匠》后的又一力作,书中,管建刚老师以自己的教育成长为蓝本,从“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行动”“63%的教育韧劲”“10%的教育写作”五个方面,娓娓道来,展示了他从一名从普通农村小学教师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告诉平凡普通的老师如何成长自己,成长自己需要什么,是又一本切合当下教师成长状态的教育励志书。

作者简介

    管建刚  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人物》《小学语文教师》等核心期刊的封面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

 

 

目录

序:另一个管建刚/钮云华

第一部 2.18%的教育基础

1.教育基础:不喜欢也能很出色

■喜欢数学

■经商经历

■特级教师

■四字真言

■不喜欢什么

■最重要的

2.教育基础:只少了2.18分

■我的基础

■少了2.18分

■没有弱势

■一把双刃剑

3.教育基础:特点不是优点

■逃离“完美”

■瑕疵也完美

■不要跟风

■内在的自己

■可爱的缺点

■超越缺陷

4.教育基础:找一个着力点

■几个自己

■“兴趣广泛”

■怎么选择

■自己的孩子

5.教育基础:一线研究谁都行

■一线研究

■这也是研究

■“做”研究

■“自研究”

第二部  120%的教育渴望

1.教育渴望:渴望就是力量

■“娃娃亲”

■成功秘诀

■想到梦里

■不要急躁

■化为力量

2.教育渴望:村小教师的渴望

■我的渴望

■为了儿子

■不安全感

■不怕讥讽

■压力山大

■自产目标

3.教育渴望:源自教育偶像

■大众偶像

谈永康老师

薛法根老师

魏书生老师

■成为偶像

4.教育渴望:你有教育野心吗?

■雄心或野心

■喊出野心

■谁浇灭野心

■老朋友们

■热水冲茶

第三部:75%的教育奋斗

1.教育奋斗:不要溺爱自己

■苦味的爱

■管理情绪

■尽其当然

■强迫自己

■从拒绝开始

2.教育奋斗:撑大你的空间

■作文的“盆”

■只管长长长

■保护空间

■寻找入口

3.教育奋斗:三次重要机会

奋斗无罪

■作文奋斗史

■困境与智慧

■奋斗不苦

■虚假疲劳

■奋斗之外

4.教育奋斗:责任胜于能力

■责任的力量

■分外的责任

■责任与吃亏

■不是AA制

5.教育奋斗:渐渐的力量

■“慢”的力量

■暗暗抓根

■不要太努力

■慢的张力

■慢工出好活

第四部  63%的教育韧劲

1.教育韧劲:韧性就是神性

■要有笨脑筋

■不吃牛肉

■意志第一

■1%到63%

■韧性即神性

2.教育韧劲:一条道走到黑

■岔口的诱惑

■挺过黑障

■选择与消耗

■做好一“点”

3.教育韧劲:承受孤独与排斥

■优秀不美妙

■崛起的代价

■只要两三人

■享受孤独

4.教育韧性:十年或六年

■一个定数

■特级不遥远

■旋转起来

■身边的奇迹

5.教育韧劲:与励志为伴

■脆弱的人

■音乐的力量

■视频的力量

■我的励志书

■你要吼得住

第五部:10%的教育写作

1.教育写作:再加10%就是卓越

■教师的10%

■多做“10%”

■灵感之道

■丢失的故事

■超市的记录

2.教育写作:最经济的成长方式

■只要纸和笔

■最经济的

■无师自通

■最好的平台

■老中医那样

3.教育写作:“麻烦”化为“幸福”

■爱上麻烦

■麻烦的价值

■教育补救

■走正第一步

■幸福的期待

■礼貌问候

4.教育写作:就是最好的阅读

■马上开始

■写自己的

■“知不足”

■写而后读

5.教育写作:我的写作三阶段

■“点”起步

■“线”写作

■“面”突破

■追“立体”

■一段结语

后记:遗忘的谢

 

节选|前言

■特级教师

    1998年,我,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小老师,学校一溜平房,门口挂着一块校牌,白底黑字写着:屯村镇裴厍村小学。10年后,2008年,我成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成了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夜深人静,月朗星稀,忍不住想,怎么回事来着?我不是喜欢教育,才考师范的;也不是喜欢语文,才做语文老师的,怎么成“特级”了呢?想啊想,想明白了,不喜欢的事,你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欢,不是“不出色”的理由。

    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校长陈红兵先生,说起自己当老师的经历,“是中学教师选择了我,我并没有选择中学教师。文史哲样样爱看,惟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美国心理学家埃尔森博士,采访了100位人们眼里的“成功人士”,其中61位说,目前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却都成了人们眼里的“成功人士”。我想明白了,兴趣是一个伟大的骗局,扼杀了无数人潜藏的才能。

   “我做不好,那是我不喜欢。”“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干出点名堂来。”“当初以为教育很美好,入了行,才发觉自己并不喜欢、并不适合当老师,辞职吧,狠不了心,只好将就着混。”很多老师跟当年的我一样,不停地抱怨着,抱怨当老师的,死板,不灵活,激不起热情。越抱怨,越做不出名堂;越做不出名堂,越抱怨。冤冤相报何时了。

    日本的江本胜,写过一本书《水知道答案》。江本胜以一张张清晰可见的、水的结晶图片告诉人们,水,你给它善良的、温暖的、美好的语言暗示,它的结晶有规则,很漂亮。你给它丑陋的、冰冷的、肮脏的语言暗示,它的结晶体没有规则,变形、变态。人的身体,70%都是水。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你给自己什么样的暗示,就等于给自己的身体、大脑,“结”一个又一个什么样的“结晶体”。

     一个错误的观念,会害了人的一辈子。“喜欢”“不喜欢”和“事业”的关系,一旦看偏了,会害自己一辈子。一个人10岁喜欢的,不等于20岁喜欢的;20岁喜欢的,不等于30岁喜欢的。反过来说,一个人20岁不喜欢的,不等于30岁不喜欢的。30岁不喜欢的,不等于40岁不喜欢的。一个人10岁的梦想和40岁的梦想,若是一个样的,那人不是干大事的天才,就是毫无出息的庸才。人才不是这样的。人是能动的,变化的。我们都不是天才,我们都可以成为人才。

    你真晓得自己喜欢做什么?你真找得到一辈子愿意为之累、为之苦的“事”?98%的人找不到。人,常把一时的欢喜,错看成终身的伴侣。人,常错把梦中情人,当成生活中的另一半。青春年少,我爱过巩俐,爱过杨钰莹;要真和她们过日子,那日子怎么过啊?人哪,常把得不到的东西,错以为这辈子最重要、最喜欢的;心里存着的那个美好的“事”,往往并不是他愿意为之痴、为之迷,只是“得不到”,才叫人神魂颠倒;“得不到”,迷失了人的心智。一个人要真有了一辈子喜欢的“事”,一定能放下眼前的那点利益、实惠,不可能“将就着混”。再说,一个老师又能有多大的利益与实惠呢?除非,你和我一样,大病过,舍不得那公费医疗。

放不下眼前的那点小利益、小实惠,从而与“喜欢的事”擦肩而过,那本身就说明,你所谓的“喜欢的事”,只是想想而已。真到了那一行里,也不一定能干出什么来。有人反驳,某同事跳了槽,做得挺好的;某同事转了行,也做得挺好的。对,完全有可能。一个人以主动的方式离开一行,转入另一行,往往会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不能让老同事、老朋友看笑话。这,才是他们干出名堂来的力量的源泉所在。

    “我不要想跳芭蕾舞的人,我要不得不跳芭蕾舞的人。”芭蕾编舞大师巴伦仙的意思是,兴趣这东西不靠谱。今天兴趣来了,多做一点,明天兴趣没了,束之高阁,完全凭兴趣办事的人,结局往往是,兴趣把他给“办”了。

■四字真言

    1998年,我对自己说,管建刚,不折腾了,好好做你的老师吧。做老师,按班按点的,也不容易。一段时间,我对上班有惧怕。寒假快过完了,想着临近的开学,心慌慌的。双休日,想到黑色的星期一,暖烘烘的心头,浇了冰水似的。

    心病还得心药医。我找了四个字,戏称“四字真言”——上班真好。上班路上,我一心一意地念,念着念着,自己都笑了出来。念着念着,不禁念起做教师的好,工作稳定,双休日、节假日不说,寒假、暑假,多逍遥,每个春节,年前年后,谁能过得这么舒坦?学生少不了添麻烦,也正是那些“麻烦事”,生活不会一成不变,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变化”。咱天天和孩子打交道,和世上最纯的“人”打交道,远离心计。一班孩子,对你言听计从,不开心了,发个火,第二天,孩子早把你的“火”忘了,依然甜甜地喊“老师好”。要在公司,要在机关,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咱一个小学男老师,一上班,东走廊、西走廊,那么多美女老师,风姿绰约,花枝招展,多养眼啊。“上班真好”“上班真好”,念着念着,我念明白了,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他的好,念他的好,才真有他的好;你老想他的坏,念他的坏,那准完蛋!

做老师,你要不出格,犯点小糊涂、出点小问题,没事,照样能“光荣退休”。年年岁岁教科书相似,岁岁年年练习册雷同,渐渐地,我适应了,也麻木了,稀里糊涂地进入了“职业倦怠”。

   一天,路过人才市场,嗯,那里面的人,自由择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信步走了进去。求职心切的人,一点也没有我想象的自在,脸上大都写着焦虑,不安,期盼,失望。一个大学生,所求的职,工资不过咱的一半,兴冲冲投档,招聘方象征性地翻了一下,退回。那一刻,知足感涌上心头,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天天踩着熟悉的路去上班,真的很不错。你要一上班就失去幸福感,隔三差五到人才市场,保你能心平气和、幸福美满。那不只对工作有好处,对身体也大有好处。你每天没精打采地抱怨,词复词,句复句,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消极信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土成山,进入身体,身体怎么不积“怨”成疾?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废物,你就会变得更加像废物,因此,用一堆半真半假的话来安慰自己,比做什么效果都好。”真想拥抱说这话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想来她是个女作家。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212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