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

作者:利卡尔顿

编辑:申东

ISBN:978-7-5334-5093-9

定价:35.00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1900美国摄影师

内容简介

南方平静如水,北方硝烟遍地。1900年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
且看一位美国摄影师用像机和日记为我们记录下的这一段非常时期
 
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
 

书名:1900,美国摄影师的
中国照片日记
著者:利卡尔顿
书号:978-7-5334-5093-9
责任编辑:申东
出版时间:2008.12
定价:35.00元
开本: 16
印张: 14.5
字数: 80千字
页数: 232
图片: 100
首印: 5 000
册/件:48

 

¯       本书卖点
1.   图片珍贵:这是1900年美国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原版照片。当时的中国照相机还是非常稀罕之物,旧中         国的影像大量存在了外国人手中,要了解旧中国还需要从国外寻找历史影像资料。
2. 题材丰富:本书收录了100幅的照片,题材之广泛、图像之清晰,实属罕见。内容涉及生活、文化、教育、建筑、教会、战争,可以视为一幅1900年代旧中国的全景图。
3. 作者著名:摄影者利卡尔顿不仅是当年美国著名的摄影师,还是教师、发明家、旅行家,出版有多套的立体照片和游记。
4. 图注真实:本书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利卡尔顿本人1900年写的拍摄现场说明,最接近历史真实。
5.  中英对照:每张照片的标题都有中英文对照,英文据1901年原出版物实录。
 
¯       内容简介
詹姆斯·利卡尔顿 (1844~1929),美国摄影师、教师、旅行家、发明家。1900年,他来到因义和团事件而成为世界聚焦中心的中国,从香港一路北上到达北京,拍下大量的立体照片,并怀着对中国的好奇、热爱、痛恨、怜悯和同情,为所拍摄照片做了详细记录。1901年美国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制作并发行了利卡尔顿此行的一套100张立体照片,并另出版了《China: Through the Stereoscope》游记。本书收录了此套100张照片,节译了游记中有关对应照片的文字说明,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现场的真实,是难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       译者简介
徐广宇, 1977年生于古城天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喜爱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更籍此喜欢上老照片。现在北京从事艺术品投资行业。
 
 
¯       简要目录

 
序:1900年的中国风情 / 闵杰
 
香港/Hong Kong
 
广州/Canton
 
上海/Shanghai
 
宁波/Ningpo
 
苏州/Soo-chow
 
扬子江/Yang-tse-kiang
 
南京/NanKin
 
烟台/Chee-foo
 
天津/Tientsin
 
北京/Peking
 
译后记

¯       名家推荐
今天的中国人多从20世纪走来,有兴趣温故一个世纪前的中国,通过照片阅读这段历史,无疑比文字史有别样味道。更何况,每张照片后面都附有利卡尔顿对当时拍摄情景的解说,这些“摄影者说”与照片一起,会把每个读图者带入1900年作者亲历的情境中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闵杰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立体摄影知识的书。在这本书里面的“古典”立体照片中,有着一个惊人的中国近代史瞬间,那就是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真实记录。这些照片,不但让我们看到清末中国状态,更让我们重温“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
                                                                               ——摄影评论家  鲍昆
¯       编辑推荐
100幅照片,100个场景,每个场景都在讲述一个故事,让读者回到一百年前,仿佛时光在倒流。虽然那是洋人的视角,洋人的叙述,洋人的镜头里的旧中国,有真实,也有误解;有温暖,也有残酷。但那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风情的别样风貌,让现代人欣赏、回味、思索。想了解百年前中国,研究老照片的读者一定很开眼界。
                                                                                  ——本书编辑
¯       读者定位
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爱好者,老照片收藏爱好者
¯       相关图书

影像·历史·老照片

¯       上架与陈列建议
上架:社科|影像·历史·大众阅读
陈列:码堆与平摊最为合适
¯       条形码
 
 
 
 
| 1900年的中国风情 / 闵 杰
 
    本书收集了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拍摄并亲自选定的他1900年中国之行的100幅照片。这是中国极不寻常的一年,发生了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入侵,史称庚子事变,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白银4亿多两,这些20世纪开端之年中国的重大变故,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代就已熟知。今天的中国人多从20世纪走来,有兴趣温故一个世纪前的中国,通过照片阅读这段历史,无疑比文字史有别样味道。更何况,每张照片后面都附有利卡尔顿对当时拍摄情景的解说,这些“摄影者说”与照片一起,会把每个读图者带入1900年作者亲历的情境中去。
 
    整理出版历史照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受“世纪末”情节的影响,人们在迎接新世纪之际,怀着对即逝年代的留恋,尽力挖掘本世纪值得回忆的种种现象。历史照片被发现了,旧照片纷纷结集出版,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公众进入了一个时称“读图的时代”。转瞬十年即逝,历史照片结集出版已达数百种,但人们一直是在不甚了解中国照片历史的情况下整理出版历史照片的。摄影术何时传入中国,国人何时普遍使用摄影,这些看似学术的问题,其实是系统发掘历史照片的必备知识。中国之有照片,简单地说,是从1860年代开始的,点点滴滴,忽断忽续,不成体系,到义和团事件引起世界关注,各国人士纷纷来华,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有关中国的照片骤增。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实行新政,社会风气日益开通,摄影手段逐渐被新闻媒体和百姓接受和乐用,此后,在中国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都有照片存世,有些比较完整保存下来,有些散落于世,等待有心人去收集整理。明于此,不难理解,系统整理出版历史照片,1900年代是一个起点。而当时最集中的就是有关庚子事变的影像,甚至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留下的照片数量也无法与之匹敌。
但是,1900年庚子事变的摄影,多数外国人是在事变爆发后闻讯赶来的,拍摄的主要内容是联军的行动,涉及城市是天津和北京两地,尤其北京,从皇宫到天坛景山颐和园,全城几乎每个角落都被拍遍了。这些照片,初次接触颇感新鲜,看多了总觉千篇一律。
 
    与当年多数外国人不同,利卡尔顿不是随同八国联军来华的。他是一个摄影师,为游历而来华,早在义和团发生前抵达香港,游历了广州、汉口、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烟台、天津、北京,所到城市,皆为中国繁华之地。其中,广州是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武汉是九省通衢,苏州和南京是江苏省会(江苏有两个省会),天津是北方最大口岸,北京是帝国之都。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尽在其中,无有遗漏。1900年代的中国什么样,从这100幅照片中可以得到一个约略印象。在天津和北京,利卡尔顿赶上了庚子事变。我们阅读本书,也随着他的镜头,经历了从平静的南方到战火的京津两个不同世界。
 
    读历史照片必须有好的配图文字。目前出版的历史照片集,配图文字主要缺点有二:一、强不知以为知,凭今人想象猜测历史,以浅薄误导读者。二、文字过于简略,与无说明略无二致,读者面对照片,不明所以。配图文字的难处在于,除非拍摄者或当时的使用者对照片有注明,今人是读不懂这些照片的,即使历史学家也无能为力。但是,许多外国出版物中的照片,作者是有说明的,这些说明往往不是标注在照片的下面,而散见于书中各章节,需要用心去读这些文字,并花力气转译成中文。当然,最好的配图文字是照片拍摄者自己的说明,如本书这样,而且文字以略多为佳,可以给读者历史感。历史照片内涵丰富,需借文字阐发其内涵。本书中广州的花船,上海南京路上的茶馆,宁波的会馆,都是图文并茂的作品,如果没有拍摄者的文字描绘,读者就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福建教育出版社重视出版优秀的历史照片,近年的多部历史图片集,制作精美,颇受社会好评,书中细微之处,可见编辑良苦用心,足为今人整理出版旧照片的样板。历史照片是学术研究初露头角的新领域,需要有眼光者加以扶持,而近年的经验证明,学术成果也会很快引起社会反应。支持一个新领域,对学术界和出版界,常常是互益的。
 
译后记 |徐广宇
 
    自从《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开始传播,神秘的东方就成为西方人最渴望去的地方。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探险家们的所见所闻只能通过文字和铜版画的方式进行传播。1839年,摄影术诞生,人类有了记录世界的新手段。不幸的是,这种新手段是伴随着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西方摄影师开始在中国拍照。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很快又发现人类的眼睛能产生立体成像是因为两眼看到的内容会因角度的因素有微小不同,于是发明了立体摄影。特制的立体照相机有两个镜头,间距和人类两眼的间距接近,可以同时拍下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只有细微的错位,把这两张照片同时置于专门的观片器上就能看出被摄场景的层次来,产生立体感。这一新发明受到旅行家们的追捧。为了满足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好奇,报社和出版商纷纷向中国派出商业摄影师,将他们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立体照片制作成套盒装出售。这种比普通平面照片更加真实的感受风靡了世界,在电影、电视没有普及前是欧美国家重要的娱乐方式,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观赏立体照片。在众多到中国旅行的摄影师中有位美国人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来到中国,用他手中的立体照相机纪录了那个时候的中国,他就是詹姆斯·利卡尔顿。
 
    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 1844~1929),生于美国纽约,是教师、旅行家、发明家和摄影师。他于1900年1月到达香港,从那里出发先后到了广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烟台、天津,最后于1900年10月到达北京。从平静的南方到正经历义和团运动的北方,利卡尔顿先生用立体相机纪录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一年中的经济、建筑、宗教、战争和百姓生活。美国Underwood & Underwood公司制作并发行了利卡尔顿此行的一套100张立体照片。在这组照片中有很多影像都非常珍贵,比如摄影师在天津期间正值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前后,他记录了正被炮火蹂躏的天津。这可能是仅次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拍摄的发生在中国的战斗场景。
 
    利卡尔顿先生另著有《China: Through the Stereoscope》一书,写了此非常时期的中国之行游记,对他所拍摄的每张照片都做了详细的文字说明。书中盛赞了中华文明的伟大,表达了对众多底层百姓的怜悯,批评了八国联军在天津、北京等地的烧杀抢夺,也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指出了清末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尽管利卡尔顿先生非常博学,但从他的一些言论中也能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但无论如何,他为我们了解1900年的中国,了解中国现代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限于图书媒介的形式,在本书中看不了立体照片效果,但收录了利卡尔顿先生拍摄的全套100张照片,即收录选取了每对立体照片的其中一张,并从他的《China: Through the Stereoscope》书中摘译了与照片有关的部分文字,希望借此了解1900年西方人是如何看中国,并通过影像的方式介绍给大家。以古鉴今,中国走向现代化路程之艰难,中国之繁荣富强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的心愿。
在此要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老照片收藏家张远义先生和张萍小姐,他们在全书的撰写、编辑过程中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支持。笔者能力有限,肯定会有错误和不足,欢迎大家指正。
 

图文节选1|有12 000个号舍的贡院

Examination Hall—Rows of 12,000 cells, where the Ku-Yan triennial examinations occur, Canton, China.
 
 
     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低矮的像棚子一样地方是养牲畜的,实际上这里是中国人考取学位的地方。通过三年一次乡试的人在这里参加会试,根据考试的成绩给予学位,政府官员也从成绩优秀的人里选取。这给穷人很多机会,只要能考好,就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女性是不能参加这样考试的,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间贡院占地超过20英亩,有12 000个号舍。那些成排低矮、狭窄的砖建筑就是号舍,每排号舍前面都有一个很大的汉字,每间号舍用这个汉字加一个数字来命名。号舍有5英尺6英寸深,3英尺8英寸宽,6英尺高。我们从远处那个门进来,通过这条长堤到这座楼上。在这座楼的二层,会试的时候会有两个京城派来的主考官和十个副考官在这里监考,考生们每次要在号舍里呆两天两夜,直到他们写完文章。
 
图文节选2|教会儿童和一个美国小女孩儿在一起,广州
Mission Children, with one little American Girl, Canton, China—thousands of such massacred by “Boxers”.
 
 
 
 
    我们正在欧洲租界,沿着江边散步,向东俯视河流。一群教会儿童正聚在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这座岛只有300码宽,被一条狭长的河道从我们左边的广州城分隔开。外国领事馆的房子都修建在这个岛上。整个岛就像一个漂亮的凉亭,成排的现代建筑旁边都是茂盛的榕树,就像你在河边看到的这样。
    这些漂亮的衣着正式的女孩属于比较富裕的阶层。看她们的丝绸衣服是多么的漂亮,头发仔细地梳在脑后,顺滑、光亮。坐在石凳一端的美国女孩和她们在妆扮上有明显的不同。河边那个女孩儿的脸上显露着幸福的笑容——这在中国是少见的情景。她们的外套很优雅,宽大的袖子,领口处还装饰着一条简单的带子。至少有一个女孩儿把头发结在脑旁,这在中国的小女孩身上很常见。
 
 
图文节选3|中国孩子在做哑铃操,上海南门教会学校
Chinese children at dumb-bell exercises, So. Gate Presbyterian Mission School, Shanghai.
 
    这所学校位于内城的郊区,离欧洲领馆有一段距离,处在非常出色的管理之下。当女孩子们得知要用立体相机给她们拍照都非常高兴,希望显得时尚漂亮,每个人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姑娘们只有非常高兴的时候才会这样。考格道尔小姐(Miss Cogdal)在花园里上活动课的时候,女孩子们都在嬉闹。现在考格道尔小姐正聚集她的这些教友们做哑铃操。小一点儿的在前排,大一点儿的在后排,她们都在认真、高兴地做着练习,而且她们尽着最大的努力希望和西方女孩儿做的一样好。我希望你注意到她们快乐的脸,这里没有缠足,没有脏兮兮的脸,没有污秽的衣服,从优雅的学校到虔诚的美国教师,一切都井井有条。
 
 
图文节选4|中国众多残忍死刑的一种,上海
One of China's most terrible methods of death punishment—Shanghai.
 
    这个声名狼藉的河盗杀了很多人,最后一次作案是剜出了一个男人的眼睛。他被关在笼子里,脖子被枷板夹住,脚下垫了几块平石头,每天在上海旧城六座城门的大道上游街示众。他必须站地笔直,否则会被勒死。游街后他和笼子会被放到一块空地上,每天抽走一块脚下的石头,直到被勒死。这种残忍的刑罚很少被实施,但这仍然是中国发明的众多死刑中的一种。成群的乌鸦每天都等在罪犯的周围。昨天,就在移走石头后,他的朋友通过关系给了他一些致命剂量的鸦片让他自杀。第一天,他(罪犯)收50美分可以随便拍照,第二天涨到了5块墨西哥鹰洋(相当于2块金币),我给了他,但条件是他必须摘下帽子露出脸。两个中国摄影师也拍了照片并放到橱窗里做广告。人们争相观看和购买照片,因为这场景太少见了。后来警察队长因为人群阻塞了街道而禁止拍照。
 

图文节选5|燃烧的塘沽,停靠的美国军舰“莫诺卡西(Monocacy)”号船舷上还有被中国炮弹击中的洞

Burning of Tongku--U.S.S. "Monocacy" at landing, with hole through bow made by Chinese Shell—China.
 
    这个场景是大沽炮台被占领几天后的塘沽。西摩尔中尉(Admiral Seymour)的远征队没能到达北京,回到天津后已损失惨重。众所周知,此时在天津的外国人也开始被袭击,战争开始了。每个国家都紧急向前线派遣部队。我到这里的时候是7月4日,你能看到“莫诺卡西”号上飘扬的国旗。尽管沮丧的消息充斥着每个角落,但是每艘军舰都悬挂着星条旗庆祝美国国庆。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听不到喜气洋洋的礼炮,只能听见火焰吞噬一切的噼啪声。有消息说被派往天津的援兵遭受惨败,我们可能要退到海岸线去。这里有法国士兵、俄国士兵和日本士兵的营地,军用物资堆在码头旁边,受伤的战舰都驶往大沽进行修理。不断的有难民涌向这里,有的要找船离开,有的要暂避在“莫诺卡西”号上。退潮的时候旁边的河里满是上游漂下来的发胀的死尸,一些是义和团的血腥屠杀,一些是俄国远征队在前往天津路上杀害的百姓。

图文节选6|白河上的帆船队,运送美军的物资从天津到北京

Junk Flotilla on the Pei-ho River—transporting U. S. Army stores from Tientsin to Peking, China.
 
 
    天津的战斗已经结束,联军部队要继续向北京进发。美军租用了一些帆船用来运送军事物资。查飞将军(General Caffee)的许可只能用来运输物资,每个搭船的旅行者必须自带行李、炊具和床。我们眼前这些帆船是当地的平底船,吃水只有2-3英尺,上面装满了军用物资,唯一可以睡觉的地方就是那些罩布的下面。每艘船上 有5-6个船夫,有一名士兵负责。到通州大概需要5-6天。
 
 
图文节选7|瓦德西元帅由联军军官陪同,在美国步兵的列队下走过午门
Count Von Waldersee, escorted by Officers of Allied Armies through lines of U. S. Infantry, toward Sacred Gate, Peking, China.
 
    现在我们是在宫殿区的南边向着景山方向。我们前面是德国陆军元帅冯·瓦德西(Count Von Waldersee),正以胜利者的姿态正式参观皇城,同时我们能看到紫禁城入口的全景。
    院子里都铺着地砖,中间的甬道铺着厚重的石块,一直从前门延伸到宫殿区,有3/4英里。如果你仔细看还会发现前面这座城楼被美军炮弹击中的痕迹。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军队和日本军队负责宫殿区,第9步兵连队的一部分就在这个院子宿营,此时他们正列队在石甬道两旁。三个全副武装的军官在一个骑白马的卫兵带领下,后面跟着卫兵,中间部分被卫兵拿着的德国国旗遮住了一部分,跟在那三个军官后面的就是陆军元帅,他的护卫来自不同国家的部队。要想进入午门,我们必须得到查飞将军或山口将军(General Yamaguchi)的许可。他们分别是美国和日本军队的统帅。我们会吸取经过中间那道门进入紫禁城,由几个卫兵跟着我们。
 
图文节选8|谈判期间在西班牙使馆的外国大使
Ministers of Foreign Powers during negotiations with China--leaving Spanish Legation—sitting Peking.
 
    列强各国在北京的代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经历了可怕的围困,处理了当时很多重大的外交问题。现在正应付于更多前所未有的巨大冲突。
    他们从左至右分别是:
    1,美国公使康格少校(Major E. H. Conger);2,意大利公使萨尔瓦戈·拉吉侯爵(Marquis J. Saloago Reggi);3,俄国公使格尔斯(M. De Giers);4,法国公使鲍渥(Baron d’A. de Wasserwass);5,西班牙公使葛络干(Don B. J. de Cologan);6,英国公使萨道义爵士(Sir E.Satow);7,日本公使西德二郎男爵(Baron Missi);8,奥匈帝国公使齐干(Baron M. C. De Wallton);9,比利时公使姚士登(M. N. Joostens);10,德国公使穆默博士(Dr. Von Mumm)。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页 数:232

开 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