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中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书中全面论述了东南亚华文学校学生的自我概念,文化认同,社会动机,价值观,信仰,以及华文学校学生的群体状况,人际关系,家庭环境与学生发展,职业规划,教师行为等等。这对于丰富华文教育的理论、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拓展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宋兴川,河南尉氏人。现任福建
目录
第一章 华文学校学生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与测量\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四、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自我概念发展的阶段性\
三、中小学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学生自我概念改善的策略\
第三节 华文学校学生的自我文化认同
一、自我认同感\
二、自我文化认同的过程\
三、华文学校学生自我文化认同的表现方式\
四、华文学校学生文化认同的生成机制\
第二章 华文学校学生的社会性动机
第一节 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社会性动机
一、社会性动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二、交往动机\
三、声誉动机\
四、成就动机\
五、归因效果论\
第二节 华文学校学生动机的培养
一、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
二、激发与维持内源性动机的策略\
三、激发与维持华文学校学生外源性动机的策略\
四、激发华文学校学生社会性动机的方法\
第三章 华文学校学生态度
第一节 华文学校学生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概念\
二、态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三、华文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学习态度改变的劝说模型\
第二节 华文学校学生态度的培养与转化
一、态度结构的策略\
二、态度源条件的策略\
三、促进海外华文学校学生学习态度的加强\
第四章 华文学校学生价值观和信仰
第一节 价值观概述
一、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特点与结构\
三、价值观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一、价值观的形成因素\
二、价值观形成的理论\
三、青少年价值观现状研究\
四、华文学校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五、华文学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素\
六、华文学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华文学校学生的信仰
一、信仰的概念\
二、信仰的特点与结构\
三、信仰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节 信仰的形成
一、信仰的形成因素\
二、信仰形成的理论\
三、青少年信仰现状研究\
四、华文学校学生信仰特点\
第五章华文学校学生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概念\
二、学生群体\
三、华文学校学生群体\
四、研究华文学校学生群体心理的意义\
第二节 华文学校群体心理
一、群体生态学背景下的华文学校群体\
二、华文学校学生群体特点\
三、华文学校班集体\
四、华文学校学生群体凝聚力\
第三节 学校亚文化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
三、同辈群体与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四、同伴与友谊\
第六章 华文学校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界定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的构成\
三、人际关系的功能\
四、人际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维持
一、健康人际关系的标准\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第三节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二、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三、华文学校中职能部门的人际关系\
四、华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五、华文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七章 家庭环境与学生发展
第一节 家庭中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中的价值观传递\
二、家庭中传递知识和技能\
三、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功\
四、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的研究\
第二节 家庭环境与学生教育生涯
一、教育计划\
二、家庭教育影响子女学业的生涯\
三、家庭文化与子女学校的选择\
四、家庭文化与子女职业的定向\
第三节 学校中的家长
一、家长与教师的关系\
二、家长与行政领导的关系\
三、家长与学校的发展\
四、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五、华人社区、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第八章 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节 职业规划
一、职业\
二、职业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中学职业规划
一、职业规划\
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三、学会职业生涯规划\
四、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的内容\
五、华文学校职业辅导的一般过程\
第三节 华文学校中的职业准备
一、职业与知识\
二、身体准备\
三、学会成功\
四、提高情绪智力\
五、学会独立生活\
第九章 教师的行为
第一节 教师的概述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
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三、华文教师的现状\
四、教师的素质\
五、华文教师的素质\
第二节 教师的行为
一、教师的信念\
二、教师的情感投入\
三、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师的领导方式\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三、教师的自我实现\
四、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规划
一、教师的职业规划含义\
二、教师职业阶段的划分\
三、教师职业阶段的危机\
四、教师职业规划的实施\
五、华文教师的职业规划\
第十章 华文学校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师生互动概述
一、师生互动\
二、师生冲突\
三、实现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
四、提高师生互动的方式\
第二节 华文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评价\
三、教师归因\
四、教师人格特质\
第三节 课堂气氛
一、课堂气氛的内涵\
二、课堂气氛类型\
三、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条件\
节选|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也获得了空前的传播。近些年来,海外华文学校、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从事华文教育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加,华文教育事业呈现兴旺发达的局面,与以往相比,可以说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1月,中国已在世界各国建立282所孔子学院,一场“中国热”的局面在全球兴起。海内外的华文教育正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21世纪,华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已初见端倪。
为迎接这个伟大时代的到来,我们应积极开展华文学校学生、华文教育的科学研究。然而,无论宏观的政策研究,还是系统的专业研究,这方面都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实际需要之间越来越表现出严重的不足。显然,华文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研究亟待重视和发展的一个领域。
东南亚是华侨最多的地区,广大华侨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他们积极创办华文学校,传承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华文学校和华文课程受到重视,获得以往没有过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华文教育心理研究已发表或出版一些研究成果,对提高华文教育质量,建立华文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华文学校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习华文知识,还要学会交往、促进身心的发展,这是华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从华文学校教育情境下,立足于学校的“互动”,关注社会情境变量对学校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家庭教育力量的整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华文教育社会心理学涉及的主题。要了解华文教育社会心理学首先要了解教育社会心理学。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学校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团体中进行互动的社会行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产生了一门交叉学科,这个学科就是教育社会心理学。此后,近40年间,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教育社会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领域的研究主题由开始的丰富,发展为日益集中;理论框架也随之形成,一批著作相继出版。尤其是盖泽尔斯《社会心理学手册》(1969年第二版)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这一划时代的术语,宣布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标志着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社会心理学,大量的有关成就动机成因及品德形成等方面的课题开始涌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广州师范学院等都先后开始招收教育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1988年开始给本科生开设了专门的教育社会心理学课程。如今,国内的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
华文教育社会心理学就是基于教育社会心理学与华文教育情境的结合,其研究对象立足于华文学校这一独特的教育情境,关注社会情境变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华文教育的理论,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拓展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鉴于此,我们结合已有的研究编写了《华文教育社会心理学》,以推动华文教育科学研究,推进华文教育向规范、系统化发展。
本研究得到“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重点项目”(124021001)、“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心理与文化心理研究”(05JJDXLX162)的支持。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在此对引文作者表达诚挚的谢意,祝你们吉祥如意。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华文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更年轻的分支,已有的研究较少,加上我们才疏学浅,本书有不少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由
编著者
2011.4.23 福州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378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