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研究教育中的组织与行为,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组织行为学及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概述、教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教育组织中的群体行为、教育组织领导行为四部分,兼有中西行为科学理论和教育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理论,具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教育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辽宁省教育政策与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国际多家教育学术杂志编委,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联系的专家,教育部教育政策与法规司咨询专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管理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及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多次应邀前往境外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在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行政与教育效能等领域进行了诸多原创性研究,多次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重大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调研、起草和修订工作,独撰和主编著作23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0余项,2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教育管理者,高校教育管理相关专业学生等。
目录
第一编 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 行为科学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
二、行为科学的学科体系
三、行为科学的任务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
二、组织行为学
第三节 行为科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行为科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二、行为科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及其科学管理
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四、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为科学理论
一、霍桑实验
二、人际关系理论
三、行为科学的诞生
四、现代管理思想与行为科学
五、行为科学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
一、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及核心思想
二、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组织行为
第一节 教育组织与教育组织行为学
一、教育组织
二、教育组织的特点
三、教育组织相关理论
四、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二节 教育组织行为的类型
一、教育组织个体行为
二、教育组织群体行为
三、教育组织领导行为
第三节 教育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
一、经验总结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测验法
五、个案法
第四节 研究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教育组织行为学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二、教育组织行为学对群体行为的作用
三、教育组织行为学对领导行为的作用
第五节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二编 教育组织个体行为
第一章 个体行为
第一节 对行为的个体——人的探源
第二节 对人类个体行为的探源
第三节 个体行为的模式
一、个体行为的引发
二、个体行为的活动过程
第四节 个体行为的类型
一、西方的个体行为类型理论
二、中国的个体行为类型理论
第五节 个体行为的特征
第二章 人性假设理论
第一节 国内人性假设理论
一、我国古代关于人性的一些观点
二、我国当代关于人性假设的一些观点
第二节 国外人性假设理论
一、“工具人”假设
二、“经济人”假设
三、“社会人”假设
四、“自我实现人”假设
五、“复杂人”假设
六、“文化人”假设
七、“学习人”假设
第三节 当代人性假设新进展
一、“利己利他”假设
二、“创新人”假设
三、“目标人”假设
四、“理性生态人”假设
第三章 教育组织个体行为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二、动机
第二节 个体行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
一、感觉与知觉
二、情感
三、意志
第三节 个体行为的态度、价值观与能力
一、态度
二、价值观
三、能力
第四章 个体行为的激励
第一节 激励
一、激励的界定
二、激励的过程
三、激励的特征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其他激励理论
第五章 个体行为的挫折
第一节 挫折的含义及其客观属性
一、挫折与挫折忍耐力
二、挫折的客观属性
三、挫折种类的划分
第二节 个体行为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
二、内在原因
第三节 个体战胜挫折的方法
一、预防挫折的方法
二、战胜挫折的方法
第六章 教师个体行为的管理
第一节 教师的需要
一、教师的不同需要
二、教师需要的满足
第二节 教师的激励
一、我国教师激励的内容
二、教师激励的方法
三、教师激励实现的困境
四、教师激励的实现
第三节 教师的挫折及其管理
一、教师挫折的行为表现
二、教师挫折行为的管理
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策略
第三编 教育组织群体行为
第一章 教育组织群体概述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含义及特征
二、群体的发展过程
三、群体的分类
四、群体的功能
第二节群体行为
一、群体行为的界定
二、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三、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四、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第四节 学校非正式群体
一、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二、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三、学校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四、对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第二章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构成人际关系的条件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条件
四、人际关系的类型
五、人际关系的特点
六、人际关系处理原则
第二节 教育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一、教育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状况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障碍
四、学校组织中人际关系的调节
第三章 教育组织中的沟通
第一节 沟通
一、沟通的概念
二、沟通的构成要素
三、沟通的种类
四、沟通的网络
五、沟通的障碍
第二节 教育组织的沟通
一、学校沟通的意义
二、学校沟通的类型
三、学校沟通的影响因素
四、实现学校有效沟通的途径与措施
第四章 教育组织冲突
第一节 组织冲突的性质
一、组织冲突的概念
二、冲突的来源
三、冲突不同于攻击
四、冲突的特点
五、组织冲突的影响
第二节 组织冲突的类型
一、米勒对冲突的分类
二、罗宾斯对冲突的分类
三、其他冲突模式
第三节 组织冲突管理的方法
一、击败对方而获胜的方法
二、权变方法
三、解决冲突的具体策略
第四节 教育组织冲突
一、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二、师生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三、教师冲突的解决
第五章 教育组织变革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含义
一、组织稳定与变革的含义
二、组织稳定与变革的关系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第三节 组织变革的方式与方法
一、组织变革的方式
二、组织变革的方法
第四节 教育组织的变革
一、教育组织变革的内涵
二、教育组织变革的动力
三、教育组织变革的阻力
四、教育组织变革阻力的控制
第六章 教育组织发展
第一节 组织发展概述
一、组织发展的界定
二、组织发展的内容
三、组织发展的特征
四、组织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组织发展的形式与方法
一、组织发展的形式
二、组织发展的方法
第三节 组织发展的系统模式
一、卡斯特的“六步骤”理论
二、沙因的适应循环模式
三、勒温的“三阶段”模型
四、薛恩的“六步骤”理论
第四节 组织发展的干预策略
一、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干预策略
二、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发展干预策略
三、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发展干预策略
第五节 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六节 组织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七节 学校组织的发展变革
一、学习型组织
二、学习型学校
第四编 教育组织领导行为
第一章 教育领导者及领导行为
第一节 领导及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二、领导与管理
三、领导者产生的学说
四、领导者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教育领导者
一、教育领导者的素质
二、教育领导者的权力
三、领导决策行为
四、教育领导影响力
五、校长领导力
第二章 领导行为类型理论
第一节 国外领导行为类型理论
一、一维度分类理论
二、二维度分类理论
三、三维度分类理论
四、其他维度的领导行为类型理论
第二节 中国当代领导行为类型理论
一、以责为中心的领导行为
二、以权为中心的领导行为
三、以利为中心的领导行为
第三章 教育领导艺术
第一节 教育领导艺术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教育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教育领导艺术的特征
第二节 教育领导的“三技”
一、观念技术
二、人文技术
三、操作技术
第三节 教育领导的“七艺”
一、用权的艺术
二、用人的艺术
三、用财的艺术
四、用计的艺术
五、用时的艺术
六、交往的艺术
七、演讲的艺术
节选|前言
《教育组织行为学》这本书,是在由我主译,1987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由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列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的一部参考用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修订的。现重新修订出版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缘于对教育组织行为学这个学科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知道,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在内容的研究上大体上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宏观上研究教育的制度、政策、行政等问题,二是从微观上研究教育的课程、教学、德育、科学研究,以及学校内部的管理问题等,三是研究教育中的组织及人的问题。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可以说第三个方面的研究是从事教育现象研究的一个纽带。因为无论是研究教育的宏观问题还研究教育的微观问题,都要研究教育中的组织及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教育中的任何问题,都是围绕教育中的组织及人来展开的。如此说来,研究教育组织及人的学科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而教育组织行为学,就是专门研究教育中的组织及人的一门学科,重视教育组织行为的研究,对于研究教育中的组织与人,以及研究教育中的宏观及微观问题,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目前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最近几年也出了几本教育组织行为学方面的书,也时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章问世,但与研究教育中的宏观及微观问题的成果相比反差还比较大。教育组织行为方面的成果既不适应教育中组织与行为本身研究的需要,更不适应教育中宏观及微观问题研究的需要。我以为教育中宏观及微观问题有些至今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有很多是与对教育中的组织与人的行为研究不深不透所导致的。如,究竟如何建立新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如何建立新的教育人事制度等,这些都与教育中的组织与行为研究有特别紧密的联系。而这些年来有关上述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就这些问题而谈这些问题,较少从研究教育组织及人的行为特性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自然就不十分尽如人意了。有鉴于上述这些考虑,现在来修订出版《教育组织行为学》,我想不仅对教育组织行为学本身的学科建设,而且对更深入研究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制定较合理的教育改革的政策和策略,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第二是与我和《教育组织行为学》这本书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情缘有关。1983年至1985年,我在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师从著名的教育行政学家上原贞雄教授和著名的教育财政学
经过重新修订后的这本《教育组织行为学》,我们着重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将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放在整个行为科学大的理论背景下来加以讨论。我们知道,教育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教育组织中的运用,研究行为科学在教育组织中的运用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罗伯特·欧文斯所著的《教育组织行为学》,是运用行为科学的具体理论来研究教育中的组织与行为。本书的教育组织行为学与欧氏的教育组织行为学不同,我们不仅运用行为科学的具体理论来研究教育中的组织与行为,而且还用行为科学大的学科背景来观照这种研究,也就是在行为科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下来探讨一些具体的行为科学的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运用。由于两种研究的方法不一样,所得出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不尽相同的。欧氏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是研究行为科学的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运用之后,发现一些教育中的新的理论,然后按照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来形成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的。如欧氏的教育组织行为学中的教育组织中的激励、挫折、气候、沟通、冲突和变革等体系内容就是这样形成的。而我们这次修订的教育组织行为学,根据我本人对行为科学的研究,认为行为科学的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三大板块。将领导行为单独作为一个板块,是考虑到领导行为既与个体行为有关,也与群体行为有关。领导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组织行为。因此这次修订的教育组织行为学,是在研究具体的行为科学的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运用所形成的相应的范畴时,将这些范畴放在教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以及领导行为三大板块中来加以讨论的。这样就既有别于欧氏及国内有的学者不分个体、群体及领导行为来讨论教育组织行为中的激励、挫折、领导、气候、沟通、冲突和变革等范畴的体系结构,也有别于国内有的学者只讨论教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并把领导行为放在群体行为中加以讨论的体系结构。另外,就是在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研究教育组织行为时,我们的做法与欧氏的做法略有不同。欧氏一般是在书的前面部分集中介绍一些组织行为理论,而后各章就直接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来探讨教育中的组织与行为,而我们除了在书的前面部分介绍一些一般行为科学的理论外,在后面的各章一般也是要在系统地阐述行为科学某一理论的基础上,再运用这一理论来探讨教育中的组织与行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读者既能学习比较系统的行为科学的理论知识,又能运用这些理论来探讨教育中的组织行为问题。
二是注意既保留原书的合理部分,又吸收了欧氏近年来探讨教育组织行为的一些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我们所翻译的是第二版的《教育组织行为学》,这本书至今已经出版了第九版。新版的《教育组织行为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体系上作者都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国内窦卫霖、温建平等学者曾将此书的第七版译成中文。本书主要参考了作者2007年第九版的体系和内容。当然,本书并没有照搬第九版的体系和内容,而是在综合考虑第二版和第九版的基础上,选取两个版本中的有关部分,并将这些部分放在整个行为科学的框架下加以安排的。这样处理,主要是因为在我看来,第九版的体系的内容虽然比较新,但有些内容有点杂,有些内容已超出了教育组织行为学要讨论的范围,如美国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效能的有关问题的内容等就属此列。这些内容虽然与教育组织行为有关,但它们主要是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要讨论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中提一提还是可以的,但用整章的篇幅来介绍就大可不必。否则把教育学或教育管理学要讨论的内容也放在了教育组织行为学中来加以讨论,就泛化了教育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本意,有点将教育组织行为学等同于一般的教育学或教育管理学了。第二版的《教育组织行为学》,虽然出版的时间比较长,但它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教育组织行为的一些范畴和理论,到今天还是具有普适意义的,而且这些内容是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如有关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激励、领导、组织冲突、组织变革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就是在欧氏的新版中也是存在的,这些内容理应在这次修订中加以保留。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本书注意保留了两个版本中共同具有的内容。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欧氏的两个版本都有组织气候的内容(只不过新版中将组织气候与组织文化放在一起讨论),但是本书这次修订我们并没有吸取这部分内容。这样做主要考虑组织气候既涉及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又涉及组织中的个体及领导行为,将这个内容放在这三个板块中哪一个板块好像都有点不太适合。放在前面概论中,又与行为科学的其他理论在逻辑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成一个板块与其他三个板块也不吻合。因此只有将这部分内容忍痛割爱了。读者如要了解和学习这部分知识,请参考原版本中这部分的内容。
三是注意联系中国的行为科学研究和学校教育组织行为研究的实际。如果说我们所主译的旧版的《教育组织行为学》主要反映的是美国行为科学和学校教育组织行为的研究成果,本书这次修订除了保留美国行为科学和学校教育组织行为的一些基本和最新研究成果外,主要吸收了较多的中国这些年来行为科学和学校组织行为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这是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行为科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很多学者既对行为科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对教育组织行为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次修订,为了较全面地反映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在阐述行为科学的理论时,是将中西方的行为科学的理论放在一起来加以讨论的。如在人性的理论中,既谈西方的人性理论,也谈中国的人性理论等;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讨论中,对教育组织及其人的行为的理论和事实分析,也是将中西的理论与事实糅在一起的,特别是事实分析,主要是以中国学校的组织、教师的行为来加以说明的。可以说这是一本由中国学者自己设计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组织行为学》;或者更通俗地说,这是一本中国化了的《教育组织行为学》。这本《教育组织行为学》,从内容来看,由于兼有中西的行为科学理论和教育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理论,较之欧氏的教育组织行为学具有更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不但便于读者在学习中打好更宽广的行为科学和教育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而且能使读者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这次修订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的体系及内容大体上分为四大板块共18章。第一块是教育组织行为学及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概述,包括组织行为学概述和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两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主要阐明了什么是行为科学和组织行为学、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主要讨论了教育组织、教育组织行为类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第二块是教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包括个体行为、人性假设理论、教育组织个体行为、教育组织个体行为的激励、教育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挫折、教师个体行为的管理等六章,分别对个体行为的动力、模式、构成及类型等一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激励、挫折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块为教育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包括教育组织群体概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教育组织中的沟通、教育组织冲突、教育组织变革,以及教育组织发展等六章。分别对教育组织的类型、人际关系、沟通、冲突、变革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块为教育组织领导行为,包括教育组织领导者与领导行为、领导行为类型理论以及教育领导艺术三章。探讨了教育领导者及领导行为类型的理论,以及领导的“三技”和“七艺”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得以重新修订出版,要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及教育编辑室的成知辛主任,这本书能在教育界享有声誉的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们也备感荣幸。我的研究生朱瑞雪为本书资料的收集、初稿的编辑成文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另外,本书也参考了大量中外学者的有关行为科学和教育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也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诚望我们这次修订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尝试,能为行为科学和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繁荣和发展,能为我国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与改革再尽我们的一点点心力,期盼能继续得到读者
孙绵涛
谨识于沈阳寓所古林斋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516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