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编辑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编辑审美体验 以美存真 创造 联想 意象审美 渗入客体 价值信息选择 审美超越
审美是指能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有关事物美的感受,审美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因此,对各个领域来说,审美的体验是无所不在,图书是精神的物化,编辑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历史悠久的创造性文化活动之一,尽管对编辑美学、出版美学的属性、要素颇有争议,但这不妨碍编辑审美体验的进行。许多优秀的编辑在他们编辑的图书中,留下了很强烈的个性和各自的风格。这其实就是他们审美活动的印记,因为审美体验具有个体的特质。由此,人类文化宝库中好书异彩纷呈。出版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重复造出产品,每一个选题、每一本书稿都是不同的,都给编辑审美留下了创意的空间。在编辑工作中,是不是自觉的进行审美体验、以及这种体验的深浅,往往是称职编辑和编辑匠人的风水岭。
编辑审美体验中真与美的关系 人类的编辑审美对象不外乎是两种属性,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存在分工,所以科学和艺术异迳而走。人们总喜欢把严格的“真”界定为美的前提,尤其对编辑活动更是如此。在“真”与“美”中,人们往往将真归于科学,把美归于人文,殊不知科学从其源头到精神都是人文的。实际上,在人类的活动中,审美和求真是相互渗透的,互动互补,萨顿成分别地将对应“真”“善”“美”的科学、宗教与艺术,形象地比喻成一个三菱塔的三个面,当你站在塔底观察时,三者相距很远,爬到高处再看,它们就近多了。同样地,编辑活动中的审美,达到一定高度时,这三者就有机地融在一起。艺术对美的追求自不待言,而科学的创造路径中,选择更具美感的,也屡见不鲜,例如,20世纪数学大师外尔在他的研究工作中总是尽力地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必须在两者选择一个时,他通常选择美。而他的累累专业硕果证明,在一定高度上,审美的本质上也包容了真。一位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惊讶地发现,他年轻时的一些不懂音乐的朋友在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多年后,开始欣赏古典音乐,但很快就进入了深刻到位的审美感受。许多例子一再证明,在人的素质的某种高度上美与真是相通的。因此,那些审美能力相当深厚的编辑,同样有理由将美作为了编辑活动的动因。许多事实也证明这种美的动因并不与编辑活动所要求的“真”和“善”相隔离。当然,这种高度的下面是审美主体大量阅读积累和沉思冥想。今天的编辑要面对极为庞大、深奥、复杂的知识系统,每一个分支、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编辑永远没有精力去判断局部或细节的真。编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编辑主体不一定要懂得也不可能懂得审美对象每个细节的具象真,但审美内因趋使编辑从直觉去把握对象,把握整体,从而用融会贯通、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去审视对象的核心真谛和“因美存真”。[1]
编辑审美体验中的创造性机制 任何审美的体验都是以感受来实现。编辑审美活动既是感性知觉的,又是理性思维的。在审美体验中,编辑被审美客体所吸引,对审美对象感受到了愉悦,心灵受到了震憾,产生兴奋和激情,调动了潜意识。编辑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思维活跃,内心自由,浮想联翩,各种意念纷至沓来,直觉思维或说灵感一被激发,就会有创造的冲动。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创造的心理活动机制。编辑也需要用审美价值形态来满足对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求。因此,审美体验常常导致编辑创造的发生。在审美激情中,不但审美视觉、听觉等感官都变得敏感,思路也左冲右突,是多元和开放式的。编辑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等等在审美时刻都相互联系起来,联想成了编辑审美体验的典型特征。一堆知识没有联想是死的,知识一旦同联想力结合在一起,就会滋生新意。从整体看,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之间和领域的边缘,审美中的联想便是一座桥梁。由于编辑活动的特殊,这种联想的触角不必深入到知识的细枝末节,可以是一种意象审美。意象就是在人的情感中产生出来的意义,是拌随着抽象意义流动而产生出来的理性形象,有了这种形象,有利于编辑在构思和彰明自己的思想时不至于被客体的细部的专业局限挡住自己思维的通路。“在审美阶段,主体会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大了审美对象,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2] 编辑自由遐想,主体内心不但契合和神会客体,并超越客体,常常能够洞察到客体中被遮蔽的更深刻的审美对象。这些升华的审美对象,往往通向宇宙的内在和谐、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生命的领悟和生存的价值等根本性的东西。例如,《第一推动》丛书和《哲人科学家》丛书的编辑,各自的第一本书稿,都是被多家出版社婉拒,展转到手中的。但他们都迅速地感受到了书稿中美的动机和作者的情感,洋溢在情感和思想的意识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因素参与体验”,联想起科学后面的宗教、艺术、美学等哲学思考和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内心都充满一种对宇宙内在和谐的共鸣,“置身在意义世界”,“丰富和扩大审美对象”。就有了挖掘人文的元推动力、以哲理表达科学的丛书创意。而这种审美体验的传播,使读者“懂和不懂都是收获[3]”。无论目前的编辑手段现代化、出版信息数字化、出版媒体多样化等水准有多高,发展快速,都不能缺少编辑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各领域创新能力背后共通的属性,即使编辑要进行转型动漫出版的应变,恐怕不变与共通的就是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
编辑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渗入 在编辑审美体验中,怀着对美的探求的感情渴望[4],主体的知、情、意渗入客体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对文本的渗入,一种是对文本创造者创造过程的渗入。
在审美体验中编辑对文本的渗入有几个特征:自觉的审美意识;注重整体和谐,从整体观照局部;应用直觉,选择价值信息并创造图书审美价值。整体审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觉追求图书的形态美的整体性。审美体验状态中,编辑的心思意念不仅仅局限在文本审读的环节,会很在意形式上的创意,他会自觉地关心、跟踪甚至参与封面设计、装帧特色、用纸选择、印制装订等各个出版环节,喜欢最后的产品有整体和谐美;尤其对图书外观形式感观强的审美很敏感,例如,他对书名的往往作出倾向于简洁、激情、哲理、生动等情感性强的选择;对封面的设计选择会更注重感染力,会偏爱通过色彩、画面、格调和构图,在封面上营造出感性氛围。他不会忘记运用前言后记的吸引力等。通过各环节的审美实现对整体外在的把握。另一种整体审审视是内在的居高临下,感性地选择价值信息。现代信息社会已从提供信息进步到选择信息的阶段,面临对爆炸性增长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价值选择、排除一些无用或次要信息的干扰,是编辑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对选题建设的判断选择等,审美体验中的情感、直觉等因素感性的对信息文本的识别、理解和释读的不啻是一种快速的选择途径。审美体验中,由于对客体注意力的集中,编辑对书稿的鉴别、甄选的敏感和感受能力会大大增强。一个选题或一部书稿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决定是有一个较大的对应范围与幅度,这给编辑的审美选择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例如,他们会对洞察到吸引力的某个亮点要求作者大着笔墨,或在需要文风流畅的文本中,对破坏整体表达的个别语言枯燥、机械、技术生硬的章节,会执著地要求作者更换写作角度或干脆从主体离析,设计为附录或附件等。[5]在文稿属性和风格的允许下,他们会喜欢更直观的以图彰文,图文互补,会调动各种美感因素。对一定价值的文化信息再一次的选择、整合往往能够在审美的结构、功能和价值上远远高于原文化信息。编辑的审美体验加强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内在震撼力。审美体验的传播,容易激发图书受众的审美感受和联想心理。
除了文本的对象以外,另一种客体的渗人的方式是与文本的创造者或潜在的创造者的审美交流。这种编辑审美客体特殊属性。审美素养高的编辑甄别力强,有能力在多种领域接触到专业造诣很高的学者。虽然是他们作者专业的门外汉,深刻的的审美体验上会帮助编辑超越专业知识直觉地领悟到对方作品背景领域的精神和魅力,在审美的意象中和作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帮助作品化艰涩为优美,化平凡为神奇。编辑的创造的性质有别与作者的创造,编辑的创意不可能代替作者的创意,编辑审美心理与作者的构思或作品是持有距离的,但在审美的体验上创造可以是相通的。与作者的审美不同,编辑审美理性成分中具备批判性的分析能力和超然的目光。编辑游走在各学科学者之间,又有文本的审美经验,对作者的构想也会提供自己的灵感,与作者配合使作品更臻完美。最典型的例子是《时间简史》著者、当代伟大科学家霍金与编辑的交流过程。《时间简史》初稿的风貌是专业性的,而大众化的拜爱坦姆出版社不专精于出版科学书籍,之所以接受书稿缘于一位名不经传的编辑的兴趣。这位编辑虽读不懂霍金的初稿,但不妨碍他体验书稿的至关重大的灵魂:我们从哪里来并往何处去。他不断地让霍金重写。由于霍金语言交流存在困难,他每次对霍金重写的章节都要拟一长列的异议、评语和疑问,致使书的风格趋向于编辑审美要求。在他引导下,《时间简史》变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畅销书之一。与作者交往的美好体验是编辑审美体验中最醉心的一种。编辑一方,可籍众作者的智慧用审美来囊括多类知识和丰富思想,并感受优秀作者的人品和领悟他们的人生价值。这是实现编辑的创造需求并给精神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同时,作者也能体验到审美中编辑的无可替代的特质:审美的品位、辨别的能力、情绪的反映、投入热情、温柔关爱。[6]一些优秀人物也就此成了编辑终身的朋友和出版社作者资源中铁杆的一员。这就是作为编辑活动的审美主体将知、情、意渗入审美客体的另一种状态。也是审美体验升华的状态。
实现审美超越的编辑审美体验意义 人类的审美活动会出现审美超越,在体验中理解对象的底蕴,领悟其价值观念,“不仅渗入对象,并从中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境地”。[7]编辑进入审美体验的升腾阶段即编辑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直接感受到自己心灵的追求,对编辑活动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进行思考。这种思考至关重要,它使主体摆脱环境的辖制,让内心自由。编辑的内心需要一个整全的世界,审美体验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情感。今天的出版业正处在新旧机制和运作转换和整合的阵痛中,利润的催逼、利益的诱惑和繁杂巨量的劳动,使编辑浮躁不安和疲于奔命,审美意识严重下滑。因此,编辑要或多或少地从审美体验中调节感受状态和情感状态,从中找到一种支撑力量,观照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观决定着编辑的行为方式,使编辑在浮华喧嚣的外界中静下心来,自觉拒绝品位低下的书稿,有自己独特视觉,不盲目跟风,提升图书的阅读价值和传播功能。从这一点来说,作为群体的编辑的审美体验不但有一般美学的意义,也上升到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
[1] 蒋广学:《编学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现实的审美体验
[3] 刘兵:《第一推动丛书》评点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现实的审美体验
[5] 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
[6] 同上
[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原理讲义》,第九章 现实的审美体验
上一篇:《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出版笔谈
下一篇:中国教育改革的新视野