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985”创新平台教育哲学方向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著有《生命与教化》、《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重申知识即美德》、《守望教育》、《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等,主编《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教育传统》,主持《教育人文辑刊》系列。
目录
引言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起点与路径
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
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
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
徜徉在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之间
——一位乡村少年成长史的现象学解读
生命自然善好的守护:触摸乡村教育的哲学意蕴
——以电影《草房子》为例
春晖中学: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
鲁迅和沈从文: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脉象
重建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
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序
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
后记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人文
——我的乡村教育人文研究:回顾与反思
附录乡村教育:为现代人重建精神家园
节选|
后记 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人文
——我的乡村教育人文研究:回顾与反思
仔细算来,到目前,我发表的乡村教育文章总共只有三篇。
第一篇是发表在2001年12月《读书》上的《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这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了较好的反响。2002年3月、4月,《读书》连续两期的“读书平台”都有对这篇文章的回应。其中3月份“读书平台”上云南的晏廷俊《忧患意识与中国教育问题》中写道:“刘铁芳对中国乡村教育的关注触及了中国教育的最底层,呼唤人们对乡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人文关怀强烈。”让我特别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得到了
“乡村生活还有一个我们习以为常,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全家人在一个庭院里,朝夕共处,邻里间鸡犬相闻,来往密切,这就形成了充满亲情、乡情的精神空间,自有一种口耳相传的、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方式,这对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鲁迅曾写文章深情回忆:‘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谜语的猜谜语。’(《自言自语》)。我想,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这确实是终身难忘的生命记忆。而在都市的公寓式的居住空间,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家庭空间被挤压的生活方式里,这样的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空间、氛围也同样被挤压了。
对以上所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
其实,那个时候,我对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更多地只是一种基于个人乡村生活经历的直觉。我对乡村教育的整体思考更多地还是以表浅的乡村教育形式为主,虽然我提到了乡村教育“更深层的基本的问题则是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的建构,在尽可能给予乡村少年同等升学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特别是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乡村孩子更多地受到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教育”,但我对什么是“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朦胧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
无疑,
这篇文章被华文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到,电话找到我,问我是否能编写一本乡村教育方面的书。这个时候,我已很有兴趣,马上着手。我跟那位编辑一起找到
我的《乡村的终结》一文比较充分地揭示了时下乡村教育遭遇的文化困境,我在后面的写作中开始明确地提出乡村教育应该以乡村少年的健全发展为中心,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的逻辑起点来展开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整体思考。从这里开始,我对乡村教育的认识,由一般性的探讨乡村教育,到深入乡村教育的文化支持,到关注以乡村少年发展为中心,乡村教育人文思考的视野逐步显现出来。
后面很快收到了
2007年初,共青团长沙市委的一位朋友在湖南省图书馆组织“青枫论坛”,邀请我做一次乡村教育专题演讲,并在之前组织到宁乡县南田坪乡进行实地考察。在那里,有幸看到了南田坪小学的夏雪柳老师指导的学生作文,从中我获得了很多乡村教育发展的启示,也从夏老师他们的努力中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如果说《乡村的终结》一文整体上是沉重的,那么夏老师的努力则让我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前景和希望。我也开始思考乡村教育人文的建设性向度。
从南田坪回来,我认真准备讲演。讲演的内容就是以序言中的主要内容为骨架,以南田坪小学的考察为血肉,着重阐释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重建的希望在哪里。演讲整理成文,题目就是“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这篇文章投给了《天涯》,发表在2007年的第三期,这就是我发表的关于乡村教育的第三篇文章。
我在演讲中引用了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中的一段话:
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农夫吧。
人的堕落,与物的腐败一样。
物虽腐败,只要置诸土中,就能分解成清洁的植物的养料。人亦然,虽已堕落,只要与土亲近,就成清洁健全的人。
从这里开始,我是在慢慢把对乡村教育放在整个现代教育中,放在每个人的精神关涉之中去思考。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进行教育人文的整体思考,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教育人文集刊》,重在教育人文的普及与启蒙。后面又想做一套教育人文的学术丛书,这个想法得到了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于是,我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就逐渐融入教育人文整体思考之中。我开始进一步自觉地把乡村教育置于现代性之中,置于置身现代性中个体的命运思考之中,探究当下个体与乡土中国、乡村社会的精神联系,由此而进一步探求乡村教育与整个现代教育的关系。
我的乡村教育人文思考路径,在这里才逐步清晰地显现出来:由乡村教育而乡村文化,到乡村教育人文生态的整体关注;由关注乡村少年的健全发展到关注作为现代人精神资源的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由乡村教育何以走向现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何以重新体现乡村教育在其中的位序。
本书的思路基本就遵循着上面的思考路径,《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在一般性地揭示乡村教育问题的同时,显现一种乡村视角的教育关注;《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重在从负面展示当下乡村教育的文化危机与乡村少年的精神困境;《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则是确立乡村教育问题的现实起点,牢牢把握乡村少年健全发展这一中心问题;《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更多地是从正面展现在破碎的乡村文化背景中乡村教育重建的希望与可能;《徜徉在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之间——一位乡村少年成长史的现象学解读》是以自己为个案,解读乡村少年置身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展现当前乡村教育人文重建的内在基础,同时也展现乡土作为乡村教育重建中的价值起点与逻辑起点的可能性;《生命自然善好的守护:触摸乡村教育的哲学意蕴——以电影〈草房子〉为例》则是以电影《草房子》为切入点,揭示乡村教育的内在意蕴与独特价值,以及置身现代化之中乡村教育精神的处境与重建的意义;《春晖中学: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是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春晖中学作为典范,探询乡村教育进入现代教育秩序的可能性;《鲁迅和沈从文: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脉象》是重新回到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现场,寻找那个时代面对乡土中国的内在转型知识人做出的不同回应,以及历史的最终选择,由此而提出当下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精神缺失与应有路向,并试图阐明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在精神基础;《重建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主要以海子的诗歌为切入点,探询重新激活乡土与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在现时代的可能性;《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序》则是从卢梭出发,进一步揭示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合法性。引言虽然放在前面,却是后来写的,可以说是我的整个乡村教育人文思考的小结。此外,本次修订又增补了《回归乡土的课程设计:乡村教育重建的课程策略》一文。
文章的写作有时真的是非常艰难。这其中耗费我心力最多的是《生命自然善好的守护:触摸乡村教育的哲学意蕴——以电影〈草房子〉为例》。这篇文章的写作原本偶然,当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由于时间的仓促,后面三篇文章是我和研究生合作的结果,由我拟订写作的基本主题和提纲,分别由我的学生陈文芳(《重建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刘佳(《春晖中学: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张桂(《乡村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序》)撰写初稿,我再做修改补充。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我们共同对话的产物。感谢他们的努力,没有他们,这本书就难以成型。
我深知,自己的乡村教育人文研究是初浅的,应该只是一个开始。而且,本书的写作虽名为“学术”,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思想与精神历险的表达。我在这里也只是提供基本的思路,表达我对乡村教育的生命期待,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人走近乡村,更重要的是,走进乡村教育,在那里,寻找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为现代教育寻找内在的精神资源。之所以不惧愚驽,正是为了抛砖而引玉。
本书的出版正逢女儿的出生,希望我的女儿诗晴以及如她一样年轻的生命有一天能明白我的用心。让我把这本书献给她们,献给属于未来的人们。一并感谢我的妻子和父母,有父母在身旁,就怡然如在家乡。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208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