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课堂实录与思考集,书中写到的课堂教学体裁丰富,从散文到戏剧,从小说到诗歌,再到作文。每一节课都是那么圆润、流畅、精致。来自浙江、北京、湖北等地的多位专家都做了点评,他们当中有教授、教研员、教材编审、一线教师,大家都认为她的课超凡脱俗。听过她讲课的老师们,也一致认为张悦是一个上了讲台就光彩照人的老师,就像那些优秀的演员,在台下似乎平淡无奇,但上了舞台,就精彩纷呈。
¯ 作者简介
张悦,浙江宁波效实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苏州大学哲学博士。曾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展示课堂教学,有阅读、写作、综合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实录正式出版。近年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主编教材两种,参与编写教材三种。曾代表浙江省获教育部主办的“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演讲大赛金奖。
目录
序 破解理想语文课堂的密码朱永新1
前言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张悦1
散文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分析
听孔子说教育——扫好落叶读《论语》
《陈情表》课堂实录
软山温水之外:被亲情濡湿的独门意蕴
《秋水》课堂实录
《祭十二郎文》教学分析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我这样教《故都的秋》
《说“木叶”》教学分析
每一篇文化随笔都有一颗文化的心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堂实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课堂实录
教学是特殊的言说褚树荣
“干净”的语文课史绍典
戏剧篇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诗意语文,灼灼其华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崔莺莺、杜丽娘形象解读
《窦娥冤》课堂实录
这一条通向古典文化的走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分析——以《雷雨》的合作学习为例
语文生活:在合作的世界里自由、真实地呼吸——《雷雨》教学之后的思考
因“材”施教,各臻其妙王尚文
小说篇
《半张纸》课堂实录
关于《半张纸》的教学
《项链》课堂实录
《项链》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分析
《骑桶者》课堂实录
外国小说阅读摭谈
让思想激荡在美丽的课堂黄孟轲
诗歌篇
《将进酒》课堂实录
《江城子》备课七问
一诗一文,一座风格的天堂
《旧日的时光》教学整理
那些轻飘飘的旧时光——走进彭斯的诗意世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整理
续一段写诗人和读诗人的缘分
教师是传递思想棒槌的人顾之川
作文篇
“讴歌亲情,写得充分”课堂实录
抒写你的童年
“文学短评写作”教学整理
“发现事件的意义点寻找表达意义的载体”课堂实录
抒写你的幸福
关注“人”,体现写作教学知识的整体性胡勤
心安是归处(代跋)胡勤
¯ 节选
前言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语文是伴随人类成长的文化呼吸体。语文的语言之形、文化之质连通着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和思想内核,它自身独特的网状知识谱图和灵动的课程生态,具有无法穷尽的历史想象力和现实使命感。在实现“回归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哲学命题里,语文无疑是一种无法替代的重要力量。
然而,置身于教育场域,我们可以发现,语文若过度沉浸于形而上的知识形态里,又会逐渐脱离社会、远离生活、屏蔽学生的心智、扼杀他们的生命。于是“反知识”、“去知识”的呼声又席卷而来。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离不开学校,离不开书本知识,但又必须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因为,学生的认知与精神的发展不仅依靠学校教育,也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与自身的心智发育。语文学习在探寻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满足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诉求,毕竟,与内心相一致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新时期的语文在寻求改变和进步的呼声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宏大背景下,挣扎着、调整着、裂变着、突破着自己的模样。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发现,语文课程核心变革力来自语文课堂,师生只有真正相遇于课堂,形成关系紧密、互动良性的学习同构体,才能互融进彼此的生命,因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
构建“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的语文课堂,就是一场挣扎着、调整着、裂变着、突破着自己的模样、寻找理想、追随真理的旅程。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对共同体验的清晰表达。人类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要么通向真理,要么就在通向真理的路上。
追求真理有两种取向: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一面揭示并坚守已经存在的世界(形态、系统),另一面又“攻讦”、毁灭已经存在的世界(形态、系统),它始终存在对立的两种形态,并往不同的向度发展,又汇流于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摇摆于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主体—客体、自然—心灵、感性—理性……在这样的摇摆过程中,一面是否定、破坏的,一面是认同、皈依的。在认同皈依的力量下建构暂时稳定的系统,又在否定性、破坏性思潮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系统。
几千年来,传统本体论哲学影响下的教育引领着我们的心灵转向世界万物的本质,崇尚科学和逻辑,以理性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今天的教育在寻找回归心灵的路径,化用柏拉图的一句话,反其意,教育非他,是为转向心灵。我们在寻找教育的共同诉求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在不同的思潮里存在相同、不同甚至反向度的多种教育形态。
我们曾经想把学生往教师这里拉过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思想,使之与教师的行为思想一致,而忽视学生个性特征。语文课堂若从单一向度,在单一系统、单一知识范畴里分析语言的意义,其他范畴里的意义就会被隔离、屏蔽,因而不同的、有争议的意义不再互相呈现、碰撞、渗透、影响。而我们知道,语言的意义是存在于不同的历史向度里的,存在于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范畴里的;如果多向度的语言意义在语文课堂里被变成了单向度,语文课堂就成了一个“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的封闭场所,所有的对立意义不再互相渗透、彼此唤醒,而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更是被迫沉默。于是,课堂的个性被抹杀了,师生的心灵死亡了,语文的教育也就失败了。
新教育的理想语文课堂追求语文本质的回归,在内心关照的知识教学中达成学习性质量,在言语状态的语文生活中达成发展性质量,在语言世界里达成生命性质量。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228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