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人物图谱

作者:陈加伟

编辑:徐天白 孙汉生

定价:22.00

出版时间:2008-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标签: 当代台湾人物

内容简介

序一漫笔揭开当代台湾的病症
 
吴能远
 
     陈加伟发表在《海峡都市报》上的专栏文章,我几乎每期必读,风雨无阻。配着著者睿智的头像,读着著者生动的文笔,如对青山,品佳茗,诚属难得的享受,油然想起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名句。忽然之间,这些文章集成厚厚的一本《当代台湾人物图谱》,重新再读,不禁感慨岁月如白驹过隙,而台湾政坛犹自争权夺利,相互攻讦,其奈苍生何!
    收入本书的文章,或许可称之为台湾各色人等的素描集,其中有政客,有名嘴,有企业界名人,有文化界人士,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体构成台湾社会万花筒。著者对台湾政治社会有深入的观察,对上述人物有准确的把握,以媒体人士特有的犀利而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臧否月旦,传神如蒋干画马,剖析似庖丁解牛,读罢,令人于台湾政治问题之症结、社会现象之根由,恍然而悟,豁然开朗,诚所谓所得多矣。
    台湾的思想家蒋渭水(1891年2月~1931年8月)曾经在《临床讲义——对名叫台湾的患者的诊断》一文中,诊断当时台湾的病症是“道德败坏、人心刻薄、物质欲望强烈、缺乏精神生活、风俗丑态、迷信很深、深思不远、缺乏讲卫生、堕落怠惰、腐败、卑屈、怠慢,只会争眼前小利益、智力浅薄、不知立永久大计、虚荣、恬不知耻、四肢倦怠、惰气满满、意气消沉、完全无朝气”。蒋渭水对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同胞,或者基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下笔重了一点,但有关缺点的描述却不可谓无见。
     从文化角度考察,今日台湾问题或可溯源于历史上中国的积贫积弱,因此而有台湾的遭受外族入侵,沦为日本强占,在台湾同胞中逐渐滋生了悲情意识。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之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但没能抚平台湾人民心灵上的创伤,反而不信任台湾人民,再加上发动内战,政风腐败,军纪荡然,败退台湾之后,一度实施白色恐怖统治,长期戒严,累积了民怨,使得台湾同胞的悲情意识更为加深。
     迨至李登辉上台,以迄民进党“执政”,无耻的台湾政客为了争权夺利,刻意地制造省籍对立,挑动族群矛盾,把台湾人民的悲情意识误导向统独之争,造成台湾社会乱象频呈,也带来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危机。在台湾政客翻云覆雨、恬不知耻的表演之下,台湾媒体界遂有李涛、陈文茜这样执著的人士,也有周玉蔻、金恒炜这样丑陋的人物;台湾文化界既有林怀民这样令人钦佩的斗士,又有许纯美这样令人喷饭的角色;台湾企业界既有努力打拼、守法经营的郭台铭,又有官商勾结、身败名裂的王又曾。所有这些,在《当代台湾人物图谱》一书中,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展示。
    《当代台湾人物图谱》的著者陈加伟系资深媒体人士,专业素养渊深,更难得的是,他长期关注并研究台湾问题,角度独特,见解深入,使得该书非特文笔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抑且评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洵为关心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读者案头所必备。
     承著者雅请,用书数语,表达对于《当代台湾人物图谱》一书钦佩之情和对该书付梓的祝贺之意,是为序。
(吴能远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
 
序二凌云健笔意纵横江山指点两岸情
 
江岷钦
 
     评论事件难,评论人物更难。
     评论事件之所以难,在于评论者与阅听大众对情境事件的观察角度不尽相同。评论者若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轻描淡写、不温不火,则评论容易显得有气无力,不易引起共鸣。反之,评论者若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全力投入、浑然忘我,则评论会出现主客不分之倾向,无法以理服人。
    评论人物之所以更难,在于评论者对于要评论的对象未必比大众熟悉,包括评论对象的人格特质、生活习惯、微小事件与人际关系等。评论者若仅以评论对象的单一行为或言语进行全面性的解读,容易以偏概全,或者以言废人。反之,评论者若与评论对象相互熟稔,甚至常有往来,则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制约,无法看清真相。
    近来阅读陈加伟先生的大作《当代台湾人物图谱》,心中大为佩服。陈加伟先生的焦点非常精准,不论是对王伟忠的观察,或是对李涛的侧写,还是对马英九的旁观,甚至对陈水扁的冷眼,都能用利落的文字,简单的线条,生动地刻画出台湾当代知名人物的图像。更重要的是,陈加伟先生在犀利的笔触中,时常不经意地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在理性精准的人物分析中,隐约蕴含着感性关怀的人文色彩。这是近年来两岸难得的佳作。适值《当代台湾人物图谱》付梓前夕,特以“凌云健笔意纵横,江山指点两岸情”为陈加伟先生的大作喝采、祝福。
(江岷钦纽约州立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博士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
 
 
序三隔海观察透视台湾
 
江素惠
 
     对政治人物的描述,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就有不同解读,因之,要很透彻地描绘政治人物之角色,就得从其长期的观察心得的中加以总结。陈加伟对于台湾政治人物的了解刻画深入,实是难得之作。作者并未涉入私人感情而以冷静的眼光,时而诙谐,时而严肃,嬉笑中有批判,言词间有肯定。陈加伟远居大陆,隔海远距离地观察台湾台面上之人物,从政治到商界,他都耳熟能详,就算台湾的政评家也无法如数家珍般地道出台湾风云人物的今与昔、是与非。陈加伟资料搜集得非常详细,加以洞察力细微,读来特别有趣。
     这些年来,台湾政坛风云诡谲,社会失去了正义价值,政治人物随波逐流,商界人士为了拼经济逆流而上,陈加伟笔下便道出了台湾社会的千奇百态,尤其政商名流娓娓道来的风情韵事,妙笔生辉下的栩栩如生,世间的沧桑,政坛的冷暖,这些人物经他的透视全都无所遁形。
     有幸为写序而先拜读之,几位熟悉的政商友人在陈加伟的笔下被生动地描绘,和我认知的吻合,或是另一角度的观察让我会心一笑。我生于台湾,长于台湾,十年公职生涯,八年“国大代表”,这些政商人物皆有所接触、有所认知,但读到陈加伟的文章却仍不禁拍案叫绝,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
    古人立传树碑,而陈加伟开启了崭新的一页。翻开书中一页页的描述,人物跳跃在思绪中。若平日只是透过媒体认识台湾公众人物,或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陈加伟以其个人细腻的情感描绘出这幅《当代台湾人物图谱》的清晰影像,读来可对台湾社会和文化结构更加了解。
 
(江素惠香江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
 
小马哥整装待发
 
     卸任台北市长后,时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刚在2007年新年伊始突兀地喊出“蓝绿和解”的口号后,又有大动作:他先是换掉了国民党秘书长詹春柏和文传会主委兼发言人黄玉振,由国民党民意代表吴敦义出任新秘书长,文传会主委由《中国时报》副总主笔杨渡出任,发言人则由1976年出生的小年轻苏俊宾担任。接着,出现在电视镜头中的小马哥穿上便装、披上毛巾、戴上手套,到云林县帮农民采摘柳橙。他还答应当地农民与大陆联系,尽快将当地滞销的水果卖到大陆去。
     马英九对国民党高层的人事变动在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詹春柏做事勤勉、忠心耿耿,不该换掉;又有人认为黄玉振忍辱负重,连老婆患重病动手术时都坚守岗位,也不应该下课。更关键的是,马英九还延揽长期毫不留情炮轰国民党的杨渡和苏俊宾出任文传会的主委和发言人,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新任秘书长吴敦义认为,这体现了马英九海纳百川的胸襟。杨渡则说,他曾批评过国民党,马英九还愿意找他出任文传会主委,表示国民党有决心推动改革。
     而实际上,这反映出马英九对国民党中央团队战斗力不强的忧虑。有人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熊彼得的“企业精神论”来划分国民党和民进党。国民党像熊彼得所说的晚年“高等资本主义”,这里机构臃肿,科层组织错综复杂,职位升迁论资排辈,失去了资本主义初期那种狂野进取的精神。而民进党则像熊彼得所说的“初期资本主义”,那里实行“丛林原则”,弱肉强食,但充满朝气与活力,经过残酷的斗争,许多新人反而能脱颖而出。事实也正是如此。民进党现在的战将都是第一代的白手起家者,而国民党多是第二代、第三代科班精英出身的太平官,行动思想往往未老先衰。这二十年左右台湾政局的议题和议程、论述标准及方向,几乎都由民进党主导。即使这五六年民进党不断吃老本,已渐失新锐,但国民党仍然时时被动,在后面追得很辛苦。
     去年年底“北高”市长选举中,尽管马英九南北奔波,卖命辅选,但台北市赢得并不漂亮,高雄市还以微弱差距败北。其实对高雄市长选战的困难,马英九是预料到的,国民党中央甚至都已预测到民进党可能会使出“走路工”(车马费)的歪招。果然,在投票前天的22点多,民进党陈菊阵营召开记者会攻击黄俊英阵营发“走路工”搞贿选,而直到凌晨1点多,马英九才被叫醒。天亮后,马英九陪黄俊英投完票,在返回台北之前反复交待黄俊英阵营要立即作出反击,可温和的黄俊英阵营一直拖到下午1点才开记者会进行澄清反击,这时离投票截止时间只剩3个小时,最后黄俊英以1114票的些微弱势败给陈菊。
     本来,民进党有打算推出代理市长叶菊兰来角逐高雄市长,但最终富有冲击力和爆发力的陈菊在民进党内的初选中胜出。国民党民意代表邱毅感叹这种事难以在国民党内发生,原因就是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党太讲究论资排辈了。痛定思痛后,马英九终于出手,他起用了历练完整、得理不饶人的本土精英吴敦义出任秘书长,起用知己知彼、文锋犀利、刚健硬朗的杨渡出任文传会主委,起用年轻新锐、思维敏捷的苏俊宾担任发言人,就是要摆脱国民党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他自己脱掉西装、穿起草鞋,走入台湾南部民间,这一切就是要告诉台湾民众:我,小马哥,已经为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整装待发了。
 
施明德的“黄昏一击”
 
     “阿扁下台!”施明德头发一甩、大拇指向下一戳,定格成2006年夏天台湾岛内最引人注目的姿势。这位前民进党主席以久违的姿态向他曾经的战友陈水扁叫阵——“不是你倒就是我亡”。十几年来日渐边缘、落寞的“老革命”,就这样开始了他“意外的黄昏之战”。
    “施明德是谁啊?”台湾大部分民众或许早就遗忘了26年前“美丽岛事件”庭审上谈笑自若、刚硬洒脱的这位“江洋大盗”,出狱十几年后纷扰的政治是非和花边新闻逐渐模糊了施明德的形象。人们忘记了施明德的政治品格,转而津津乐道起他的私生活,施明德出狱后“英雄”般的形象曾赢得不少女性投怀送抱,除了两位妻子,还有女作家、女主播等成为他的绯闻女友,因其“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任”的声明,施明德被称为“三不男人”。
 
     这位“诗意”的政治人物曾登上民进党权力的顶峰。1994年至1996年,施明德曾任民进党主席,但很快因倡导族群和解、政党转型开罪了党内“基本教义派”,同时与当时的政治新星陈水扁的矛盾也日益突出。1996年施明德出马竞选台立法机构负责人时,因陈水扁亲信操纵,以一票之差落败,随后便渐渐淡出民进党政治中心。
     2000年11月,因对陈水扁背弃理想、施政无能的不满,施明德决定退出民进党。2002年他竞选高雄市长失利,2004年他参选民意代表时一再向民众说他是认真的,可最终还是败北。屡战屡败,一身伤痕的施明德从“诗意”的政治人物变成了“失意”的政客,甚至被当年的“绿营”战友讥讽为“政治流浪狗”。
     但是,施明德始终不改他政治的浪漫情怀。施明德因为政治受难者的身份、民进党“创党”元老的资历而在“绿营”中仍有影响力;同时他又被“蓝营”作为“以德报怨”、族群和解、讲求诚信的范例,因此施明德在台湾各个政治派别的攻讦中经常被各取所需地援引,这也成就了他特殊的政治地位。他希望带领台湾民众走上超越“蓝绿”的中道之路。
     2006年夏天,施明德挟百万人气站上台北街头,又一次登上了台湾政治舞台。黄昏中,65岁且身患重病的施明德显得有些憔悴。微卷的头发,标志性的两撇唇髭,在人群包围中略带寂寞的神情,令人不禁感慨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施明德反问:“台湾为了阿扁一个人受伤,你甘愿吗?”他呼吁:“珍惜最后一次包容蓝绿的机会!”他感叹:“台湾道德消耗殆尽,一个人的耻辱不要成为所有人的惭愧。”他号召:“终结阿扁代表的狭隘、贪腐。”
     台湾民众听到了施明德的声音,他们纷纷捐出一百元新台币,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示自己的参与,“你捐了吗?”“你施明德了吗?”一时成为台湾民众见面时的问候语,反贪倒扁仿佛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曾经为陈水扁导演过竞选广告的范可钦也反戈一击,为“倒扁”运动设计了一系列文宣。他们用“礼义廉耻”作为倒扁精神堡垒,在2006年9月9日这一天安排了“30万人同心静默30分钟”来展现民众反腐力量。
      但这种嘉年华式的运动能把阿扁扳倒吗?
      浪漫的施明德说他已写好遗书准备殉道。他在2006年8月22日《百万人民倒扁日记》中写道:“在黑夜中我已经像豹子把身子蹲低,当第一道光线射进丛林,我将毫不犹豫地笔直窜出!”
     看起来阿扁有些凶多吉少。
 
陈水扁的凛冽寒秋
 
     秋风阵阵,秋意渐浓。2006年9月17日,当阿扁一行的车队行驶到台湾南投县偏僻的山间小路时,突遭倒扁红衫军的夹道“呛声”。阿扁一行只得绕道,由小路从侧门进庙。“呛声”民众高喊:“贪腐的阿扁下台!无耻的阿扁下台!”过去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一见到民众就用闽南话大喊“按呢好不好(这样好不好)”“冻蒜冻蒜(当选当选)”的阿扁,现在则如丧家之犬般神情落寞。很显然,一个地区的领导人当到这个地步,也算颜面尽失了。
     阿扁曾经是台湾的一个传奇。三级贫户出身的他,自小失怙,靠着力争上游的精神,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小学一直升到大学。在就读台湾大学三年级时,阿扁就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1994年,在台北首次市长民选中,阿扁登上市长宝座。在4年市长生涯中,阿扁雷厉风行地开展扫黑、扫黄、扫荡电玩的行动,成效明显,施政满意度一直在70%以上。至此,阿扁已成为民进党内最受选民追捧的政治明星。
     出身草根,少年家贫;屡遭挫折,百折不挠;努力奋斗,终获成功。阿扁的成长过程仿佛一部励志传奇电视剧。有这样奋斗经历的人,在任何社会似乎都具备一种先天的号召力。2000年阿扁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在连战、宋楚瑜的相争中,阿扁再次得利。上台之初,阿扁的心胸还算宽阔,邀请国民党籍的唐飞出任台行政部门负责人,施政满意度曾高达近八成。但很快他就偏离了竞选时许下的“走中间路线”的诺言。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阿扁在原来落后的情况下,靠两颗神秘的子弹反败为胜。尽管这一事件至今扑朔迷离,但阿扁在道义上已满盘皆输。至此,那个奋发向上的模范生终于转变成一个狡猾虚伪的政客。
     阿扁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最惊讶的一件事便是:“想不到有这么多的官位让我来安排!”帮吴淑珍推轮椅的罗太太有一天向她诉苦说先生没事干在外面找女人,吴淑珍当即找阿扁,让罗太太的先生当上了公营公司“中华纸浆”的董事长。实际上,阿扁一向把官位当酬庸。上台不久,“鸭霸”的阿扁就不管台湾文官体制的规矩,有意纵容妻子和身边的亲信,他们纷纷打着“执政”当局的名号,对外从事卖官鬻爵的勾当。而阿扁本人也毫不避嫌地动辄在府邸召见官员为财团游说,“名为服务、实为施压”,要求官员配合指示行事。在“官不聊生、贪污盛行”的情况下,媒体和民意代表终于掀开了冰山一角,敲响了阿扁“王朝”的丧钟。
      近年来,施明德不管在演说还是替人题字时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都是:“承受苦难易,抗拒诱惑难。”他说,阿扁在台湾“执政”几年来最大的失德,是领头让一群精兵悍将腐化拜金。阿扁像一个误入宝山的乡下小孩,在一阵目眩神迷之后伸出了贪婪的大手。“伊是咱的宝贝”——曾被誉为台湾本省人的传奇的阿扁本来有机会带领台湾人民走出悲情,但他却为了选票,一再挑动省籍情结而撕裂族群,造成“蓝绿”恶斗。阿扁更大的不智还在于,口头拼经济,嘴巴爱台湾,实际上在搞意识形态治台,造成了近年来台湾经济空转,失业率升高的后果,不少民众因此从小康陷入困顿。
     秋天的树叶都是从叶沿先枯,而后快速扩散,最后只剩叶柄的一点残绿。尽管还有死忠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在力挺阿扁,但由阿扁霸道、善变、偏狭、贪腐所铺陈出的衰亡之路却已经形成。寒风凛凛,残景凋零,“红衫”映衬着台湾秋天无边的景色,宣告阿扁已难逃飘然落地的命运。
 
“政治顽童”李敖搅动台湾政坛
 
      2006年秋天,台湾政坛波诡云谲。先是倒扁“红衫军”暂时休兵,接着“苏(贞昌)马(英九)会”又一再延迟,最后是台北、高雄市长的选战升温。本来“蓝军”稳操胜券的台北市,由于李敖、宋楚瑜等人出人意料的登记参选,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电视表演家”李敖的“搅局”,使原先民调大幅领先的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的支持度一下跌掉9%,而这正是当时李敖的支持度,难怪当时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一本正经地说:“李大师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竞选对我们威胁蛮大的,郝龙斌陷入苦战,所以我们要加油。”
      众所周知,李敖是一个文化狂人,他博闻强记、学贯中西,当今中国人少有出其右者。更重要的是他以身试法,一生有96种书曾被查禁,并坐过三次共14年的牢,这就使得他的写作经常能直捣历史关节点,又不断戳穿现实的假面。李敖曾经感慨,台湾太小,局限了他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因此,看着如此堕落而有趣的台湾政坛,这几年他玩政治仿佛上了瘾。2000年,他被新党推举戴上了“总统”参选人的大帽子,在媒体间赶场时,他会对着镜头慷慨激昂,而私底下,俨然老顽童的他明白——“有什么好严肃认真的?台湾不过是一个小岛、一堆屁事和一群烂人的组合体”。李敖犹如一串串礼花,为喧闹、荒诞的台湾政治舞台,带来颠覆、搞怪、爆笑而又淋漓尽致的宣泄。
     2004年10月,李敖再度一人单挑参与台湾“立法委员”的选举,他不设立竞选总部,不印制海报,不公开拉票,最终“一不小心”,还真当选了。于是他继续解构,面对自己的照片宣布就职,在台立法机构质询中,他引经据典地驳斥“黑衙门”官员,并大删大砍军购预算,直让民进党当局“官不聊生”。
     李敖的好友陈文茜曾说过,民进党的“执政团队”是“不上道的小流氓”,很需要像李敖这样“上道的大流氓”来管。2006年9月13日,李敖在台“立法院”“罢免陈水扁”失败后扬言,“全台湾最有智慧的他”,会在3天之内提出新方法,为台湾当前混乱的政局解套。14日他就提出要“竞选台北市长”,说他的任务是对抗“很烂的扁政府”,把“乌烟瘴气”的民进党中央赶出台北市,把台北市变成一个文化的、经济的、清洁的城市。他说台北市长有很多方法可以与陈水扁当局对抗,但只有他这个“狠角色”才可以做得到,因此他希望其他人“知所进退”。
    当时岛内政治分析人士就指出,李敖当选的可能性并不大。李敖其实一直是在玩政治,他之竞选台北市长,也许不是“选假的”,但却绝对是“选着好玩”。他高调参选,不求成功只求反讽,不求政途只为发声,他说参选从政是为了找一个平台,把自己的思想声音传播出去,他试图用其竞选来凸显当前台湾政坛台面上人物贪污、无能、狡辩、不作为的荒谬性。
    李敖的名字代表着娱乐精神、自嘲精神、嬉皮精神、玩世精神……陈文茜说,李敖就像欧洲中世纪的“胡闹顽主”,在谜一样的竞技场中,欧洲大户人家选出专司胡闹的顽主,被选中的顽主负责主持狂欢会,颠覆并嘲弄权势阶级。不过,欧洲的胡闹顽主一年只能在圣诞节前后的十二天里恣意发出混乱的高声胡闹,而李敖却从年头闹到年尾,从年轻闹到年老。
     对于有人指责他热衷搅动台湾政坛,李敖曾引陆游的一句诗作答:“本来无事只庸扰,扰者才是非庸人。”

其它信息

装 帧:简装

开 本: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