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经济学素养

作者:李波

编辑:成知辛 张丽艳

ISBN:978-7-5334-5909-3

定价:27.00

出版时间:2012-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教师经济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和演进过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理论渊源和因果继承关系,对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及其对国家政策的影响也做了详尽的论述。其次,结合个人生活和国家行为中的实际例子,论述了实践活动中的经济学,为分别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投资者的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出发,力图说明各种经济现象并给出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李波,女,1970年生于陕西。

2006年获得国防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工作。

 

目录

上编 教师经济理论素养

第一章 市场经济初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和衰落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几个前提假设

第三节 价值理论

第四节 生产和分配理论

第五节 货币理论

第六节 毁誉参半的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

第二章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缘起

第二节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节 资本剥削和积累理论

第四节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第五节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第三章 微观经济领域的革命——新古典经济学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第二节 消费者需求理论

第三节 生产者供给理论

第四节 市场结构及价格理论

第五节 社会福利理论

第四章 宏观经济领域的革命——“凯恩斯革命”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的起因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凯恩斯革命”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凯恩斯革命”的结果

第五章 “凯恩斯革命”后的主要西方经济学流派及理论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之一——新古典综合派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之二——新剑桥学派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之一——货币学派

第四节 “新自由主义”之二——理性预期学派

第五节 “新自由主义”之三——供给学派

第六节 “新自由主义”之四——公共选择学派

第七节 “新自由主义”之五——新制度经济学派

第八节 “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新凯恩斯主义

第九节 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福利经济学

第十节 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博弈论

第十一节 非对称信息下的真实经济——信息经济学

第十二节 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第十三节 关于人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理论

下编 教师经济实践素养

第六章 作为消费者的经济学

第七章 作为生产者的经济学

第八章 作为投资者的经济学

参考及推荐书目

读者定位

教师、教育工作者等

 上架与陈列建议

上架教育理论|教师教育

节选|

·推荐者的话·

中小学各级教育人员、教师必读的一本好书

本书为《教师基本素养读本》丛书之一。我们撰写《教师经济学素养》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以往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中经济学素养教育环节普遍薄弱的现状,试图使中小学教师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了解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认识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更为主要的是,将使得教师能掌握并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本书也将以此作为系统提高中小学教师经济学素养的一种尝试。

人们常说,经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西方人们会说,经济是古老的,但经济学又是年轻的。其实这些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而确立,是以亚当·斯密在18世纪后期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作为标志的,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年轻”历史。但是,经济思想在人类历史中最先出现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知道,经济活动是人类最早也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活动,从简单原始的以物易物,到出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市场经济,再到现在风行一时的网上交易。许多古代先哲都有关于经济思想的描述。可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多久远,经济思想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多久远。于是,“古老”的经济思想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展深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只有当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出现后,现代的经济学才有了产生的前提,大量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才得以出现并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经济学的“年轻”,不仅仅是因为其发展历史不够久远,更是因为经济学至今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甚至还有经济学家质疑其是否可被称为一门科学。首先,经济学中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并且争议极大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使得经济学呈现出别样的风景:基于经济学家总是互相攻击的现实,有人总结了“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于每一位经济学家,都有相应的、观点相反的经济学家存在;“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人能够分享同一届诺贝尔奖,这种情形只有在经济学中才会出现,如缪尔达尔和哈耶克”;其次,经济学分析中假设条件的非现实性。为了保证分析的严谨和推理的严密,经济学往往要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许多假定,于是,有不少人认为经济学是“双脚并不立在地面上”的脱离实际的科学。萨缪尔逊由此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砸开罐头。”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将罐头加热。”经济学家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启罐头的起子。”再次,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的运行做出解释性的说明,借此预测各种政策可能造成的后果,但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家做得并不够好。虽然经济学家已走出象牙塔而对经济实践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但按照现有经济分析制定的政策,还不足以解决某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就业与增长、社会福利等问题。并且经济学家的预测能力一直很差,突出表现为缺乏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拉美国家经济危机的前瞻性思考。无怪乎人们会说:“有两类经济预测专家:一类是并不知道经济状况的;另一类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幽默是:“经济学家是这样一种专家,他明天就会知道,为什么他昨天预言的事情在今天没有发生”。

但是,所有这一切对经济学诟病的拷问,都不能否认以下事实: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日益显示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从20世纪起,在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中所出现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其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畴,经济学以它锐利的方法论工具“侵入”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将经济学分析扩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经济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几乎所有人类行为,小至生育、婚姻、离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这种帝国式“侵略”与扩张,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最早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他认为,“这不是一个社会征服另一个社会那样的概念。经济学的方法可以用于更广泛的方面,而且可以和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结合起来。经济学家想知道,能否用经济学的工具解决一些传统经济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社会、家庭、犯罪问题等等”。

 

当然,“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个词可能让人对经济学产生误解,以为它无所不能或者是它在自吹无所不能。说到底,经济学由于其实证方法更能满足科学方法论要求,解释力更强一些,可解释的问题更广一些,也就是说,更“帝国主义”一些。经济学一直是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向导,它在迷茫的经济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判断事物的方法,让我们在错误方向上能尽早回头。被西方学界称为“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哈佛大学的名教授曼昆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你都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中小学教师。

 

区别于一般大众经济学读物,本书在结构上分为教师经济理论素养和教师经济实践素养两部分,以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结合来体现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经济理论素养中,按照经济学发展史的顺序,相应介绍了各个经济发展阶段中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及当代新兴经济学流派。在经济实践素养中,按照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经济角色和发生的经济行为,相应介绍了消费者、生产者和投资者的经济学。本书在写作风格上,将贯彻准确与生动的原则,以深入浅出的描述来剖析丰富的经济现象,引领读者进入现实的经济世界,了解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思考与已密切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为现实世界中五光十色的经济现象提供丰富的经济理论背景和实用的经济实践指导。本书所具有的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将不仅能使教师提高相关的经济学素养,还能使其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领略经济学的恒久价值和魅力。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184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